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形形式式,抛开其它矛盾不说,就说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事实问题吧,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和安微的小岗村,这三个村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漩涡中打拼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结局的原因到底说明了什么呢?明知的人和不明知的人总会有一个是与非的说法:
(一)毛泽东时代式的红色乡村——南街村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共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村民福利
由于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改善,人们在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南街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南街村大办公益事业,相继建起了诸多公益设施。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同时,大办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还办起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更好地村民服务。南街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全村党员干部、职工村民发扬“二百五”的“傻子”精神,坚持“外圆内方”的治村方略,人人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党务、村政、企管、教育、民兵、治安、工会、共青、妇联、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这些均受到了党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称赞。
旅游景点
南街村因为村风正、民风好、党风廉,社会治安秩序井然,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殊荣。朱镕基、乔石、李岚清、曾庆红、李长春、罗干、刘云山、曹刚川等20多位党政军领导同志和170多位将军,分别到过南街村视察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等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对南街村作了大量报道;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新闻单位也都到南街村作过实地采访。南街村现在每年接纳40多万游客。对于南街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人们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南街人正以豪迈的热情,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征程上奋进。“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早上6点15分,南街村的广播站开始播放颂扬毛泽东的革命歌曲《东方红》,毛泽东的雕像如守护神一样耸立在南街村的广场上。广场上还有一些如“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的标语。南街村新的一天便伴随这轻快旋律开始。
村情特色
南街村与其他村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以基于毛泽东思想的集体主义为理念,提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会”的目标。毛泽东式的集体主义因80年代取消人民公社而失去了影响力。但是,南街村却把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树为旗帜。已经富裕起来的南街村被称为“南街村现象”,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南街村“共产主义的要素”的核心是独特的平均主义的经济体制。村民们在村的行政机构及村营企业上班,根据工作内容,每月付给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资。工资虽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费享受粮食、肉、油等配给。住宅、教育、医疗、办红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费。如果村民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负担。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集体主义
“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是不平等,财富集中到少数特权及富裕阶层手中,农民等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南街村的尝试开辟了一条确保村民很快过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在南街村的村营面粉厂作财务工作的李永旗(24岁),今年元旦与在同村结识的男朋友举行了婚礼。现在与在村营工艺品公司工作的丈夫及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住宅是村营两间一套(75平方米)的公寓。 结婚仪式按南街村的规矩,由村里举行“集体婚礼”,婚礼每年元旦举行一次。今年的集体婚礼包括李永旗夫妇,共有20对新郎、新娘参加。村里送给新人的纪念品是《毛泽东选集》。集体婚礼是南街村集体主义的一个象征。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说,举行集体婚礼的目的是杜绝浪费,培养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虽然不强制参加集体婚礼,但是如果忌讳参加集体婚礼就等于不服从村当局意见。也许是这个原因,据说至今还没有新郎、新娘拒绝参加集体婚礼。在集体主义的压力下,参加集体婚礼似乎事实上已经成了村民的“义务”。 南街村集体主义的另一个象征是搞军事训练。村里有约8500人的民兵,其中多数是非南街村出身,而在南街村的企业中工作的人。通过军训,向村民等灌输集体主义思想。
名誉村民
长期在南街村工作,并做出较大贡献的非南街村出身者,村里给予他们“名誉村民”资格。得到这个资格的人可享受与本村村民一样的待遇。因此申请当“名誉村民”的人非常多。 南街村团委书记吕小虎(32岁)认为,南街村的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发展模式。他说:“南街村的集体主义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它也符合邓小平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的路线。这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规章严格 。
体制制度
南街村村民过着平等而稳定生活的南街村的现状值得关注。南街村的体制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街村可称为“村的宪法”的规章制度。这一制度分思想、工作、生活三方面,共有23条,违反者将受到处罚。 村里还有定期从思想、纪律、卫生等十个方面检查各家庭执行规章制度情况的制度。根据检查结果,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合格,部分福利就得自费。据村民说:“满分的家庭很少,大多数家庭都是总有某个方面不合格。” 福利是村民生活的基础,村当局在这方面掌握着大权。村民不得不乖乖地服从村当局及各项规定。 南街村用非同一般的做法,保证了所有人都能过上一定水平的生活。从这点说实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 。
南街村工业园区
南街村人万众一心,坚定不移地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集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相继建起了方便面食品公司、食品饮料公司、调味品公司、面粉厂、啤酒厂、包装厂、麦恩鲜湿面公司、胶印公司、彩印公司、制药厂等26个企业,其中合资企业5家,拥有员工11000多名。产品主要有方便面、鲜湿面、巧克力棒(果)、调味料、饮料、啤酒、白酒等,畅销全国,并出口俄罗斯、蒙古、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高新农业园区
南街村投资1500万元兴建的无公害蔬菜园区,占地135亩,拥有2100平方米的组培室一个,WJK108型PC板温棚4座、EM210型双层充气膜温棚17座,其建筑设计和配置均采用最新科技和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水培、滴灌、生物技术的综合运用。所种果蔬皆引进航空育种和法国、以色列、荷兰、北京等地高、新、特、稀、优类品种。公司严格按照A级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生产,荣获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河南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认证书;被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授予“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获河南省彩色马蹄莲、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被命名为“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学习基地”。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居民住宅游览区
南街村共建起了22幢现代化居民楼,可容纳800多户村民居住,村民每家每户的家具、电器、灶具等都是村里统一配备,村民所用的水、电、汽、面、蛋、肉、鱼等几十种生活用品都由村里统一分配。在这里,游客可以进入居民家庭,近距离与村民接触,游客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了解南街村民的家庭生活,还可以通过对村民家庭的实地考察,引发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入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在居民区,南街村投资300多万元建起的幸福长廊,形如“二龙戏珠”,直达文化教育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分上下两层,巍巍壮观。
文化教育游览区
南街村党委重视教育事业,投资数千万元建起了造型新颖别致、内部设施堪称一流的南街村幼儿园、南街村学校、南街村高中。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南街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宽广胸襟和战略眼光,可以感受南街村以德育人、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又红又专建设人才的浓厚氛围。
广场文化展示区
南街村投资100万元,在村中心建起了东方红广场,占地近万平方米。广场上,毛泽东汉白玉雕像和马、恩、列、斯巨幅画像高高矗立,40面红旗迎风飘扬,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前24小时有民兵站岗值勤,这里成了南街村人和外地游客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好场所。每年“七一”、“五四”南街村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誓词仪式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接受毛泽东思想的再教育;还有不少外地的新党员在这里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在朝阳门广场上,矗立着雄伟的“朝阳门”城楼,城楼上有孙中山的画像,刻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字句。夜晚,彩灯的光华,使朝阳门广场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园区
进入这个园区,游客可以在游览之中接受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振奋精神、坚定信念。这里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求学之路、黄洋界、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枣园窑洞、西柏坡等仿建景观,更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毛泽东选集“四卷楼”。在这里可以追寻伟人足迹,感受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让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这里是接受中国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好去处。
(二)走共同致富路成为现代化天下第一村的乡村——华西村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原文漏掉)倍、城镇居民的(?原文漏掉)倍。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建村40多年来,华西人民在全国著名劳模吴仁宝的带领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到了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成为“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今天的华西村,创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美丽,“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兴旺的发展奇迹。自2001年6月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包括外来员工,总共有5万多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华西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10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
历史沿革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主要事迹
华西是个江南小村,全村380户,1520人,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千万分之一。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去年,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授予华西为全国“三农”实践基地,还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等多项荣誉。
四十年一瞬间,人间沧海变桑田。华西人39年的艰辛创业,使华西发生八大变化:
一是村民变灵。过去华西没有一个中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盲,读到小学已是“文化人”。现在初中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86%。其中大、中专生200余人,还有3名青年曾出国留学。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村领导班子里有大学毕业的18名。还培养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六种语言的翻译人才。
二是村庄变新。过去,零零落落十二个小村落,建村后小村并大村,茅房、矮房变新房。现在,户户住上了水、电、气配套的别墅楼。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小城镇。迎来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视察。
三是土地变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有偿兼并、开发合作等办法,扩大了6000余亩耕地,3000余亩山地,还在宁夏和黑龙江开垦荒地10000余亩。近几年,我们开发利用的土地,约等于华西本村原有土地面积的6倍。
四是产品变精。1977年,我村只有小敲小打的手工业,为农业和生活服务的小产品。现在引进了许多洋设备,办大厂高科技,创名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全村58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
五是集体变富。改革开放后,我们发展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私营等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全村现有固定资产21亿元,一、二、三产总产值人均300万元,比建村初期人均300元,增了一万倍。
六是生活变好。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法,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设施比较完善,家家达到“八通”。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七是贡献变大。华西富了,我们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20多年来,我们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我们本着扶贫先扶志,扶贫先育人的 精神,花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00多期,累计1万余人。
八是环境变美。我们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新村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新家村,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村内旅游完善,可同时容纳3500人食宿,成这样的共识:要看社会主义,到华西村!要看“三个代表”,到华西村!要看”三农“,到华西村!要看共同富裕,到华西村!要看”双思“教育,到华西村!到底到华西看什么?你看什么,就什么! 富而思进不停步,坚持特色再攀登。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双思”教育,用“三个代表”标准检验自己,争取实现“三个第一”(讲信誉第一、共同富裕第一、干部权威第一)和“四句话”(用好信誉“华西村”,创新企业是后盾,有胆有识融资本,优品名牌稗旅游城)的目标,再创华西集体事业的新辉煌!前年投资3亿元的8个技改项目,去年8月8日全面投产,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可用资金3个亿,创造了条件!去年8月8日我们举办首届“华西特色旅游节”,为今年华西建村40周年,实现40亿,搞好村庆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华西有所成就,源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上级领导支持好,华西干群团结拼搏好,也离不开全国各界人士和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好。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希望结交更多的朋友,进行联营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华西名言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1961年建村,那时年分配水平只有五六十元,社员“吃粮靠集体,用钱靠自己”,地薄、队穷、人心散。如今村民住大房子,开小车子,房子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里有小轿车400多辆,村民存款少的有100多万元,多的有1000多万元,摄像机、等离子彩电、中央空调等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华西村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
“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每周村民开大会,每季党员开大会,书场、剧场、溜冰场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说错话”。华西村的干部坚持有事同群众商量,群众盼望的,马上就办,而且一定要办好,群众暂时不理解的,加强沟通引导,等群众思想觉悟了再去办。个别人做错了事,也交给群众讨论,由群众来评议。华西村的干部一是坚持勤奋学习,二是倾听群众呼声。“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同党的威望紧密相连。”
“量才录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财”。华西村先后举办了英语、纺织、冶金、管理大专班,与国内1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纺织、冶金和“三农”研究所。吸引了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前来创业,外贸公司90%员工为大学毕业生,与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起网上生意。华西旅行社连续4年跻身“全国百强旅行社”,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百万人次。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华西村先后为20多个省、自治区举办了100多期基层干部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人,带动了10万人脱贫致富。2001年以来,先后有15个周边村加入华西村,为周边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老人按月领养老金,如今还在全村境内开通了两路公交车,有10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
(三)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典型的乡村——小岗村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现今的小岗村状况如何呢?
前不久,有记者到小岗村采访,村民对记者说:“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记者看到,还有一些农民至今仍住在茅草房里,冰箱、彩电等生活用品在农舍里难得一见。为庆祝改革开放20周年而修建的友谊大道、小学校舍、村委会办公楼以及开通的程控电话等,都是政府和社会赞助出资兴建的,没有一项是小岗村人自筹资金建起的。
面对记者,54岁的原村主任严宏昌说:“小岗村的现状很难令人满意。”严是当年大包干的发起人,据他介绍,小岗村现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有3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60%的村民负有外债。
1998年小岗村材料上的人均收入是2600元,而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实实在在地道出了自己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以村里种粮大户严美昌家为例,其家6口人,收入全靠种粮。去年收稻谷1万公斤、麦子4000公斤、花生1000公斤、黄豆500公斤,按稻谷每公斤价格1.2元、麦子1元、花生3元、黄豆2.6元计算,全家收入20300元,扣去种子、肥料、农药、机耕等成本费用9764元,以及农民负担1900元, 共得8636元,人均收入1400元。严美昌一家的生产水平在小岗村属于中等偏上,村里年人均收入超过严美昌家的没有几户。
农民严富昌有两个儿女,大儿子16岁,二女儿14岁,都在离这儿8公里左右远的小溪河镇,住校念初中。他们算了一下,让两个孩子上学,除吃自己的粮食不算以外,一年还要花三千元左右(据称,住校念初中,要收学费、书费、板凳费、课桌费、保险费、住宿费等,一学期是500多元。伙食方面,菜费每天是几角,主食则由学生自己带米,校方收取蒸煮费。学生在伙食上,每月至少也要花几十元)。严富昌想了想,搬着指头数了几下,说;“我们家种14亩地,今年因年景不好,只收了六、七千斤粮食,就说每斤粮食能卖元,也只能卖三千元左右,只够让两个孩子念书用的。”(稻谷的国家保护价虽然是每斤元,但在压级、压秤、压价之后,实际上卖不到这个价。而且,有些农民由于人力和运输方面的限制,很难到粮站去卖,只能将稻谷卖给上门收购的粮贩子。)
严富昌一家的生计确实有些困难。去年,严富昌被毒蛇咬了,花了一笔钱。谁知祸不单行,今年他妻子张长淑的腿又让马路上的车子撞了。张长淑到镇上去看了医生,绑了石膏,原以为没有事了。没有想到,等打开石膏一看,医生又说要照片子检查。据说,检查还要花百十来块钱。严富昌、张长淑十分为难,因为搞不到钱,也就没有检查,只好拖着。
省里帮小岗村修建的自来水塔,里边的机器也坏掉了。据说,要修好,就要花二、三万元。再说,就是修好了,一个月全村光是电费就要花一、二千元。这个自来水,农民确实用不起。这样,自来水塔也就只好提前“下岗”休息了。
严留昌用自家的例子,仔细算了算。他说,他家种25亩地,过去年成好,可以打二万斤稻谷。他有两个儿女,大女儿21岁,上中专,二儿子19岁,上高中,供两个孩子上学,一年要花七、八千元。如果田里能收二万斤稻谷,两个孩子上学也就够了。可今年,粮食减产,只收一万斤稻谷。不说别的,就是让两个孩子上学也困难啊!
农民徐家松告诉我们,现在差不多有50%以上的农民借了债,少则六、七千,多则一、二万。他家因盖房、娶媳妇等等,就背了两万元的债。没有办法,他只好让儿子、媳妇出去打工。现在,小岗村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出人意外的是,那个背着凤阳花鼓要饭的现象又出现了。缪夕五家,屋里空空荡荡,床上乱七八糟,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为了让两个孩子上学,借了五、六千元的债还不说,因为今年歉收,生活过不下去,只好让老婆背着花鼓出去要饭了。
有一组对比数字能说明小岗村的滞后:当小岗村人目前依然把依靠土地进行粮食生产作为其主要收益时,在南街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11000多人里面,只有一支70人的农业队伍从事1000亩耕地的农场生产;而在大寨村,2004年农业的直接收入仅占到该村总收入的2%。
还有一组数字令小岗村人更加感到汗颜: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就突破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而今,南街村在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年产值14个亿的奇迹;而到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资料来源:《改革内参》2000年第5期)
21世纪经济报道报料说: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也注定将把中国的农村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那么,在这个新的里程,如何在影响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更是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结合《决定》,2008年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多名记者再次深入一线,详细调查各地具有标本意义的农村改革试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经验、新困惑。就像当年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一样,让我们仍然以小岗村作为本系列报道的起点。
“我保证我所说的话是准确的。”严宏昌一脸严肃。
诚然,没有人怀疑,这位30年前在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掀开转折性一页的农民——当年的生产队副队长,对小岗村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拥有发言权。
他捏着香烟的手指在颤抖。
“我盼总书记盼了两年了。”严宏昌说,他想跟总书记拉拉家常,拉拉关于小岗村的发展,拉拉小岗村的土地流转情况。
但后来,他还是失去了这个机会。
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小岗考察工作,按照村里刚开始的想法,当年“大包干”的12个人(共18个人,其中6个已经去世)本来都可以去见总书记,但后来政府和村里只安排了12人中的两个干部和两个代表去,包括严宏昌在内的其他八个人没有过去。
“村里好多人都想见见总书记。”严宏昌一脸遗憾。
30年来,中央领导每在改革的重要关口,都会来这里考察民情,考察重点也都会是土地方面问题。
虽然这次没见到总书记,但总书记的话,在严宏昌们那里得到了共鸣:“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严宏昌们希望,小岗村,这个当年的土地改革的先锋,能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更适合小岗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模式来。
因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这群改革者,遇到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困惑。
“不少承包地荒着”
90户人家、476人,耕地面积1600亩。这些构成了原小岗村的全部家当。2008年初,在上级的授意下,石马、严岗两村合并到小岗村,人口达到3800多人,土地面积8700多亩,在皖北也算得上一个规模大村。
尽管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和广大中西部大部分农村一样,走过温饱线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致富渴望。
“小岗村很多在外面打工,我二儿子和妻子都在福州打工。”“大包干”成员严美昌的妻子告诉本报记者。
跟严宏昌一样,那天,严美昌也没有被安排去见总书记。
他们想对总书记说,希望小岗村在新一轮土地规模经营中,能使得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大的收益。
村里大面积推广的蘑菇大棚,就让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两年前,三位来自凤阳县城的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在小岗村建立了9个蘑菇大棚,并进而带领当地众多农民投入蘑菇种植,激起了小岗村土地流转的第二次高潮。
按照凤阳县维持到现在的政策,2006年,每新建一个标准棚财政补贴6500元;2007年,大学生每新建一个标准棚财政补贴6000元;2008年,大学生每新建一个标准棚财政补贴5000元。
按照严美昌的说法,地是村里拿钱出租的,地给承包户不用钱,然后每个棚还有补贴。而建大棚等钱不够的话可以有贴息贷款,等卖了蘑菇再还贷款。
这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经营方式,但现在,承包人向上级申报的大棚数,和实际经营的并不一致。
“申报几个棚,拿到补贴后,到时候实际上只种其中一小部分大棚,这样就可以赚很多钱。”一位村民说,“比如有5个棚,就有25000块的收入,到时候就只做3个棚。”
记者在现场的确发现,很多大棚都空着。一位种植户说,因为投入成本高,而且价格受市场影响大,所以后来很多农户就不弄了。而现在,“明知道蘑菇不赚钱,但还干,因为有钱补贴。”
严美昌认为,之所以蘑菇大棚说有收益,是因为“他们(指种植户们)在拿到5000元补贴后,减少双胞菇的种植,比如原来是8层架子,现在减少几层,这样减少了投入”。严美昌的侄子也培植了双胞菇,但是也亏本了。
而流转用于养猪的土地则更让不少村民有了争议。2007年,上海三农公司在小岗村建立一个养殖基地,送来了100多头母猪,并带动了40多户农民养猪,不过这个养猪厂的占地是以4000元/亩的价格一次性买断20年的使用权,已经不同于当时的以出租为主导的模式了。
但“养猪的地,只用了一些地,其它都荒废放在那边几年了(部分用做苗圃),公司没给钱村里,村里拿钱给村民。”严宏昌说。
村民们认为,既然该项目引进的是外地的老板,就应该是承包方支付,而不该是村委会支付,所以他们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结果一年多来,村民反而没得到一分钱租金。
原因是承包方没有支付相关土地费用给农民,而即使在仅有的20亩地养猪场,“现在效益不好。”被上述公司任命为养猪场老板的小岗村委书记史学亮说。如今,这个养猪场饲养了300余头猪。
“我们找了县委书记,村里承认这样已经做了两年,县委书记则说老百姓的钱肯定要付的,所以一直就是村里付款给村民。”严宏昌说。
“这很不好,占用了村里本来可以用在其它地方的钱。”严宏昌说。
不仅如此,当年的养猪场的其余土地如今则处于荒废状态,“就在村大路入口处那边,你可以去看下”。严宏昌说。
目前,小岗村已经流转出600亩农地,用于种植葡萄、蘑菇,养猪等,但的确存在部分承包地荒着的现象,并没有经营。“太可惜了。”一位村民说。
在2006年,小岗村招商引资租地15亩建设的一个农贸市场,门面房全部卖掉,但由于缺乏消费市场,整个农贸市场至今没发展起来。
“你可以自己去那边看看情况。”严宏昌手指了指友谊大道尽头方向。
而利用整理土地建设的小岗钢构工厂也处于半停工阶段,记者在10月10日看到,当天并没有生产,记者通过当地村民了解到,这个厂最多时估计大概十来个人在生产,不过现在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对此,沈浩,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这个被下派到小岗村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安徽省财政厅的官员表示,“由于交通日益便利,会有更多的厂过来小岗投资,未来小岗村工业会发展起来。”
严宏昌:村里跟我说没账本
“村里公共的房子修了再修,浪费钱。”于是,严宏昌产生了想具体了解村里的财务状况的想法。
10月10日上午,记者在豪华的小岗村村委会偌大的办公室看到,很多办公桌上没有摆放任何物品,只有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公务员考试用书”。
“2004年之后小岗村后就没公开过财务。”严美昌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要求他们公开,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来村里就直接和我说没有账本。”由于现在的村级财政基本都是上级拨款,“原先我们村的会计都不让干了,从外面聘请了会计。”严宏昌说。
记者曾试图找过原先担任小岗村的会计,未果。
“后来我们给县里面反映,县里面说叫我们找镇里,我找镇党委书记,镇里说镇不是村的法人代表,叫我们找村里。”严宏昌说,“而村里直接和我说没账本。”
事实上,按照现行《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有义务必须每年公布一次村财务状况,而小岗村村务公开制度也提出要公布“年度财务计划及各项收入和支出”。
10月10日,本报记者在小岗村委公布栏看到,公布栏上公布有计划生育补助等情况,由于不是年关或者年初公布村财务的时候,记者并没有看到相关信息。
但记者在小岗村官方网站“小岗村先锋在线”上获得了这样一个数字,“小岗村集体年收入超过80万元”。
对此,沈浩回应说,“我们每干一件事情都会在公开栏上公布,只是我来之前,财务可能有一段时间没公开。” “我来了之后,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制度,镇财政所专门给我们派了个专职会计,出纳也是大学生。”沈浩说。
“这事关老百姓的民主权利,过几天对我以及以前的村账务的全面的审计结果就会出来。”沈浩表示。
“其实大多数村民都支持我们现在的做法,只有少数几个人,生怕自己当年大包干的功劳被抢了。”沈浩补充说。
示范项目的空间
小岗村部分电话、学校、水塔、自来水、大包干纪念馆等等设施都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等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捐赠和拨款。
“比如电话,当时免了初装费,但当时还是有很多老百姓用不起。”严宏昌回忆。
村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钱投到农业上。
记者随即问了几个村民是否上过自己村里的网站,村民都表示家里没有电脑,还有一位村民表示他家里到现在还没装电话。
而在当地,围绕一些项目是不是形象工程,还有着不同的说法。以前,凤阳县政府为上述三名大学生提供了诱人的条件:每亩6000元补贴和1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蘑菇销路由村里的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安排,并签订合同、订立保护价,有关部门还安排三人之一的王中华等人到日本、美国等地考察现代化农业生产。
村民说,这样的待遇不具有代表性,比如本村的村民也承包的大棚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们就没有大学生贷款额度大。”一村民说,而由于这两年蘑菇价格不高,让部分农户去年赔了本,所以今年就没有再种。
在谈及蘑菇加工厂时,“平时都不加工蘑菇。”严美昌的妻子对本报记者说,而记者10月10日这个工作日下午在蘑菇厂时,当天的确没有见到有生产的迹象。
而对于葡萄园,小岗村原村长严德友在去年扩建了120亩葡萄,是因为有政府扶持,每亩补贴1000元,另外还有350元的材料费。
而作为葡萄种植户的严付昌和严宏昌则没有任何补贴,严宏昌家里原来种植了10亩葡萄,但是因为没有补贴亏本,后来挖掉了。
在采访中,部分村民表示希望能一视同仁,不能只给那几个示范工程补贴,而应该给其它一些种植大户也给予补贴。
被村民称之为形象工程的还有当地的二层小洋楼,按照村民提供的说法,当时村里提出每户出4万,村里出2万,建设小洋楼。“当时村里答应每户给2万,但后来有的只给1万,有的给了2万。”
尽管村民住进楼房普遍感到开心,但严美昌的妻子告诉本报记者,“几乎每家每户因为建房都欠外债。”这也得到了严宏昌的认同,“房子盖了,腰包瘪了”。
“所以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大概有80户人家子女在外面打工。”严宏昌说。......
面对以上三个村的鲜明对比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如此看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唱红歌走井岗路的做法应当值得提倡,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才有希望,否则,中国将一事无成,穷富悬殊特出,社会必将混乱,人民会离心离德,国将不国。
毛泽东主席在五十二年前就精辟地告诫全党说: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毛主席还说:“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
综观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等等,希望全体中国精英都要反思,“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