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得奖,国人五味杂陈——张艺谋怎么拍不出pi?
客观的说,把李安和张艺谋放在一起用奥斯卡的天平来衡量有失公允,就两人的能力来说,各有千秋难分上下,但是张艺谋为什么就没有啥作品拿得出手呢?
不,《活着》是张艺谋的代表作,《活着》不管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不在任何一部李安作品之下。把《活着》的剧本给李安,李安不见得能导出同等的影片,当然《喜宴》《断背山》拿给张艺谋也可能就平平庸庸,毕竟俩人的成长背景和所处社会文化截然不同。如果李安所拍的第一部像样的作品被打入冷宫,李安还能继续追求他的梦想而让老婆养活自己吗?张艺谋自《活着》以后就死了,原因也在这里。
好了,言归正传。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从李安和张艺谋的例子可以看到,好电影首先取决于一个好剧本,而剧本本身就是一件文学作品。导演的作用是成功地运用电影语言将文字转化成集语言、动作、画面、音乐和演员表演于一身的影视艺术。
所以,好电影最根本的因素是好文学作品。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
首先要探讨的是,什么是文学的功能?
在我看来,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生存的需求,人类千百年来为了生存都在协调着三种关系: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己。
人类用科学处理第一种关系,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法律处理第二种关系,而哲学和文学试图解答的就是人和自身的关系,尤其是文学,让人类体验了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人性的拷问。
纯粹的审美,电影或许不是一种最佳的表现形式,比起绘画、音乐、诗歌、舞蹈等等,电影的表现手法不足以让一些只可意会的美学元素得到发挥,而在情感的表达方面,现代人已越来越笨拙木讷了。昔日咱们还有“君主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今天的人会说,傻呀,发伊妹儿呀,视频呀,上非死不可呀!
昔日诗人还感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今谁还这么痴情?别说都十年了,大奶还没死小三二奶就排着队呢!
人性、只有人性才是文学最高永恒的主题。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揭露鞭挞批判更不是歌功颂德,而是拷问人性。
《悲惨世界》、《巴黎最后的探戈》、《失乐园》、《感官世界》、《色戒》、《辛德勒名单》、《朗读者》、《 阿甘正传》、《少年派》等等等等,这些电影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样的文学(影视)作品才是好作品。
可惜的是,中国长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人性”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老祖宗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把我们探讨人性的大门给关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套之乎者也的道德伦理说教,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一直到毛泽东时代,共产主义、白求恩、雷锋就是我们的楷模,凡是不符合最高权威指示的就是不道德的。人性?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的大毒草。
于是,共产主义的政治挂帅就取代了人性的探讨。
诚然,政治无处不在,政治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问题是,作为一名作家或者电影导演,我们如何表现生活中的政治? 当人性也反映在政治中的时候又如何表现政治中的人性?
这个问题,我们对比一下米兰·昆德拉和奥维尔就比较清楚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始终围绕着政治,但是昆德拉却把政治写成了人性,该小说不但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而奥维尔的《动物农庄》和《1984》却把人性写成了政治,把复杂的生活减缩到一个政治的层面,唯政治的层面。这两部书和电影如果没有中情局的介入决不会那么火,即便如此,目前也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两部作品。至于美国中学把它们当教材,和我们当年处于意识形态把《老三篇》放入教材是一个道理。
昆德拉特别不喜欢《1984》,曾说《1984》开了个恶劣的头,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因为那种对极权的强烈憎恶,导致了作品离艺术和美本身越来越远,所以奥维尔的小说不能照亮“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
什么是“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呢?在我看来就是人性,灰色的人性。
李安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的作品始终试图解读灰色的人性,他不管是涉及同性恋还是“汉奸”这样敏感的题材,都没有预定的立场甚至见解,就是对《少年派》中最大的政治——“宗教”,该作品也没有作出任何评判,而是借人性、神性和兽性之间的交结拷问人心内在的老虎,探索生命的意义。
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让人回味的,人之所以回味,是因为在思考,思考人性,思考人生。
如果《感官世界》和《失乐园》仅仅告诉我们:性是肮脏的,婚外情是不道德的,这两部作品也就和文革大批判没啥区别了。
看了Amour的介绍,感觉这也是一部揭示人性的好片子,一定抽空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