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 A to Z -F 父亲

给自己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爸爸的笔名,我很喜欢,我能猜到这名字的含义但是我从来没有问过他,在这里潜水很长时间了,有时间也写一些,给自己一个纪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起父亲, 感情真的很复杂, 在我成长的不同阶段, 和父亲的关系时有变化,对他的理解也各有角度。 我想如果总结起来的话,他是个非常优秀的男人和父亲,  我感谢父亲, 也深爱他, 爱他的方式和爱妈妈一样-------我会秉承他遗传给我的智慧和授予我的”捕鱼“的本领, 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同时, 回过头来, 如果我能更好的听从和理解父亲 的话, 我会做得比现在的我更好。
     父亲的童年也不幸福。 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爷爷没能力照顾他很仔细就把他送到别人家里由别人照顾------就是所谓的寄养吧, 给钱的那种,好在爷爷不缺钱。 父亲没有给我讲很多那时的生活,或者说讲了我也没记住。他告诉我他不能和那家人一起吃饭, 很小就体会到了什么是寄人篱下的他性格却很乐观, 我想人有两种乐观, 一种是在涉世不深之前的傻乐呵, 另外一种就是吃尽了苦之后的坦然和豁达。 父亲很聪明, 也很努力,文体通吃,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很高,( 我想是从小自立练就的) 他在竞争最激烈的年代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学系, 并且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 ( 第一名是学生党支部书记), 这第二名的成绩彻底改变了父亲的生活轨迹: 竟然被从杭州分配到了东北。 他告诉我那时候的他很兴奋, 感觉可以离开上海那个没有给他很多幸福记忆的故乡。 到了中年以后开始遗憾------没能照顾爷爷, 并且开始怀念故乡。 什么叫遗传啊! 我在重复着父亲的思想历程。 当初一门心思要离开故乡, 没有意识到有很好的工作和至爱的亲人在我身边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现在也开始想家了..... 父亲在工作时认识了妈妈, 也就安家在东北了。 最后以高级工程师退休了,现在和妈妈在一起安享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
      童年时父亲是个很好的伙伴, 陪我玩, 教我很多体育运动的概念。那时的周末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早上爸爸会把全家的衣服洗好, 没有洗衣机。 然后他带着我和哥哥去图书馆, 一辆28自行车前面塞着我后面是哥哥。 在图书馆中他会看报纸, 我则借阅一些自己喜欢的杂志, 估计现在可能都没有了, 还记得有鸭绿江, 富春江画报, 当代, 倒是很少看儿童读物, 这也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 也很早知道怎么借书, 找书看。那个图书馆在中山公园旁边, 黄金位置, 后来被“房地产开发”了。连同很多童年的美好记忆融入历史了。但是很奇怪的是, 我后来的住所, 包括在纽约的, 现在的, 无一例外的都离图书馆很近, 我买了两次房子, 每次只去看了一眼, 家人都以为我心大。殊不知我一看到住房附近难能可贵的图书馆还在步行范围内, 就再无他求了。很多年后明白什么是命里注定。 看完书后, 爸爸去单位的文化中心打乒乓球,我就在一旁跑来跑去, 时而看他比赛, 他总是把时间把握得很好, 快到3点30分就结束战斗,带着我和哥哥去我们心仪的重头戏:吃冰激凌。 那个冰激凌小店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每一个破烂的铁勺子中间都有个不大不小的圆窟窿, 这样就不会有人愿意把它带回家了。我们冬天吃油茶面, 夏天吃奶油雪糕或者冰激凌, 味道已经忘了, 只记得入口时心满意足的感觉。 4点30分我们启程回家, 因为妈妈5点钟下班( 妈妈休星期二), 然后大家一起做饭。 那文化宫和冰淇淋店也毫无疑议地被开发了, 变成了现在的新世界商场和舞厅, 每每看着和想起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广告, 对我来说就是我童年的记忆的墓碑。 想起罗大佑的那首鹿港小镇, 颇有些类似的伤感。这一点一滴的周而复始的活动带给我的是美好的童年, 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和开朗的性格。
       父亲是在上海出生长大, 自然有南方人的细腻。他对妈妈很体贴, 家务活没有他不做的, 还会自己打家具比如沙发。他每天下班是固定时间回家的:每天晚上5点半他会准时进门, 童年的我会每天扑倒他怀里表示欢迎, 会在他的臂弯里荡秋千, 看他自豪的展示自己的肌肉。他善于炖甜品给大家吃, 还会自己包汤圆和馄饨, 和其他同龄的北方男人比较父亲绝对是顾家模范。 每次出差回来,他肯定会给每个人带礼物, 妈妈的衣服, 我的衣服, 我的小食品......每次他出差回来都是我最开心的一刻。那个时候的人多容易满足啊 !快乐又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

    父亲对我的教育相对母亲严格一些, 但是他们两个本来就是非常宽松的父母, 给我自由的空间恣意生长,尽量满足我现在觉得很非分的要求, 例如暑假前突然通知他们要去旅游。靠工资生活的他们也都没说什么就提供了一大笔资金 (在我当时的眼里); 商店里有吸引我的衣物,书籍, 磁带, 我会和他们讲, 多半也会变成我衣柜, 书柜中的收藏。 好在我自己知道, 可能他们也知道我是一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 也没什么太特殊和过分的要求。父亲对我也没有溺爱过, 很简单直白的告诉我他认为正确的人生道理。 小时候我曾经非常希望有一天放学能有爸爸妈妈来接我, 因为为我很多好朋友的爸妈都来接过她们, 可是工作原因他们谁也没来过。这让我养成了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很失望的感觉, 或者是尽管很失望却都能承受的习惯。这在后面的人生道路上很受用。
        记得父亲的字写得没有妈妈好, 但是他有耐心手把手教我写字, 可能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太多机会看见爸妈手写字了。爸爸是报社业余记者, 精通摄影和写作, 曾经被邀请到我们中学来给大家讲写作,我是在他进到教室是才知道是他,心中很兴奋但是在那个时代是不能表达的,也没有在他眼中看到什么特殊的表情。他照的相我们曾经一起在自制的“暗室”中洗相, 什么显影, 定影,冲洗, 晾干的。 我还记得那看见照片的喜悦,尽管是黑白的,质量也很模糊,那时候还不知道彩色照片,心中那份单纯的喜悦是今天的物质享受不能代替的。父亲有剪报的习惯, 他会把报纸上喜欢的文章剪下来, 按照时间分门别类的粘贴在大大的厚本子, 偶尔拿出来出来翻翻, 我还经常帮助他剪和粘贴, 满了的本子就收藏。 他足足有十几本,妈妈总是埋怨那东西招灰, 可是他罕有的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 像宝贝一样收藏着, 其中当然有很多是他自己的大作。 那时候的稿费好像不多, 但是爸爸每次收到都很高兴地宣布, 炫耀给我们看, 然后我们会去邮局取钱以后把它们换作周日的冰淇淋和油茶面。所以每次看到他收到稿费, 我也异常高兴。现在想想很惭愧, 都没有仔细拜读他的全部作品, 只是看看我喜欢的话题。
       父亲是搞环境保护的,发表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 有很多是对人类蛮横开发滥用地球 资源的忧虑, 例如垃圾污染, 水源缺乏, 植被减少。这让我在很小的心灵中有了对未来环境的忧虑, 也早早种下了要找一个环境宜人的地方居住的理念。 我的同龄人中出国的人很少, 因为在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已经相对很富足, 人们找不到动力和理由还要出去从头再来。而我基于环境方面的忧虑,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 毅然决然地出来了, 没时间想该不该后悔,倒是想念家人。时常有国内生活条件优越的同学朋友来玩, 感慨最多的就是现在国内的环境和食品安全, 顺便也感慨一下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我当年有勇气出国, 最终又肯定一下。孩子的理念来源于父母的教育是绝对真理。感谢父亲另一面的言传身教。他在很多年前已经科学预言了今日。( 未完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