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吴世良,是碰巧买了她翻译的一本英文畅销小说《春月》。这本译著开头由原作者用中文所写的献词首先吸引了我。包柏漪在献词中写道:在中国,吴世良是唯一一个满足了她饭桌上只要清粥小菜的请求的人,而且这几碟烹调精美的小菜,是吴世良亲自下厨为她做的。
这本《春月》,我以前在美语世界论坛介绍过。中文译本我是十几年前读的,去年春天我买来了英文原版,家里的中文版找不到了,表妹又到旧书网上给我掏来了几本。我本来还想对照着中英两版学习英文来着,可是到现在原版还没有完整地读下来,与当初抱着译本废寝忘食的情景对照有些强烈。这也许跟我的英文程度太低有关,也许完全是由于吴世良的译文文字太优美。我首先必须承认包柏漪的原文也非常地道,我也读得出来她的文字功底很深厚。可是对比之下,总觉得译文里的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优雅,从容和不经意,并非来自原作,而是译者自身魅力的无意渗透。
这本译著的校对是吴世良的丈夫,著名戏剧家英若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本《春月》,我后来知道英若诚去世后有自传出版后,就去买来了这本Voices Carry来读 (这本传记的写作于英老在世时已经启动,英老去世后由美国作家Claire Conceison整理完成,中文书名译做《水流云在》)。这本传记里对英老的母亲和太太着墨并不算多,可是全书读下来,在我眼中她们婆媳二位却是全书的最大亮点。书中提到了英氏父子对吴世良的才华,尤其是中文功底的羡慕。吴老虽然并没有很多署有她本人名字的作品传世,但是她参加过一些著名的样板戏剧本的创作,并且曾经担任曹禺的文字秘书多年。我想这正应了那句“高人在民间”。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吴老文字功夫之外的才华,和她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高贵、坚强、低调和隐忍。在我看来,吴老和她的婆婆,才是英家最大的财富,是支撑这个家族的真正脊梁。我不羡慕吴老的家世(并非她家这样的名门望族不值得羡慕,而是我对自己的出身也非常满意),更不希望有她那样的命运,但是我真想做一个象她那样的人。
* * * * * * * * * * * * * * * *
这一篇感想几个月前就动笔了,中英版本写过无数,每一回都是写到半截就写不下去了,只为自己词不达意。今天逼着自己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出来,结果是就只能写成这个样子了。想起来在哪儿读过一位前人的告诫:when write non-fiction, don't write someone you admire!
2012年是我读英文书最多的一年,虽然由于我读书奇慢,实际上也并没有读几本。今年不打算以量取胜了,心愿之一还是想好好把这本《春月》的中英文版对照着用心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