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在美国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通常很隐蔽,让你说不出口。在中国,则明目张胆的多。那么种族歧视到底歧视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对贫穷,智力差别,地位,等等的歧视外,对外貌的歧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下面看几个实例:
A. 在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我外公在文革前订了一份《解放日报》。上面经常有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来宾的照片,有很多是黑人。我听到外婆对着报纸上不时登载的照片上的黑人来宾说过好几次,“看看,黑漆漆的,象个鬼”。可她从来也没有见过一个黑人。她没有说过其他种族的人难看。我外婆是个对人非常友善的人,不管人家穷还是富,从来没有嫌弃过穷人。但她显然不喜欢黑人的肤色和长相,觉得黑人难看。
B. 在上世纪90年代,苏州工业园开张,不少外籍人士携带家属在苏州居住。《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登载过一篇记叙外国人在苏州生活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荷兰来的爸爸告诫他上小学的女儿,不要有什么优越感,要和别的孩子平等相处,等等。但是没有说什么优越感。我认为,那学校是贵族学校,学生家里有钱的多的是,中国孩子的成绩也不会差。所谓的优越感大概是指金发碧眼,长得漂亮。
C. 一个真实的事情。有个2岁的华裔小男孩,母亲去超市买菜,父亲抱着他一起去。店员结算时,那个年约30的黑人女店员非常友善,对着那小男孩笑,还同他说话。可是那小男孩一下就把头转掉到另一个方向,根本不看女店员。父亲觉得不好意思,不停地对孩子说“say hi, say hi “,把抱在怀里的孩子左转右转,想让他的孩子面对女店员,可是那孩子板着脸,把头扭来扭去,就是不干。孩子的母亲也来帮忙,想让孩子对着店员说个“ Hi ”,还是不行。尴尬的父母只好连声对店员说 “ sorry ”。买完菜开车回家,一下车,迎面走过来一位墨西哥女郎,也是30左右,非常漂亮。抱在父亲怀中的小男孩这次主动地对着那个女郎笑了,笑得很灿烂。墨西哥女郎也高兴的笑了。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天,相差不到半个小时。
D.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两个一模一样的两个玩具娃娃,一个黑,一个白。让2~4岁的孩子去挑一个。结果无论是黑孩子还是白孩子,90%以上都伸手去拿白娃娃。由于结果太过偏离政治正确,现在几乎无人提及。
E. 日本人民很富裕。但并不富裕的白人男子找日本女孩很容易,日本女孩常常知道送上门。黄种人无论国籍,就不行,比较难找。
F. 10多年前,从广播中听到,在纽约的黑人中有个“brown bag club” 。直译是 “棕色纸袋俱乐部”,意译是 “棕色皮肤俱乐部” ,只让肤色较浅,棕色或更浅色皮肤的黑人加入,不让深黑色的黑人加入。
这些事例说明人天然地喜爱一些外貌,不喜欢另一些外貌。无论人种,国籍,教育程度,等等,对漂亮,难看的判别标准大体上是天然一致的。外貌,是歧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人就以此歧视一些族群。但一个正直公义的人,不会因为外貌,肤色,贫富,等的差别去歧视任何人。圣经中就指出,上帝不看人的外貌,上帝看重人的心。歧视本身反映了人心中或多或少的罪性。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对人的态度,不要基于外貌,贫富,贵贱。也不要因为外貌,钱财,权势,智力的差别,等等,而骄傲。歧视是傲慢的一种体现,歧视和骄傲是紧密相连的。上帝讨厌骄傲的人。我们也要提醒自己,穿的好一些,外貌打扮的漂亮些,受到的歧视也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