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十四----倒霉的广岛(上)
说明:本文中的彩色照片原由作者摄于上世纪,现将菲林照片扫描复制,质量较差,请诸位读者包涵。历史照片转载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及铁血网等。
原爆中心附近的“原爆圆顶馆”即1915年建成的广岛县产业促进馆,前景是元安川上的元安桥:
罗斯福生前,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已即将完成,但德国法西斯尚未战败,罗斯福本人健康状况也极差,对于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原子弹美国还没有下决心。罗斯福去世以及德国投降后,日本成了美军的头号敌人,依然在太平洋战场上负隅顽抗。美国佬对这个偷袭珍珠港的贼儿一向恨的牙痒痒的,此时步步紧逼,毫不留情。攻占菲律宾及马利亚纳群岛之后,美军已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能够随意对日本本土的任何地点进行轰炸。但在随后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中,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攻占这两个岛。由于日本军部仍拒绝无条件投降,以美国陆军部长(相当于后来的国防部长)史汀生为首的临时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虽然日本败局已定,但其陆军在本土尚有200万至300万人,在中国还有同样数量的兵力,其空军尚存各型飞机6000至9000架,而且日本大本营正在积极准备“本土决战”,叫嚣“一亿总玉碎”,美军登陆日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丧失抵抗意志,不待美军登陆就投降,则可避免50万美国人丧生。
未成为副总统之前,杜鲁门当过参议员,并被指定为参议院战时调查委员会主席,是审核军工项目的负责人,专门检查资金使用中的问题。1941年8月,杜鲁门发现几笔数额巨大的资金流向同一个叫做“曼哈顿工程”的项目,但是有关这个项目的情况却语焉不详。杜鲁门开始悄悄地追查这几笔资金,甚至曾经有一次他还打算去曼哈顿工程管理区调查,此时他被白宫告知“假如您能远离这件事的话,罗斯福总统将会十分感激”。于是作罢。1945年一月,杜鲁门就任副总统后仍对原子弹一无所知。罗斯福死后三小时,杜鲁门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这时史汀生才不得不把原子弹这回事全盘告诉杜鲁门。经过再三考虑杜鲁门终于下定决心使用它,指示说:“原子弹应尽可能投在靠近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日本军需生产中心”。
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下令向日本投原子弹。这是会议上的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三巨头:
此时,一个新的名为美国太平洋战略空军部队司令部成立,是为了监督所有美国在西半球的战略轰炸,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的前身)的柯蒂斯·李梅将军指挥。使用时速达563千米,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续航里程为6430千米,打击距离达到2,400公里,并能携带9,000公斤炸弹的B-29轰炸机。日军对美军这种新式轰炸机毫无抵抗能力,只能被动挨炸。美军的头号目标是东京。甚至早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罗斯福就策划了杜立特大队轰炸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油库、工厂和军事设施。美军的首轮使用B-29的袭击是在1944年6月15日,47架B-29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位于日本九州的八幡钢铁厂。1944年的11月24日,美军派出88架轰炸机空袭东京,意欲进行一次白天的精准轰炸。飞机在10,000米高空投弹,结果只有约30架飞机找到了轰炸目标,约10%命中预定目标,只有一个飞机制造厂受了轻度破坏。很快美国人就发现普通炸弹对日本的木质防震房子破坏性小,因而改用凝固汽油弹。1945年3月9日至10日,美军再派出334架B-29轰炸机从马利亚纳群岛出发,首次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持续2小时的地毯式轰炸,每架飞机携带六至八吨燃烧弹,燃烧面积可达6500平方米。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空袭时各轰炸机单独轰炸而不进行编队。当晚东京出现火灾旋风,334架B-29共投下了超过2千吨燃烧弹,产生的高温足以使区内所有可燃物(包括人体)烧著,造成近10万人死亡,近41平方千米的地方被焚燬,主要是皇居以东的地区,东京约有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其中18%是工业区,63%是商业区,其余是住宅区。计划中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摧毁,26万7千多幢建筑付之一炬,上百万人无家可归,83793人被烧死,10万被烧成重伤。空袭中有9架B-29被击落,5架负重伤并在海面迫降,42架其余受伤飞机返回了基地。大火之后的清理工作进行了25天。3月9日的轰炸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非核武空袭,这比二次大战中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造成了更多的伤亡,破坏力可以和后来的原爆相比。
1945年5月25日,被炸后一片焦土下的東京:
火攻东京后不到30小时,317架B-29轰炸机又夜袭名古屋,使该市的飞机製造中心化成一团火焰。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轰炸,使用了1700吨燃烧弹,约20.7平方千米的市区在3小时内焚燬。16日,美军又轰炸神户,使其造船中心被摧毁。美军于四、五、六月又大举空袭日本各大中小城市。4月13日,皇宫与宫殿一部分被焚烧,明治神宫化为乌有。7月4日时美军宣布当时日本已遭受10万吨炸弹的轰炸。美军轰炸过程中许多东京市民逃离出城。策划轰炸行动的柯蒂斯·李梅派美机投下警告传单,通知下一步轰炸的目标,使他们更加恐惧。仅东京就有上百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出勤率不到从前的一半。轰炸东京及其他城市使日本战时经济陷入瘫痪。
即将扔向广岛的“小男孩”:
其后美军在5月26日再一次派出470架飞机轰炸东京,造成7415人死伤,22万间房屋被焚燬。连月来轰炸使东京有一半的建筑物被摧毁。此后由这种完全的燃烧弹空袭令日本64个城市近一半的建成区被摧毁,日本工业生产因而大跌。到具体确定原子弹轰炸目标时,未遭轰炸的日本大城市已经不多。东京已基本成了废墟。更重要的是:东京是日本天皇裕仁的居住地。美国人投原子弹的目的是迫使日本投降,而整个日本只听天皇的话,所以天皇发动的战争,也只有天皇本人才能结束它。如果把天皇炸死,效果就适得其反。东京因而逃过核弹的劫难。委员会提出的头号目标是京都,但立即遭陆军部长史汀生否决;他认为京都的文化古迹不容毁灭,(不过有人认为史汀生这位前驻日美军军官的结婚蜜月是在京都过的,所以他对这座文化古城情有独钟)。史汀生提出了4个目标城市:广岛、小仓、长崎、新泻。杜鲁门召集马歇尔、史汀生和空军司令阿诺德研究,大家认为广岛是重要港口,日本第二方面军总司令部就在广岛城内,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广岛东南方10公里处的吴港是日本军用船舶制造中心。另外,广岛在战争中未经轰炸。城东、西、北面的山脉又能够将原子弹冲击波回送,加强原子弹的杀伤力。综合各种因素最后拍板的是马歇尔,确定广岛为第一个目标。1945年7月24日,史汀生指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8月3日以后在气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投掷第一颗原子弹。
“小男孩”装入B-29机舱:
轰炸吴市及其附近地区是美国及英国海军舰载机在1945年7月下旬实施的,该行动击沉了日本帝国海军的 (IJN) 大部份剩余的大型战舰。美国海军第3舰队在7月24、25及28日对吴港海军工厂的攻击击沉了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及数艘小型舰只。在同一期间,英国太平洋舰队攻击了在濑户内海的其他目标及击沉两艘护卫舰和几个较小的船只和击伤了一艘护航航空母舰。但是广岛并未在轰炸范围。日本当局在那种毫无希望的状态下仍死不幡悔,实在是广岛遭受劫难的真正原因。
艾诺拉·盖伊号机组人员:
1945年5月上旬,将执行原子弹投掷任务的第509混合大队的800多名人员在西雅图登船,14架B-29飞机在5月20日抵达马利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到7月中旬,整个大队的人都已经在岛上安顿下来,飞行员接受7天的正规训练后,开始以特鲁克岛为目标进行为期20天的轰炸练习。这时他们已经有了外形和原子弹完全一样的训练弹,这种外形短胖的炸弹被称作“南瓜”,第509大队的人得知他们接受这么特殊的训练只是为了扔这种十分平凡的炸弹,不禁感到十分失望,其他大队的人也拿“南瓜”来取笑他们。
从提尼安岛飞向广岛的路线:
从7月20日起,第509大队的飞机开始对日本本土城市投掷“南瓜”,以试验投弹技巧,尤其是投弹之后的俯冲急转弯动作。“南瓜”轰炸的目标主要是从最初的17座原子弹目标城市里漏掉的那些幸运儿:7月20日,第509大队的10架B-29轰炸了日立、东京、富山等地的钢铁和制氨工厂,扔下了10枚“南瓜”;7月24日,11架B-20用10枚 “南瓜”轰炸了爱媛县的住友钢铁厂,神户的川崎车辆工厂、三菱重工神户船厂、神户制钢厂,四日的海军燃料库,滋贺的日满制氨工厂和大垣的市区;7月26日,第三批10架B-29轰炸了新泻的昭和电工工场、日立铜精炼厂,以及大阪、名古屋、岛田、滨松、富山和烧津的市区目标;7月29日,在实弹投掷前的最后一次模拟原子弹空袭中,8架B-29轰炸了东京郊区武藏野的中岛飞机厂,宇部的帝国燃料工场、日本制氮和苏打工厂,以及郡山、和歌山的轻工业目标。由于炸弹是空爆,装填的又是普通炸药,所以这几次轰炸的效果很不理想,7月29日对宇部的轰炸就只炸死了6人,也没有造成太大的财产损失,当然第509大队的飞行员为此获得了足够的投弹经验。
艾诺拉·盖伊号飞抵广岛上空预定投弹点时拍下的照片:
7月26日是美中英三国《波茨坦宣言》公布的日子,也恰是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铀235装药和其他组件运到提尼安岛的日子。这批铀在7月2日从橡树岭工厂运到洛斯阿拉莫斯,经检验后于7月14日装上了1辆封闭的黑色卡车,在7辆汽车的护卫下从圣菲运到了阿尔伯克基,在那里装上空军飞机运到旧金山市郊的哈密尔顿机场,随后运到亨特角海军仓库。7月16日清晨,装有铀235的一个金属圆桶和装着原子弹零件的一个大板条箱搬上停泊在母马岛海军基地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该舰随后立即启航,全速前往提尼安,7月26日当天就卸完了货,随后前往菲律宾海域,不幸的是,该舰于7月30日被日本潜艇击沉,900多名舰员遇难。原子弹的其他零件和最后一点铀235于几天后分别用两架C-54专机运到提尼安,人类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小男孩”将在那里完成装配工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