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冯骥才:'文革'毒素已进入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信息化社会畅通的今天,给讲真话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那年那些白衬衫: 【冯骥才】:"文革"的荒谬与毒素已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文革"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整个社会越来越普遍的道德沦丧,风气败坏; 从上到下的腐败化、流氓化、冷漠化、愚昧化、奴才化、无耻化、欺骗化等等的社会弊端和丑陋现象积重难返、溃烂难愈

冯骥才:文革进入了我们的血液


中国思维网www.chinathink.net  2003年11月16日  摘自:《一百个人的十年》前言


历史的图景一页一页无情地翻过。不管它繁花似锦,还是鲜血淋淋。变幻无穷是历史也是生活的本质。但那些曾经在历史的黑夜里受苦受难——甚至死于非命的人们,注定只是一种可怜的牺牲品吗?

我们常常会感到,文革已成为历史——

在 当今中国,已经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没人去穿那种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装;曾经铺天盖地的小小红宝书已然了无痕迹;充满了荒唐感的光怪陆离的领袖像章也只 有在古董市场里才能见到;文革话语几乎成了一种笑料。连那些面孔肃杀的“阶级斗争脸儿”和一直盘踞到八十年代的“左爷”们,今儿一个都见不到了。而曾经千 千万万的受难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满面地享受着日益充裕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应补偿他们。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这么无影无踪?

如果悲剧真的结束得如此干净彻底,我们应该无比庆幸。

可是历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会转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阴云扩散之后,渐渐化为心中的迷雾。

我 们不是常常感到,当今中国社会一切难解的症结,都与文革深刻地联系着,甚至互为因果。比如,我们缺乏历史精神,不是与文革灭绝传统有关?我们轻贱自己的文 化,不正是文革践踏文化的直接结果?为此,至今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荣感与自信。至于人本精神的低靡辄由于文革把封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更别提文革 对中国人利、素的人性本质的破坏!文革将猜疑与敌意注射到人们的血液里,如果我们没有将它彻底地清除出去,在当今充满现实功利的市场中,它必然会恶性地发 酵。

应该说,我们缺乏对文革的彻底的思想批评。故然,权力阶层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坏性的政治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知识界来说,这仅仅是个先提。它不能代替知识界对文革进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彻的思想清算。在废墟上很难建立坚实可靠的大厦,只有对它掘地三尺。

从 历史学角度看,文革已经成为上个世纪的“过去”;从文化学角度看,文革依然活着。因为文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有着深远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着 ——不仅因为它依靠一种惯性,还因为它有生存土壤。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对这块土壤彻底清除。尤其是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全民的注意力还在文革 上。那时如果对文革进行割皮抽筋般的反省与批评,必然会深入人心,积极地影响整个社会。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离开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们关注的视野之 内了。本来,彻底批评文革是使中国社会良性化的必不可少与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我们把这大好的历史时机耽误过去了。时至今日,做为政治文革的一页已然翻过 去,再不复生;但做为一种精神文化——文革却无形地潜入我们的血液里。

恶魔一旦化为幽灵,就更难于应付。

因为文革仍然作祟于我们,但我们并不知它缘自文革。

也 许这正是本书再版的意义。本书写于1986年至1996年,即从文革结束10年到20年间。由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社会学著作。作者 使用社会学家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写作的。只不过作家更关注被调查者的心灵。本书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录史册,同时, 也给思想理论界提供思考与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据性的人本资料。为此,很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别是这次出版,将把本书带给二十一世纪新的一代 读者。此亦作者之愿望,是为记。
2003.6.6维也纳

巴乌力 发表评论于
共党为了一党之私到今天文革已过去37年仍然禁止文化界批判和反思文革致使文革的毒害继续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扩散,今天的中国社会已是癌症末期,溃烂到无以复加。
MY99 发表评论于
Totally agree!
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民族的堕落。
建国之初,我们是多么有希望的民族啊.

一切就是从57年之后。现在没有人说真话了。每次到国外旅行,碰到的80/90后,十分冷漠。可悲至极。中国人已经越来越象印度人了。

毛泽东罪大恶极。
翻墙看看 发表评论于
小时候看到父亲的同事被抓到卡车上游街批斗,一位阿姨脸上被画得一塌糊涂,胸前还挂了一只皮鞋,久思不解,之后小小的心灵对政治斗争非常反感。

人啊,这一辈子只能在不平等的世界和不平等的生活中挣扎了。
恩雨 发表评论于
《左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右派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9279-1.s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