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读史有感(之五)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猫儿就叫春,是先生就说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新王朝与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推翻腐败黑暗的旧王朝,二是新王朝的建立者大都能从前朝亡国中吸取教训,推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从而使新朝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且超过前朝的水平。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时有贞观之治(627-649年)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而贞观之治的出现就是唐太宗吸取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善待百姓,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本来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鼎盛的大帝国。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和布匹够用50年,但在隋炀帝的折腾下,十几年功夫庞大的隋帝国就土崩瓦解,隋炀帝本人也被部下砍了脑袋。唐太宗李世民借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也就是说,君王是舟,老百姓是水。水可以承载舟,也可以倾覆舟,所以统治者要善待百姓。他又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常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国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唐初在总结农隋末民起义的原因时认为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所以唐太宗要“去奢省费,轻徭薄役,选用廉吏。”为解决社会矛盾,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为紧缩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撤庸员,使中央政府官员从2000多人减到只有600多人。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被战乱、灾荒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史书记载,在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一匹绢能换一斗米。而到了贞观四年,一斗米才四、五分钱,牛马满山坡,人出行几千里都不需买粮食,沿途都有人免费供应。而且社会次序好的难以想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周边少数民族归附者有120万人,这一年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贞观6年死刑犯有290人,年末唐太宗让他们全部回家团圆,明年秋后再回来就死(当时处死犯人都在秋后,称“秋决”)。次年9月,那290个死刑犯全部回返,无一逃亡。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程度可能有媲美美甚至超过过贞观之治的,但就政治清明、吏治廉洁、官员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而言,贞观年间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史书记载,当时“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官员贪污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这当然主要归功于唐太宗的英明,而这与唐太宗吸取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是分不开的。尽管唐太宗是杀兄逼宫夺取政权(玄武门之变),但后世历史学家并不苛责他夺权的非正统,而是赞颂他虚怀纳谏,赞颂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面对农民起义和连年战乱的破坏,采取了“黄老无为”的政策,与民休息,不瞎折腾,对百姓轻徭薄赋。到文帝、景帝时(公元前179-141年)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出击匈奴,开拓疆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后,面对满目凋零的社会经济,也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的鸟儿。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出身贫寒的朱元璋非常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他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打击贪腐的法律。官吏贪赃枉法者一律发配边地充军,贪污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砍头后把皮剥下来,塞上稻草)。在朱元璋的严厉或说是残酷的打击下,明初吏治腐败的现象得到扭转,“一时守法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在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下,明初社会经济也是迅速恢复发展。开国仅仅24年(1392年),全国人口就达到6000万,比元朝最高时多了700万人, 政府税粮收入也比元朝增加近2倍,明朝的经济全面超过元朝.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社会经济复兴和发展史说明,农民起义推翻一个腐朽落后的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中国社会常常以此为契机从大乱走向大治。


(2/22/20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