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今天的人们常常拿来津津乐道的赞扬孔子“平等”思想的一个佐证。
“有教无类”——人不分贫穷富庶,不分高低贵贱,我都愿意教导他们。
孔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怪只怪文言文太精炼了,精炼到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每个字都有好几个意思。“有教无类”我是这么理解的:有教,无类——有了教育,人的“类别”就没有了。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愚笨的可以变聪慧,不忠不孝不义的能获得德,获得道。
如果“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教育不分高低贵贱,那么应该是“教,无类”。
抛开这句话不谈,孔子能有平等的概念吗?
大家知道,孔子收学生不是没有条件的,至少每个要给他十束肉干,据考证这十束肉干相当于今天的好几十斤呢,那是小老百姓能随便拿出十束肉干吗?如果没有肉干而又想读书的孩子孔子会收下他/她吗?
孔子如果要有平等思想,中国文化里就不会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本位也不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
其实,就是在孔子收下的学生中,孔子对他们也不是平等对待的,孔子最偏爱听话的颜回,最讨厌喜欢追问的子路。在孔子眼里,颜回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而子路缺是一个“巧言乱德”的差生,子路明明是在不耻下问,孔老先生却训斥他“我最讨厌狡辩的人!”(是故恶其佞者!)
要说到中国的教育,真是一言难尽。
孔子无疑是一位教育界的牛人大拿,但是把“先圣”,“教育家”的帽子给孔老先生戴上,未免是马屁拍得过分了。
不管是从历史还是当今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是与历史的发展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百花齐放的环境中,孔子还要推行“周礼”,连八俏舞于庭都“是可忍孰不可忍”,对于学生的追问,只要不合乎他的思想,就训斥为“乱德”。连汉代的王充都看出来了:“学于孔子,不能极问”。如果拿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和孔子比,孔子差的更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孔子的教育是填鸭式的,孔子的教育是为政治(做官)服务的,今天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成也孔子,败也孔子。至少,中国的教育问题是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的。
那么常有人说民国时期如何如何,“大师”如何如何。民国时期真的比现在好吗?看看那些大师都有些什么成就,文科的除了考据论古,还有什么?理科的有几个是我们的“国学”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五四,没有出国留洋,民国又算什么?
更重要的是,老蒋腐败无能,自己的龙椅都保不住,又有多少精力去控制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其实老蒋的白色恐怖一点都不比老毛的红色恐怖逊色,只是他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无力顾遐而已。可以说,民国时期的自由是一个歪打正着的偶然。
中国的问题,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顽疾,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等等的文化理念,催生了当今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落后畸形的教育体制不过是一个文化之母腹中的怪胎罢了。
而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也是满心的无奈,成为扭曲的教育体制之下的一个个帮凶。
珍重推荐城头文章:一位中产母亲的悲情告白: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