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的历史——看电影《唐山大地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能忘记的历史


——看电影《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中国影视界的奇才。他的作品总是在同时期的影视剧中独占鳌头,并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近几年他更是拍出了很有深度的电影,例如《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等。这些很有分量的制作标志着这位导演的创作意向,已经从那种单纯为娱乐而娱乐的贺岁片,开始转型为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寓意的史实片。冯小刚也理所当然地继续走在业界的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无论人们喜欢与否,他的成绩有目共睹,他的电影总是标杆。除了李安,他应该是当今华语影坛最有才华,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了。他的每一个动向,都会引起业内人士的定睛瞭望,生怕与一个重要的事件失之交臂。

 

在这一切努力进取当中,《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最值得欣赏的杰作。这部片子于2010年公映,当时正是汶川地震的影响强烈之时。这部影片的问世,将人们的视线从汶川一下子带回到了34年前的唐山。那次地震之惨烈,牺牲之严重,至今还会令人心有余悸,谈虎色变。可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唐山地震的详情,即使到了今天,还是鲜为人知。幸好有这部片子的弥补,世人才得以管中窥豹,一举知悉当时的一些真相。因此《唐山大地震》是以纪实性灾难片的宏大题材,将那段历史还原到观众的眼前。把那些不能不知道的真相,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展现了出来,让人们在大灾难的背景下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过程,还是一个人性在亲情中因误解而深陷痛苦与挣扎的故事。

 

尽管这部影片也遭受一些诟病,比如有人认为影片的名子被冠以《唐山大地震》,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片中的情节与地震有关的场面并不多,倒是在讲述一个有关地震后的亲情故事。于是乎泼脏水者有之,进而借题发挥,认定该片是拿地震说事儿,以别人的痛苦来赚钱,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此,冯小刚有过严词反驳,他说:得过奥斯卡奖的《辛德拉的名单》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可是在国外就没有人质疑那部电影是借着犹太人的苦难来赚钱的。他的反驳掷地有声,很有力量。其实就是有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所以就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事实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攻击,人们已经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而言,尤其是对于一部电影作品来说,衡量其好与不好的最佳利器就是时间。一部片子看后,马上就会被人遗忘的,肯定是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相反,几年后还能够引发观者的兴致与感动的,就一定是一部好片子。《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片子。这部影片无论是对大地震的实况再现,还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在国产影片中有关重大史实题材的同类作品中,这是一部上佳之作。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历史中的真实,每一个情节与桥段也都是生活中才有,又比生活中的更加典型,更为生动。所以由此衬托出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鲜活丰满,令人难忘。

 

影片的开始是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北方城市的风貌,自行车,汽车,货运火车等交通工具都拥挤在平面道路上,下班的工人,玩耍的孩子,路边堆积的西瓜,这些都混合在夏季的炎热与噪杂声中。那个年代的唐山,一个工业重镇的勃勃生机的画面,由一个个镜头跃然而出,这是30多年前的景象,如今看起来质朴而亲切。那时孩童的最奢侈消费便是3分钱一根的冰棍,卡车司机方大强的一对双胞胎子女只有学龄前的年纪,他们因为父亲出车回来而兴高采烈。妈妈李元妮已经下班在家里做饭了,这对名叫方登和方达的姐弟俩鱼贯跑进家门,穿过厨房,直奔室内,惹得妈妈一阵急叫:慢点儿!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居简陋,生活并不宽裕,连当水果吃的西红柿都不能让两个孩子吃个够,然而这个家庭的幸福气氛却是不能否定的。晚饭后,妈妈在厨房里收拾,两个孩子坐在爸爸的身边,每个孩子都抱着爸爸的一支胳膊,在爸爸的手腕上各自地忙着画一支手表。尽管很疲惫,但爸爸还是很高兴地说:爸爸一下子有了两块手表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天伦之乐的家庭,几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在第二天凌晨时分,却因惨遭灭顶之灾而解体了。这便是影片所告诉我们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唐山大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苦难,以及在以后的32年里,又是怎样被这个灾难所留下的后遗症所煎熬。

 

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难,不仅仅是给这块地方的河流山川和城市里的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也给灾民的心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伤害。死去的人从此再也不能复生,可是活下来的人却再也回不到原先的状态。在这一点上方家的妈妈与幼小的女儿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幸保住了生命,然而她们遭受的心灵打击却是无法回避的。母亲李元妮一生未再嫁,她的心与死去的丈夫与女儿在一起。每年的忌日给死去的人烧纸的时候,她都会念念不忘地告诉他们要回家看看,并因为家搬了,她每每都是很详细地告诉他们家里的新地址,以及怎样走才能找到家的提示。女儿方登虽说是死而复活了,可是她的心里并不快乐,她一直忌恨她的母亲,以至于32年都不认她,折磨她的感情。

 

按说,方登那时也就是67岁的年纪,不应该会那么记仇,更不应该为此耿耿于怀。然而难以想象的是,她竟然在32年的时间里,不去寻找她的亲人,不要她的妈妈与弟弟。当然故事就是故事,要不说这个小女孩儿也是够了典型的了。后来,看到她在养父母家里的表现,再看到她上大学后,特别是她未婚先孕后,她的的一系列表现与应对,就知道这个人物从小看大,一直都是一个性格有严重缺失的人。本来,一场强烈的地震已经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悲剧了,如果再遇到这样一个扭曲的性格,那么她的不幸就更加不幸了。所以,她的命运与人生轨就迹都不可避免地让她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就在于,她与亲生母亲过不去,自然也是与自己过不去。为此她多走了许多弯路这件事,也是咎由自取,毫不奇怪了。

 

李元妮这个人物是一个极其正面的角色,她的感情真挚又纯正。地震发生时,丈夫方大强救了她一命,她的心就随他而去了。虽然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乏追随者,可是她都不动心。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就是对邻居老牛的断然拒绝。虽然她就是一个纺纱厂的工人,可是她却把是非看得很重,坚守极高的道德标准。她与丈夫的感情很好,丈夫原先是在唐山当兵的军人,复员后就是为了她而留下未回山东老家。为此,地震后这成为婆婆怨恨她的原因,所以丈夫遇难后,在她看来,她为他守活寡也是天经地义的。李元妮身上有中国劳动妇女的纯朴美德,是今天的人所不多有的。

 

又由于儿子和女儿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头,只能二者选一,营救一个,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无法做出的选择。可是在那个环境下,再犹豫一下,或者说再患得患失一下,都是不现实的,在时间不等人的催促下,她咬牙选择了救弟弟。这成了李元妮永远无法解脱的愧疚。在她认为,她的决定,等于是间接的杀死了她的女儿。于是她对于女儿的死比对丈夫的离去更揪心,也更无法原谅自己。长久以来她就是这么谴责与审判自己的,直到她的女儿知错回来,岁月已过去了32个寒暑。

 

十分匪夷所思的是,当时看似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姐姐方登,听到母亲的那句救弟弟的话,晶莹的泪珠立时就顺着她的眼角流了出来。从此她与母亲结下了粱子,被救后,宁愿被领养,也不原意回到母亲身边。在生活中,这样的儿童是不是真的有,值得怀疑。不过,有与没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这样去看问题的儿童太可怕了。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那么记仇,并就此做出一个残酷的决定,用不认母亲与弟弟来报复她的亲人。由于她这样的无情,她不仅伤害了她的亲生母亲,也伤害过她的养父与养母。

 

应该说方登是一个很自我,又很决绝的人。幸好她只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人物,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应该是绝无仅有,至少决不会是比比皆是的。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个角色,这部影片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不能不说的是,可悲之处也正在这里。很显然,这个人物性格的不正常性是这个故事的硬伤。虽说是生活中什么人都有,可是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把一个如此偏激的人当作矛盾的主因与推动点,是有点儿经不住推敲的,客观上一定会影响,甚至是降低了故事的格调与品味。

 

除了母亲李元妮,儿子方达也是一个相当好的人物。他心地朴实,为人真诚,具有其母的真传。他的感人之处是,倒不是他始终如一地孝敬母亲,拿母亲为重,而是他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不以劳动为耻。他一方面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妈妈,负起养家的责任,因此他宁愿早早辍学,去外地打工,以自己的体力去挣钱。对于一个已经缺了一只手的残疾人来说,他的精神与毅力都是令人钦佩的。正是因为他愿意从最苦的活做起,所以他最后能够创业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虽然是一母同胞,他可是比他的姐姐强得太多了。这个青年人虽然缺了一只手臂,却是一个大写的人。

 

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处理得也都很仔细。灾难发生后,远在济南的李元妮的婆婆和大姑子来到唐山,看望这对大难不死的母子,当然主要是来接方家的骨血方达回山东老家。这场戏很感人。远道而来的那对母女,在李元妮家门口已经等候多时,奶奶一看见少了只手臂的方达,就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那个隔代之爱与舔犊之情,被角色演绎得极其到位,仿佛这件事不是电影的镜头,而就是生活里的一个真实场景。姑姑也流泪了,说出的话不多,却很实在,也很暖心。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对于抚慰灾难之后的心灵创伤来说,只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关怀才是一剂最有用的良药。后来从成年之后的方达嘴里知道,山东老家的亲人们多年来一直给他们母子寄钱,寄煎饼。写到寄煎饼,笔者的泪水都禁不住地流了出来。千里迢迢寄煎饼,何等得纯朴厚道之情啊,中国人善良敦厚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了。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用唐山话来说话的,极富韵味的唐山话很好听,也很能表达感情。以前只在小品里听赵丽蓉说过,现在看这故事里的人用唐山话交谈,倍觉亲切,又很自然。特别是李元妮母子的对话就非常动人,也让人顿生好感。从影片中的这些对话来看,无形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唐山人很了不起,很伟大,出了那么大的事儿,他们都坚强地忍受了。同唐山人比,汶川人无疑是很幸运的,他们面临灾难时,不是只有他们自己,而是全球的华人都与他们在一起。他们在第一时间里就得到了关注,抢救也开始得很快。

 

可是当时的唐山就不同了。灾难发生后,隔了好长时间北京才知道消息,又隔了好长时间解放军救援队伍才开进去,电影里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场面,螺旋桨飞机低空飞过,空投食品,解放军救援队一批批地乘坐解放牌大卡车进入灾区。可是他们手里有什么,没有救援设备和工具,只有普通的铁锹和镐头。所以唐山灾民忍受了更大的苦难,但是他们却没有吭一声。他们知道世界不欠他们的,要解脱苦难只有靠自己,只有自救才能从跟本上使他们从废墟上站立起来。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是最可敬佩的人。

 

从影以来,徐帆演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是能够把李元妮这个人物演得这么好,还是令人相当惊讶的。这部戏实际上是围绕着李元妮这个人物为中心来演的,因此这个角色很吃重,也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所幸的是徐帆不负众望,把这个人物创作得非常到位,也非常出彩。她的表演可以用不温不火来形容,她演得很实在,很接地气,一个普通的妇女在灾难中与灾难后的表现就是那个样子。她的口吻,她的动情之处,甚至她痛苦到极致的悲号,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中国母亲在那种境况中的真实状态。徐帆的表演让李元妮这个角色深入人心,难以忘怀。

 

在银幕上,陈道明常常扮演都是那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在这部片子里演的这个解放军军官,后来也是位居大校官阶,肯定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可是他却没有把自己往大里演,而是往普通的人物上演。的确,在人生中,他的主要身份就是一个养父,养父是不需要有官阶的,他把养父这个人物演得很具体,很生动。他既有为父之心,处处将方登视为己出,关爱体贴备至,同时又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不逼迫养女一定要考大学,说大学里出来的也有庸才,不念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对。养父到他这个份上是令人心服口服的,每一个养子或养女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养父都是人生中的大幸了。陈道明以其感性的表演,让养父一角儿变得很光彩高大,也使故事情节更跌宕好看。

 

说到养父就必然会说到养母,这个角色是由陈瑾扮演的。她用朴实自然的演技,也把这个养母演绎得非常之好。她很爱这个养女,可是她也有她的小心儿,怕养女长大飞出家门后就不回来了,所以她极力反对养女去外地读书,要她在家门口上大学,以维系她和丈夫与养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最后她因病过早的离世了,临终时她嘱咐养女的话以及为养女准备的存折等细节都令人动容。天底下的养父母如果都能像他们一样,那么被领养的孤儿是多么得幸福啊!他们真是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被收养的孩子。这部影片除了刻画了一组唐山抗震救灾的英雄谱,还塑造了方登养父母这对解放军夫妻,他们的心意与付出,真实无伪,令人感动。

 

扮演李元妮婆婆的是著名演员吕中,扮演大姑子的是咏梅,扮演邻居老牛的是杨立新。他们出场都不多,但是却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这说明他们演得好,他们一出场,就能让人过目不忘。吕中和咏梅在剧里说的济南方言,字字句句的抑扬顿挫,也都非常有感染力。老牛这个角色虽然有点儿自吹自擂,但也是满有个性的,他对李元妮的爱慕之情是不加掩饰的。由于有他的存在,更凸现了李元妮的坚定与执着。令李元妮这个角色更可信,也让她的信念与坚持更有说服力。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他的用处与重要性,缺了哪一个,剧情都会受到影响,都会变得不完美。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当母女相认,抱头痛哭过后,那个紧接着的镜头是很美的。儿女方登手里举着一部智能手机,打开里面的存放的照片,告诉坐在一旁的妈妈说,这是养父,养母。妈妈定睛看了说,他们是解放军呀,解放军可是唐山人的恩人呢!接着女儿再告诉妈妈,这是我的丈夫。妈妈露出惊讶:他是外国人?又接着问:他比你大几岁?女儿回答道:16岁。妈妈的表情又是一番惊讶。再往下,女儿说:这是我女儿,18岁,正在上大学。妈妈寻思了一番后说:你22岁就生她了?女儿说:是。是跟一个研究生。当知道那个研究生不要了女儿后,妈妈想到的是:那谁给你伺候月子的?这一组镜头,从必须地介绍开始,到必然地引起的一问一答的过程,都是那么得温馨,又是那么得亲密。一对母女,32年以后重聚,对于母亲来说,其中的变迁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心底之问与心中之痛。艺术就是以这种方式述说着人性的可贵之处,也是因了这样的演绎而倍加感人。

 

电影以女儿为父亲上坟时的彻底悔悟而告终。女儿知道对于妈妈那个年龄的女人来说,30年的岁月是何等的宝贵与重要,失去的光阴,就像是滚滚东逝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她却生生地折磨了她妈妈32年。这个惩罚真是太残酷了,无论是对于母亲,还是对于女儿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重。相信痛定思痛,她们母女的感情会因这段漫长岁月的磨难而浴火重生,逐渐地愈合起来。毕竟摆在她们面前的,已是苦尽甘来的幸福日子,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再生活在昔日的阴影里了。这也是观众对他们的由衷期待与祝福。

 

在片尾之处,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24万唐山人也得到了应有的纪念,镌刻着他们名字的纪念碑已于2008年为他们竖立了起来,电影的最后一组镜头就是这座硕大的建筑群。对于任何一个从未踏足过唐山土地的人来说,看了这些个画面,难免会有一种冲动,就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要去到这个建筑群前凭吊这些罹难者。因为24万个生命,个个都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就像李元妮因为失去亲人所遭受的痛楚一样,他们的死也是所有国人的痛!

 

此时此刻,那场大灾难的死难者们可以安息了,除了已为他们建立起来的纪念碑,电影《唐山大地震》又在人们的心头为他们筑了纪念的碑文。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由于这部影片的问世,唐山大地震的史实就不再遥远而陌生了,这个巨大的变故也因为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而无法被忽视,被淡漠。李元妮一家的故事,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故事。死难者们用生命书写的这个历史性灾难事件,必定会被后人代代相传与纪念,永远都不会被遗忘。











点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京燕花园的评论:

京燕好!原来唐山大地震与你的亲属还有那么大的关系,令人难过。
冯导做了一件好事,他把因这场灾难被夺去生命的24万唐山人摆在今天的人们面前,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纪念。愿他们安息。。。

京燕花园 发表评论于
谢谢点君,电影刚出时我没敢看,昨天看了一部份,落泪,不忍。那场地震我失去三位亲人,在此之前的两年,幼年的我坐火车到他们到家住过一个月,是姑姥姥家。亲人安息。
点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夏圓的评论:

是啊,这个历史不能忘。。。


夏圓 发表评论于
感动,感慨! 不能忘记的历史.
点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Propro1的评论:

是的,吕中是太好的演员了,那个眼神多么准确,又多么到位啊!
这部电影令人有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感慨!所以观众的眼泪都是情之所至,无法控制的。。。

点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yuan222的评论:

是啊,你提到的问题很沉重啊。。。但情况也在一点点改变,冯小刚的《集结号》就颠覆了以往战争片的模式,很新颖,也很有震撼力。


点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sydneywil的评论:

是,文革后又恢复了,大概也就是80年代末吧。电影里方登上大学的时候是地震后的10年,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儿。。。

点缀 发表评论于

回复elmonte的评论:

是啊,很感人。我数了数盆子里一共有5个西红柿。。。艺术,就是靠细节说事儿。。。


Propro1 发表评论于
吕中的演技出神入化。看到奶奶拉着孙子空荡荡的衣袖那一幕,我忍不住流泪了。
yuan222 发表评论于
《唐山大地震》,《1942》,都是不错的现实主义的片子。五七年反右,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都是多么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可惜国内那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都碰不得。
sydneywil 发表评论于
陈道明常常扮演都是那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在这部片子里演的这个解放军军官,后来也是位居大校官阶
=========================
记忆中那时没有军衔的。文革前有。
elmonte 发表评论于
母女重逢时,那个沁在水盆里面的西红柿,和32年前的个西红柿呼应,我泪流满面。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