回望昆仑关——昆仑关大战七十三周年随想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望昆仑关
——昆仑关大战七十三周年随想

翻开日历,已到12月下旬。此刻人们都在忙着过圣诞,庆新年,而在我的记忆深处,却浮现着一幅图景:很多年前的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军队在广西昆仑关与入侵日军浴血厮杀之时。屈指算来,岁月悠忽,昆仑关大战已是七十三周年矣。

一年前(2011年)的10月下旬,有幸前往南宁。在同行朋友皆兴致勃勃地参加东盟博览会各项活动之时,本人则获朋友首肯,偕同拜访昆仑关,凭吊古战场。在整个桂南会战中,1939年底发生在昆仑关中日军队双方的这场殊死缠斗,不仅仅体现出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慷慨赴义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了广西当局和军队在自己的家乡的非正常表现。至今思之,令人扼腕。

昆仑关,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东北方之邕宁县昆仑镇与宾阳县交界处,昆仑山东侧,距南宁市59公里。从南宁驱车前往,一小时可达。此关乃邕柳(南宁——柳州)、邕梧(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周围群山环拱,层峦叠嶂,苍峰似海,绵亘相偎,中通隘道,北高南低。昆仑关正覆压在迂回曲折的山道之中腰,犹如食道之咽喉,扼守南北往来之要塞。昆仑山巍峨峻险,谷深坡陡,地势险要,是南宁东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昆仑关自宋代建立起,便历经兵燹,饱受战火,自宋代狄青上元间道绝昆仑之战事使昆仑关威名天下,其后无数战役在此展开,最大也是最惨烈的,就是抗日战争期间于1939年底桂南会战时在此发生的昆仑关大战。

1939年11月中,日军集结陆海军十万兵力,以今村均中将指挥的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波田支队为主力,由海军掩护,在广东南路钦州湾登陆,开始了抗日战史上所称之桂南会战。日军登陆后,兵锋所向,锐利非常,指北打西,势如破竹,一路顺利地攻占广西南宁,并于12月初占领昆仑关。

在桂南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虽曾节节抵抗,但真正与日军的大战则是在昆仑关。1939年12月18日,中日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桂南会战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大战:主战双方皆为各自精锐部队:日军主力是参加过上一年台儿庄战役的第五师团,被誉为“钢军”;华军主力则是惊闻日军从钦州湾登陆入侵广西后从湘南星驰桂南前线的第五军,为中国当时装备最精良的机械化部队。中国军队在当地群众的有力支援下,血战十余天,终于在1939年的最后一天,迭摧强敌,收复了昆仑关。当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从其旅居地桂林亲临火线劳军,目睹了视死如归的抗日将士勇往直前的风采以及领略了血肉横飞的惨烈战场景象之后,曾赋诗《昆仑关》一首赞曰:

一对桃花惨淡红,雄关阻塞驿亭空。
倭师几处留残垒,汉帜依然卷大风。
仙女山头奇石耸,牡丹岭上阵云浓。
莫云南向输形胜,枢相当年立战功。

昆仑关一役,给骄横一时的日军第五师团以沉重打击,致其防守昆仑关的第二十一旅团几近全军覆没,极大地振奋了国人之保家卫国信念,增强了抗战必胜的决心,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面对外侮,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伟大斗争精神 。经此一役,第五军打出了军威,奠定了其在抗战中的王牌军地位;也让国人从此记住了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廖耀湘、郑庭笈等名将之抗日勋绩,杀敌威名。

2011年10月23日,我们来到耸立着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的山上。10月的南国,仍然骄阳似火;深秋的林间,依旧松涛低徊;寂静的公墓,访者稀疏寥寥。只有那承载着英烈精魂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高高地刺入蓝天,仿佛在述说着忠魂的壮烈,英灵的传奇。正可谓:群山艨艟隐剑影,清风徐来闻杀声。此时此刻,在这块浸透着血与火的古战场上,回顾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抗倭史篇,感慨万千。1951年,作家巍巍在朝鲜前线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以此赞誉与美军作殊死搏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同样,在昆仑关上与日军决斗视死如归的第五军以及所有其他参战的中国军队和民众,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也是中华民族后代永不可忘怀之人!然而,这场惨烈的昆仑关大战,也暴露出了广西战区当局在战前和战时之种种失措,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白崇禧将军战前为桂林行营主任,是广西战区最高长官。自桂系崛起时,白将军便享有“小诸葛”之誉,其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向为人所称道。但其战前对日军入侵广西的可能性及登陆进攻路线的情报分析和敌情判断就有误,由此而产生的兵力部署就南辕北辙。及至日军集中兵力从钦州湾登陆而进攻南宁,白将军有犯了逐次使用兵力之大忌,而被优势日军各个击破。

此外,预案不足,优柔寡断。在日军入侵广西初期,白将军未能趁敌立足未稳,向敌发起攻击,致其得以集结兵力,从而失去战场先机,也失去了歼敌良机。或曰,蒋中正惯于越级指挥,白将军受多方致肘,以致贻误战机。但作为战区主帅,当有定见,必要时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时,傅宜生在蒙绥,李德邻在鄂皖,皆因果断和决心,故能排除干扰,迭摧强敌。

再者,广西境内,有自己的两个军(第三十一军和第四十六军)共六个师的兵力,当时自己的子弟兵。但论者皆谓其新兵多,战力弱。但此论者忽略或掩盖了一个事实:该两军之军、师二级军官的配备太差。换言之,马谡者多,魏延者少。故一旦遇敌,惊慌失措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新十九师师长黄固便是一例。黄固曾是第十九路军的军官,参与过1932年淞沪抗战之役,但在桂南会战中,他的部队一天便被日军打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而这些高级军官皆为白将军一手提拔,亲自调配。故显然其在“知人善任”方面有问题,从而也影响了部队的战力。与参与昆仑关大战的第五军相比,广西部队的战斗毅志和牺牲精神相差难以道里计。我们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上述二军将领的表现,是否是对这种说法的一个佐证呢?

新兵多,这是事实。但如何训练,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同样是新兵多的第五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比广西自己的部队不知强多少倍。白将军以“三自三寓政策”自雄,深信广西民众武力强劲,并声言平时广西民众都曾受过很好的军事训练,何以广西部队自己的新兵如此不堪呢?即便退一步说,这些新兵入伍前确实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何以不在整补时加紧训练使其尽早尽快形成战力?而闻名于外久负盛名的广西民团强劲武装,既没有在补充广西部队形成战力方面有所贡献,也未能在桂南会战中有良好表现,亦是一件让人不解之事。

最后,广西部队不仅牺牲精神不足,且协同作战之意识亦差,很多情况下广西部队的将领还出现为保存实力而避战的现象。即使是在别的地方,作为参战部队,避战都是要被问责的,何况还是在自己的家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使广西蒙羞,也影响后来增援广西的其他部队士气太甚。

就昆仑关大战以及整个桂南会战的兵力使用上而言,其分配由于分散,没有集中优势兵力于一处,以致阵地得而复失者再,反映了军事指挥当局在战术上的不够严谨。

凡此种种失措,形成合力,使得昆仑关大战显得极为惨烈,牺牲巨大。如果广西部队发挥得好些,更主动些,对入侵日军的打击会更大些。此处丝毫不否认广西军民在桂南会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杀敌热情和牺牲精神,以及在会战期间对各路抗日军队的大力支援。事实上,抗战中广西军民的牺牲和努力,都与耸立在昆仑关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英烈融为一体。我在阅读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撰写的阵亡将士纪念塔碑文时,从内心里就深深地感到,这里所纪念的不仅仅是昆仑关大战中国军队的主力,也包括所有参加桂南会战的中国军队和广西民众。

谨以此文纪念那场抗击倭寇入侵战争中牺牲的英烈,纪念所有在广西参战抗敌的军民!

下面,并将杜聿明将军撰写的《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阵亡将士纪念塔碑文》附之,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昆仑关古战场也,雄峙于邕宾路。岗峦环抱,中通隘道,为南宁东北之门户。地扼势险,易守难攻,且为古今攻守南宁所必争之地。昔宋狄武襄,虽于上元夜乘侬智高不备,一举而攻略之。然考其战绩,则鼓行而前,死亡枕藉。犹赖狄武襄神勇坚定,所部将士用命,始奏奇捷,固未若世俗所传成功之易也。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冬,倭寇以第五师团由北海登陆,侵袭桂南,连陷钦防、南宁,其势甚锐。时聿明长陆军第五军,因敌犯长沙,先已增援入湘,未至而敌溃,遂戍守衡岳。洎衔命驰援,兼程倍进,我前锋 ○○ 师六 ○○ 团,得预南宁近郊战斗,血战三日,杀伤过当,团长邵一之壮烈殉职。嗣以主力尚未集中,军奉命于宾阳、迁江间,拒敌北犯,而敌则进踞昆仑关焉。迨我军转守为攻,敌已于昆仑关险要隘暨外围据点扼险布防。其坚固堡垒,侧防机关,乃星罗棋布于崇山峻岭之间。宜其固若金汤,然竟为我军所破,诚非倭寇预料所及。聿明于攻克昆仑关后,巡行战场,低徊遗迹,始悉敌凭藉地利,配备火力之狡悍与工巧,而叹攻坚克险之匪易。惟此残壕剩垒,仅存荒烟蔓草之中,供人凭吊。因我忠勇将士浴血争斗之所收获。衡诸狄武襄时其攻略之难易,何啻倍蓰。而我克复昆仑关,适值除夕令节,又若与前史后先辉映矣!综计是役我军攻略部署,初用包围歼灭,继用正面突破,最后集中各种威力,逐次攻略。自是年十二月十八日开始,初以新二十二师及军补充一、二两团迂回敌后,以荣一师、二 ○○ 师由昆仑关正面包围攻击,继以步、炮、战车协同攻击,曾两次突进昆仑关隘口,未获战果,嗣以步兵赖战车密切援助,炮兵掩护突击,经迭次猛攻,连克重要堡垒十余,敌犹困据昆仑关北方数据点,死守待援。最后调集一五九师、新二十二师及军补充一、二两团于正面继续逐次攻略。讫十二月三十一日,卒于敌陆续增援中,一鼓而下雄关。俾顽敌聚歼,敌酋中村正雄授首,卤获战利品无算。并乘胜进出九塘以南地区。计共歼敌军五师团一旅团以上,复击溃增援敌第二十师团。回溯克敌制胜,悉秉承最高统帅委员长蒋之预定方略,及桂林行营主任白公崇禧、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徐公庭瑶之指挥若定。聿明置身其间,幸不辱命,实赖我忠勇将士不屈不挠,奋励无前之士气,殚精竭力,懂而克济。当其猛烈争夺之际,敌则配合空军强行增援,负隅顽抗,无懈可击。我则万众一心,前扑后继,不辞攀跻之艰,不畏壁垒之固,炮火交织于山谷,血肉横飞于林麓。攻战之苦,牺牲之烈,殆兴军以来所罕有,而攻坚挞险,实开抗战之先河。不仅足寒敌胆,抑且丕振军威。翌岁,南宁、钦防之敌,相继奔溃,未尝不以斯役为之可嚆矢。唯我报国捐躯之忠勇将士以死勤事,迄今思之有余恸。而其英风浩气,震烁寰区,取义成仁,彪炳简册,不独本军予与有荣,亦中华民族之光也。呜呼!壮志往矣,丛葬山阿,战绩长存,永垂不朽。爱聚忠骨,启隆场于昆仑关西侧之阳,为建塔坊,并树碑志其姓名,计官兵阵殁者三千四百有奇,藉慰英灵,用彰忠烈。而此纪念塔、坊,创建于二十九年之春,中以本军远征缅甸,防守昆明,延三十三年月始告落成。际兹敌寇纵横,山河未复,缅怀壮烈,悲愤曷极!凡我袍泽,尤当凛后死者之任重道远,驱寇复仇,以竞遗志。庶抗战建国大业,早观厥成,则纪念昆仑关战士者适足以激发忠义,惕励来兹,顾不伟欤!至参加斯役之将领,则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一师师长郑洞国、新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二 ○○ 师师长戴安澜、一五师师长宫棒 . 率领补充一、二两团者为二 ○○ 师副师长彭壁生;运筹锥幄者,为第五军参谋长黄翔,例得修书。若其翔实战绩将具于国史,兹不赘述焉。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月 日四等宝鼎勋章陆军中将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仑防守司令前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谨撰并书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牌坊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牌坊 ( 背面 )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昆仑关上:群山艨艟隐剑影,清风徐来闻杀声。

2012 年 12 月 21 日

 

鬼谷雄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残阳如血的评论:
握手!
残阳如血 发表评论于
10年前我去南宁,和您一样,也曾去参拜昆仑关故地。中国人不应忘记。所幸当地政府至少将此地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鬼谷雄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CZHZ的评论:
本文并非谈双方兵力人数上的对比。如像你说的,日军兵力远比华军少,华军仗着人多,还打成这样。没错。可是,从抗战开始到结束,哪一仗华军人数不比日军多呢?就当时而言,能在重大牺牲之后将敌人歼灭,就是胜利。老杜指挥无能,亦有目共睹。此处我只想说明五军的牺牲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尤其是相比桂军而言。
CZHZ 发表评论于
回复鬼谷雄风的评论:
拼命强调对手是王牌第五师团,却回避那仅仅是第42联队的两个大队,总共才2000多人。杜的第五军兵力几乎是对手的20倍,而且是清一色德械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居然赔上4000多人的伤亡,还好意思称大捷。此战只能说明蒋介石喜欢的杜等一干黄埔人是指挥无能的十足的军事草包,其后又愚蠢地将部队带入野人山而全军覆没,在东北和淮海败得屁滚尿流。我这样说无意贬低国军战士的英勇。但杜,郑,戴等是老将用人不当的典型。
鬼谷雄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CZHZ的评论:
谢谢指正。
鬼谷雄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CZHZ的评论:
本文主题并非谈日军人数。如对此有兴趣,可去详阅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编篡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和外山三郎著《日本海军史》,一定可以为君解惑。
CZHZ 发表评论于
回复鬼谷雄风的评论:

廖耀湘时在郑洞国麾下。可能因是副职,老杜没将他列入。
--------------------------------------------------------

廖耀湘是邱清泉的副师长。
CZHZ 发表评论于
还是不肯说出守昆仑关的日军人数,只说他们属于第五师团。
鬼谷雄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老生常谈12的评论:
廖耀湘时在郑洞国麾下。可能因是副职,老杜没将他列入。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铁血昆仑关

没见廖耀湘的名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