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2)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个把辛苦养大的儿子送给前夫的人


女儿给我讲述了小刘的故事。

小刘生于北京,八岁那年,父母离异,小刘判给父亲,和奶奶、爸爸一起生活,她非常想念妈妈,但奶奶和父亲不允许她们见面。小刘的妈妈住在北京的另一头,经常会大老远地跑过来,趁女儿放学的时候,见一见女儿,给女儿买点好吃的。不幸此事让奶奶知道了,一天,奶奶领着叔叔趁母女相见的时候,当着孩子,把妈妈打了一顿,并开始监督小刘上下学,从此她再没有见到过自己的母亲。当时小刘非常痛苦,但又不敢违抗奶奶的意愿。后来父亲再婚,全家移民加拿大,小刘和母亲彻底失去了联系。继母生了孩子后,父亲的重心逐渐偏移,加上他还要忙于工作和全家的生计,无瑕顾及其他。小刘觉得自己在家里是个多余的人,非常孤单和无奈。从中学起,她就开始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大学的学费也都是自己贷款而来,基本上没有伸手向家里要钱。这次毕业典礼,她告诉了父亲和继母,他们没有说要来,小刘也没有刻意要求。

我非常同情小刘的遭遇,为了避免看到别人一家一伙的热热闹闹,小刘的心灵再受到伤害,我们把小刘和女儿一样对待,让她和我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照相,买鲜花的时候也是两个孩子一人一束,最后又把她送回到多伦多。

同样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境遇会如此的不同,我觉得与两个国家的育儿观念和养老制度不同有关。

中国古来就有养儿防老之说,人们往往把儿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话。当儿女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这点在夫妻离异后更加明显,一些家长把孩子变成自己发泄私欲的工具,为了报复对方,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探视,不让孩子与亲生父亲或者亲生母亲见面,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这种做法对儿童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西方国家有完善的养老制度,在经济上,政府有养老金,一般不需要儿女为自己出钱。在体力上,老人健康的时候都是自己单独居住,不能自理后则会在养老院里度过晚年。周末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儿女们会去看望,或者把老人接回家过节,但不需要床前床后地照顾护理。这种体制导致了一些家庭不愿意生养孩子,但是一旦他们决定要小孩,不论是自己亲生的,还是领养的,就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会以怎样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主要目标,很少做出伤害儿童心理的事情来。

现在的小刘已经走出了童年那些不快,组建了温暖的家庭,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几年前她通过互联网,几经周折,找到了失散十多年的妈妈,结婚的时候,她和爱人一起去了北京,母亲给她举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婚礼。

爱丽丝的儿子乔丹从当地一所技术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专业的管道修理工。“他的工资比我还高”,爱丽丝高兴地对我说。

儿子工作后,爱丽丝没了负担,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两年前,她结识了现在的男友,他们情趣相投,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一起外出爬山远足,一起学跳舞,还时不时地到美国边界的赌场小赌上一把,过一个愉快的长周末。他们也不忘回馈社会,时常参加一些社区的义工活动。

“下月我要和男友到夏威夷去度假”,几天前爱丽丝兴奋地告诉我:“过了圣诞节的高峰期,机票和旅店都便宜了好多”。

看着她满脸幸福的样子,我也由衷地为她,为这位大度无私的母亲而感到高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