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怎么办?
(1)
谁知道呢?这家公司到今天为止的历史,就是计算机个人化的历史。这个梦想在硅谷的发展与实现,乔布斯用一生见证并参与了全部过程。
乔布斯的梦想一直很清晰,他就是要把那个一群爱好者们各自摆弄的计算机板,弄成一个人人随时使用的工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像自行车。扔在院门口,出门骑上就跑。
这个过程挺漫长,挺曲折。
(2)
苹果公司第一次获得成功之后,看起来是乔布斯遭遇了复杂的政治斗争, 因此有了跌宕起伏的一段经历。也衬托出后来他奇迹般归来,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神话。
实际上,当时限制了乔布斯发展的,不是办公室里的政治斗争,而是技术。那个时候的技术,不足以实现他的理想。他又不能跟现实妥协,所以离开。但是这个行业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或者飞跃。行业本身还是在跟整个大环境的摩擦中慢慢往前走。
90年代末,硅谷的各个大CEO都在谈论500块钱的PC。当时还很难实现,但是这个图案已经清晰。每家公司都在玩儿命地想在这个方向跑第一。
(3)
乔布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他回到苹果开始做的,并不是去做500块钱的个人计算机。他想的是如何生存。他那时候做的产品音乐播放机救活了苹果。但是现在看来,那些产品已经几乎没人用了。
当时他看好自己的产品,怕没人用了,就拼命想办法保全自己。这时候,众多奔跑的CEO们,把500块钱电脑的硬件环境给跑出来了。这个行业终于在硬件上实现了设计生产便宜计算机的可能。乔布斯忙乱之中,也可以说水到渠成地把这个大环境组合到了新的产品里。这个产品就是为了挽救iPod而诞生的iPhone.
(4)
把手机做复杂不是苹果的意思。但是当时众多的山寨手机正在积极整合各种小功能进入手机系统。应该说要感谢那些年中国每六个月就换一款手机的年轻人,对这个行业是多么大的支持和促进。在社会财富再分配和资金流动的渠道里,他们用几乎全部的生活结余为这个行业注入了大量资金。
这个蝴蝶效应给乔布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突变。眼看着当时苹果的看家产品被山寨手机轻易组合进自己的产品,苹果必须在手机行业插一脚。
老乔技艺高超,厚积薄发,几十年的积累、梦想、经验,突然在这里左右逢源。iPhone成了封山之作。后来的pad们,只是在界面上有了不同的尺寸规格。
(5)
这的确是一个新的方向,同时也是寻找方向的终结篇。
那天我发现自己曾经的同事都聚集在了硅谷的同一家公司,他们为苹果公司提供某种配件。看似那家公司整合了我多年认识的同事,其实是iPhone,iPad的巨大市场整合了硅谷一大片版图。结果大家都依附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也是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6)
今天的苹果,还在努力。但是它完成了指明方向的任务后,就把敌人都吸引过来了。它自己陷入重围。
街上的人都在等待它突然杀出一条血路,找到另一个科技奇迹。
可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不是轻易就能开启另一个时代的。一个孩子出生了,生下一个孩子还要重新孕育。
不光是苹果,这个战场上的另外一些战士,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大家都有些筋疲力尽。留在战场不肯离去的,无非是打扫战场,分食残留的食物。
(7)
苹果一时半会儿生不出下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了。但是它可以安心养自己的孩子。
iPad的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完。搜索也不能展示这个器具的全部魅力。这块板子蕴藏的东西,是知识,艺术,图像,视频;是原来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经济的、历史的、未来的内涵的承载器皿。
苹果公司的风格比较耐不住真性情。有的科技公司弄一点儿技术玩意儿,扔给艺术家们,让他们慢慢往里面倒腾自己的艺术。对方一倒腾就是十年二十年,自己便在这边收获艺术资金流的一部分。
而苹果公司,倾全力把终结板扔向大众。自己能收获的,只是一个季度加上另一个季度业绩。它的扩张,仅仅是在试图能实现下一次受精。跟随它一起忙碌的科技战士们,也没看到自己的前途岌岌可危。大家都处在一个大泡泡之中。
(8)
苹果最有潜力的走向,大概是拿着那巨大的一堆钱去开办图书杂志出版社和影视中心。或者直接提供工业设计服务。这些软的东西,都在它们现有的硬件产品上大有作为。
也许不是苹果自己开拓这些领域,其他领域的人会穿插进来。区别在于主动还是被动。
如果苹果不想这么走,不想放弃自己对硬件的追求。另一条路可能是医疗系统和军用行业。它们的设计力量可以跟这两大行业融合。
但无论怎么样,不能成就一个王国,就只能成为一个生产商。没有中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