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满洲国竟然会是如此的发达与富裕(ZT)

                                郑重声明:

   本人转贴此文仅仅作为学术讨论和文献参考,欢迎讨论,但不欢迎任何以此为借口宣扬什么东北独立或什么满洲独立的观点。期待中国能够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祝福中国永远是一个完整独立繁荣富强的国家。
----------------------------------------------------------------------------------------

                                   现状

    沈阳曾经为自己是中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之一而自豪。改革开放初期,沈阳铁西区的大片工厂几乎全部关门,下岗职工无处营生,非常。。。。相当一批人就算毁了。
    当年鞍钢的企业设备更新资金留的不多,远不足以更新大型设备,最老的1号高炉是日本人在1920年代从德国买的当时最先进设备。鞍山周围的八个铁矿不属于富矿(最富的西鞍山铁矿已经让日本人挖光了,现在很多鞍山人甚至不知道还有西鞍山矿。),冶炼成本高,难炼出优质钢。现在矿石多靠进口,成本增加企业很苦,鞍钢老了。
    抚顺阜新已经快无煤可挖了。
   --------------------------------------------------------------------------------------
                                 关于鞍钢

   当年日本人木户忠太郎在为汤岗子温泉找水时发现了“西鞍山铁矿”,这是日本人在回忆录中的说法。
   据记载,辽代时这一代就已经出现了炼铁,只是清代时被禁止了。日俄战争时,日本军队打到鞍山辽阳一带发现指北针不好用了,才知道这一代蕴藏大铁矿。
   关于49年以后到文革开始期间的历史可参看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有些艺术加工但还是反映当时状况的。剧中有些人物用的是真名实姓,一些人物的子女甚至是我的中学同学,剧中有某厂长开装甲车到车站接大学生的剧节,我们的父母应该就是这批大学生中的某一分子。他们的下一代内容也很丰富,真希望有人接着拍“钢铁年代续集”,素材很多。

有关鞍钢的变迁史可参考“鞍钢1917---1957(ZT) ”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761/201310/5401.html
----------------------------------------------------------------------------------------

                                  原文(ZT)

       东北独特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形势决定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北亚各大政治势力的演武场,多少次文化建设在毁灭性战争后几乎要重新来做,这是东北古代文化缺少遗存的重要原因,而东北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更加扑朔迷离,令史学家望而却步,可叹的是,在文化纪录和传播手段日益完备的近现代,我们仍然难以知道东北的那段岁月。 

零星读到过《奉天日报》和《满洲日日新闻》等张作霖时期和伪满洲国时期的报纸,但对东北从1920年到1949年的历史一片模糊。读罢曲晓范先生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除了惊讶于东北昔日的富强,更佩服于曲先生治学的公心、魄力,悲叹于中国的文化胸怀。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东北1949年以前的历史,讲的只是奉系军阀和关内军阀一样压榨百姓,伪满洲国的14年就只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对关内中国工商业介绍得太多,以致于谁都知道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知道江浙财团。关于中国电影史则总是反复讲上海影业的繁荣,阮玲玉、胡蝶、赵丹广为人知,而对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厂――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只字不提,总是直接跳到 1945年中共到长春接受日伪设备、厂房、人员,成立东北电影公司。这就有太多的自相矛盾,怎么1949年的东北突然就成了共和国长子?东北又是拿什么来支援解放战争和赤贫中国的建设?长春又怎么突然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其实,东北人从年纪大的长辈那里很难听到象关内那样的对于旧社会生活的痛苦回忆,小时候的疑问在曲先生这部书里我们找到了线索。 

1925年,奉系军阀在第三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占领上海,这背后的基础就是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肩江南,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流域,张氏父子的新政使东北的民族工商业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经济的威胁,这成为9.18事变的经济诱因。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而直到1949年,关内中国可怜的的工业还只是局限于几个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发到欧美的电报需转经沈阳。东北易帜前夕,东北拥有了中国最强大的海空军,易职后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当我们广泛宣传上海滩的繁华时,千万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哈尔滨,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 1809个。1928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滨江海关稳坐全国六大海关头把交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 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 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 1943年,当时世界上约有80个独立国家或政权,承认伪满洲国的有苏联、泰国等23个,中华民国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后与其建立了通邮、通车、通航及贸易联系。从 1933年到1942年,伪满当局详尽规划了大大小小109个城市的建设,而这样的对东北的全面系统规划我们还没有做过。 

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国都新京(长春)”到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1934年,长春建成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新京无线电台,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还有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伪满洲国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关内连年内战,赤贫的中国人口大量涌向关外,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东北在张氏家族时代就以惊人的城市化进度超越东部沿海,伪满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增长,1931年9.18事变前夕,东北城市化水平为11.5%,1942年达到23.8%,而中国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达到18.96%(2001年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52.1%,而200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7%,)。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1945年达到11479公里,而中国1949年铁路总里程22000公里,1943年东北公路总里程近6万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国含东北在内公路总里程才8.09万公里,1932年,东北航空线总里程1.5万公里,当年或近年的中国航空线总里程目前没有数据,但是可以参考的是,1950年的中国民用航空线总里程才 1.14 万公里。1940年,时速130公里的弹丸高速列车由大连机车厂研制成功。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东北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国2003年才达到 57.5%。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而且有亚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发电,1943年,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到了 1949年整个中国发电量才43亿度。1943年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作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城市,长春一度成为许多学者讨论国民政府还都何处的首选。胶着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为了换取苏联参战以大幅减少自己对日作战的伤亡,在雅尔塔,美英合伙秘密出卖了中国,以中国在外蒙古和东北权益的巨大丧失为代价换取了苏联的参战,他们指出:“惟有苏联参战,才能最终战胜和彻底摧毁日本”。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150万军队在满洲里、朝鲜半岛北部、南萨哈林岛(库页岛)迅速摧毁了日本军队。仅仅23天的战争,苏联军队以极少的对日作战伤亡从中国换取了巨大利益,(中国抗战后没敢追究关于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加入苏联成为图瓦人民共和国的问题,又在1946年1月被迫同意了外蒙古独立,合计失去达173.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江山的清政府才丢失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地区和外蒙古大部是丰美的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场,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丰富的矿藏,而我们中国人至今还以为那里都是戈壁荒漠。)还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这还不知足,从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苏军把东北的工厂、矿山、电站等物资绝大多数拆运回国,9月起7个月里火车日夜不停,甚至连长春市政府的办公家具都不放过。仅拆运宏大的鞍钢就用了40天,发运货车60列。1945年11月15日前,仅从沈阳每天就有200辆货车开往苏联,到1946年初,大沈阳90%以上工厂都成空壳,连门窗都被拆走。共计劫走东北铁路机车的75%和货车的93%,而东北集中了中国当时的大部分铁路物资和几乎全部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运输车辆。 

东北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抗战后曾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面对当时东北复杂险恶的形势,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据我党的一贯说法是,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将军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但至今仍有歧义认为是苏军所为。著名地质学家、吉林人张莘夫受国民政府委派接收抚顺煤矿,1946年在试图阻止苏联工程师运走工厂里的机器时被害。鉴于苏联在伊朗、东北、东欧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威胁了美国利益,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在中国要求下对苏联提出交涉,1946年3月苏军开始回国。 

残存的千疮百孔的东北工矿交通和破败的城市仍然让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咋舌,国军更没有见过密集的高压电网和遍地飞驰的火车,留下了“将军全国都走遍,发现工业聚南满”的惊叹。

东北的牺牲在哪里?

看了太多全国各地人们打笔仗,你好,我好.你坏,他坏.够了!终于拿起笔自己写一点东西,不为别的,只为我挚爱的家乡--东北,鸣几声怨,以减轻我心中压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达一下我对他们的怀念. 


我出来前是辽宁省某重工业城市某局办公室成员,负责写一点东西.接触的文件资料多一点 , 内心便有诸多的愤慨:为什么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我们无法发展,越来越差?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化","非工业化",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谎言和矫饰所迷惑,那就请往下看! 

先看看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回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这个"偏居一地 "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 ,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 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什么的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当时东北区的主席高岗很牛,为什么?资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实力强,毛择东在北京阅兵,他在沈阳阅兵,然后的群众队伍展示的是什么?北京老百姓拿出来的是棉花和麦子,沈阳的老百姓拿出来的是火车和机床! 

诸位有兴趣的去看看老将军们的回忆录,多少人走南闯北很多年,"到了南满才见到成片的高压电网,密集的铁路,知道了什么叫工业".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 

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这里的"大连的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军工第一厂.

"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首任厂长是吴运铎. 为什么后来有人把后半句删去了呢?仅仅是因为领袖人物讲的"新疆和东北仍然是两块殖民地 "吗?请各位读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见谅!可能记的不大准确)"这样的话.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今天甚至有人写出是湖南人这样的鬼话,真是无耻!),大生产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础生产的?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一本发了黄而且被老鼠啃过的小册子).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 ".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叫"调配".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 , 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 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有人说,沈阳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其实,又何止是产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过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今天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 ,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不为人知(笔者父亲的一位年轻时的好友,在一个叫金川还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后整整六年家里人才知道). 

东北人民为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年只有三两油吃!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 (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笔者外祖母的一个学生在沟帮子机务段负一点责任,现在回想起来满肚子的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因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局.今天有人发贴说东北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死人较少是因为周恩来从苏联那里弄来了粮食,简直是一派胡言!事实上,这样的无偿调配不仅滋长了懒惰和依赖, 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诈和诡辩! 

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七十年代东北人到北京抢购的情景吧,"猪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产品可以无偿地调配给关内,而关内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地调配给东北呢,而是要东北人民千里迢迢进京去买?这其中是否就有资本外流一类的什么问题呢?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份苦果了.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如果说,此时的广东,福建等地经济实力弱 ,减免税收制度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到了一九八四年(请大家记住,一九八四年是中国经济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很多有利于南方各省的经济政策出台,东南部各省的发展势头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经济已初具规模,再如此地"减免"就不免有些偏心的味道了(当然,这其中有政治和派系交易的因素在里面).当时的情况是,南方,尤其的广东,已经初显活力.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 但是当时的决策层似乎很欣赏这样的 ,即将发生的"马太效应",对东南部各省的优惠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对东北个省要求一视同仁 ,减轻负担的呼声充耳不闻.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李贵鲜语)". 

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 ,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辽宁,沈阳,鞍钢,大连.此外在鞍钢之前是大庆油田,东北一共占了五个!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其实,按比例上缴税金未尝不可,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不公平,这时的广东,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辽宁的 70%,可是上缴税金之少,却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了.同样的情况发生的福建和浙江(这里必须提及,江苏在东南地区是个例外,它经济一直不错,而且很少搞鸡毛蒜皮的小动作).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的人心知肚明. 

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 3.5倍,首钢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用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连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线都不够!".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 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九十年代初期 ,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 86-89年出版的辽宁经济信息报,那里的东西更全面,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邓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后,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把上海落下了,现在是该大发展了.这时陈云的势力已衰,对上海的控制已经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种各样,也许连它自己都不敢想的优惠政策,如出栏的猛虎一般,大发展了.而这时,用经济界的一句共识来形容"东北,仍然是计划经济束缚下的笼中之虎".也就是在这几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先后被江苏,广东,山东超过(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难看出,中央的经济政策何等见效!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就这样被无情地废掉了!此时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东北现象"这个名词,关于这个词的理解,笔者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参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读卖新闻的记者讲的一句话"中央政府对满洲的政策是歧视性的".这句话笔者半个字也没记错,同时他也半个字没说错. 

对于一个经济日益衰落的地区课以重税,并设法堵塞它左冲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全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排行中,辽宁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区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龙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这样的发展水平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上的实惠,广东,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收入都排名我们之前,为什么?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东北有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 

但是,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地区经济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经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恶毒,决口不谈一个"工"字.把一个工业区"发展 "为一个农业区也许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由此,我想到了当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工业化. 对的,非工业化!!!套用当年德国人的话说"我们(东北人)将永远为他们(南方人)生产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粮食,并世世代代作他们的奴隶!德国人民是幸福的,有铁血的宰相,有自由发展的契机,颈上也没有沉重的枷锁,而的东北人民呢?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声明' 的评论 :

来这里的人虽然观点相异但都是缘分,不希望出现人身攻击。拜托。
声明 发表评论于
以讹传讹。

“引起很多争论。通过争论,是历史更清楚”?先把小学语文学好了再说吧!凭你的水平,你也只会争而无论,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历史,脑袋永远是一盆浆糊!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ndatang' 的评论 :

大清已经不存在了,也不可能复辟,满族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高岗当年的一个重要罪名就是在东北搞独立王国,其实也不是要搞东北独立,只是在经济上有一定独立性,结果被搞下去了。东北的问题也是出在中央内部有说话权的东北人份量太低了,不是说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现在说要搞环渤海圈经济区,如果能落实很有前途,拭目以待。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老弟(估计八成是)对这些历史研究的很仔细,不愧当初能背如此之多的文章,再讨论下去就变成讨论历史了。


>>>沈阳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既为“最大”,就没有之一。
不错。

>>>努尔哈赤就在鞍山挖铁矿石炼铁,造兵器,
只是官方在造兵器时炼铁,不允许民间炼铁。
19世纪中期时,东北甚至不能生产针头线脑等工业品,1860年“中英天津条约”打开东北唯一的通商口岸营口(文件记:牛庄),几年后才真正开始通商,对外贸易的主要项目是农产品大豆和豆饼与土特产,换来的主要是棉布等生活用品。要说工业主要有辽阳一带的酿酒业,纺织技术是末期从日本传来,主要在盖县一带发达起来的。


>>>鞍山铁矿不是日本发现的。
与日本人说发现钓鱼岛没有所属一样,没人相信。只能说才知道。


lindatang 发表评论于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096/201310/5994.html
历史: 大清不是中国
1huzuo9 发表评论于
没啥好争论的,也没必要遮遮掩掩,是个东北爷们就要坚决支持东北独立,这是我80年代读大学时就明白的道理。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枫叶红了
沈阳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既为“最大”,就没有之一。
努尔哈赤就在鞍山挖铁矿石炼铁,造兵器,鞍山铁矿不是日本发现的。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看大家的讨论十分收益,不过讨论文还是短一些好。另外,本人认为次文的后面部分有些偏激。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枫叶红了吗' 的评论 :
70年代初,我写作文:《杨运战斗的一生》,写的是盖县杨运公社杨运抗日的故事。最后杨运被日寇杀害。为了纪念英雄,公社名字改成杨运公社。

双抢老太婆也是辽南的。她在辽南抗日杀了1000多日本鬼子,被蒋介石在全国竖立典范。日本投降时,重庆派她和她儿子去接受,经过共军根据地,1000多人全部失踪了。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东北人从年纪大的长辈那里很难听到象关内那样的对于旧社会生活的痛苦回忆
-----------------------------------------------------------------------------
------------------------------------
在辽南地区,由于日本人的势力非常强大,只要中国人是顺民,不会出现华北的三光情况,自然也不会有那么痛苦的回忆。当地人如果在日本企业矿山(比如昭和制钢所)做技术人员做工有工资,虽然只是日本人的几分之一,最起码高粱米水饭杂粮小豆腐还是能吃饱的。就算是工厂码头最底层的苦力也能活下去,这多少反映出那时的东北还是比较富的。
真正悲惨的是那些从关内以各种名义抓来劳工,包括国共两党的士兵,政治犯经济犯,以及街头随机抓的劳工。用闷罐子车拉到地方分到矿山(这时已经有死人了),用电网圈起来,狼狗看起来,吃穿都非常差,干最苦最危险的工,很多人累死病死被打死,逃跑的抓回来砍头。辽宁有很多万人坑,基本就是这些人的尸骨。
与日本人的斗争也是没有停止的,比较著名的汤岗子疗养院日本伤兵被袭击事件,100多伤兵护士被当地游击队(日本人称:马贼)全部砍头,一人装死幸免。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我有1938年拍的亚细亚号照片,背景应该是哈尔宾车站,无法在这里上传。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前后左右' 的评论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6694.htm

亚细亚号列车亚细亚牵引机车太平洋型 亚细亚牵引机车太平洋型

亚细亚号特快列车(あじあ号),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的著名列车。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1935年后运营区间向北延伸至哈尔滨)。

亚细亚号采用大连沙河口满铁车辆厂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

满铁将亚细亚号定为“特急”快车。列车编组为6节车厢,机车之后为行李车、两节三等车厢(定员88人)、餐车、一节二等车厢(定员68人)和一节一等空调包厢车(定员12人)一节流线型头等展望车(定员48人)。共有两组列车,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连对开,完成大连至新京间701.4公里的运营里程,所需时间为8小时30分(中途不停车),平均运营速度为85公里/小时。机车的最高测试时速为130公里/小时。亚细亚号是近代高速铁路发展的里程碑。

由于太平洋战争局势恶化,亚细亚号于1943年2月停止运行。一列车厢在苏军进攻中国东北时被运往苏联,另一组列车留在中国,其机车现存两辆,为别为:SL7-751 (现存于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位于苏家屯),SL7-757,现存于原满铁沙河口机车工厂(现大连机车厂)。其尾部观景车现存于黑河火车站(车体号:GW 95000),转向架已经更换成了长春轨道车辆厂制造的202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不止是东北,台湾也是这样。日本是把东北和台湾当成自己的领土来治理的(当然,当地的非日本人是受歧视的)。而且,当时日本比中国更有资金、有技术,又一心谋发展,自然搞得不错。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前后左右' 的评论 :
解放前:
有轨电车:长春,大连,鞍山,沈阳,上海
煤气化:长春,大连,鞍山,沈阳,齐齐哈尔,哈尔滨
城市给排水(特别是地下排水系统):长春,大连,鞍山,沈阳,齐齐哈尔,哈尔滨
前后左右 发表评论于
“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还有环城高速公路。”到底建成没有。朝鲜还规划自己成为最发达国家呢?
前后左右 发表评论于
"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
车载空调哪年投入实用?敬点业好不好?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不得不承认,同南方人相比东北人比较缺少开拓意识。自古以来东北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很容易生存下来,冬天寒冷人们基本躲在家里。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使东北人主动性较差,在经济转型时不能很快跟上变革,这也是目前落在沿海地区后面的原因之一吧。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枫叶红了吗' 的评论 :
80年代初,我就已知道
1。1945年前东北的工业能力。
2。也知道1945 - 1950年的情况:支援了解放战争。
《把一生献给党》--吴运铎,《工作着是美丽的》也讲那时的大连gonmgye。
3.1950 - 1984年的《中国经济年鉴》,几千页厚的每年一本,我看了很多。
我特别为东北的富饶和贡献而自豪,经常和北京人打嘴仗。

到了1984年了,全国仅有9个省的工业产值超过大连一个城市,超过沈阳的就更少了。全国仅有辽宁省是工业大省,城市大省。辽中城市群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营口,盘锦,铁岭是中国唯一的密集的工业化群。那时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都不能同日而语。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有4个。全国才有14个。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To:老生常谈12

从你那里转来的文章,没想到被贴上了文学城。这篇文章以前也在哪里看过,很有保留,谢谢。总体来说,研究东北历史文化的文章较少。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ENRYMTL' 的评论 :
大明朝仅有3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清入关使中国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多了几乎1000万平方公里。 不是东北人丢了320多万平方公里,恰恰是山东人移民东北,才使这100多万平方公里固定下来,至今还属于中国。

是东北人民坚持了抗战14年,抵抗号称百万的关东军。
14年期间,失去政府支持的东北民众,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25万人。直至1941年春,抗日联军主力1500人才转入苏联活动,但抗日活动一直进行。
枫叶红了吗 发表评论于
回wendy1015 :
楼主是什么意思呢?侵略有功?!汉奸光荣?!
--------------------------------------------------------------------
拿来的文章,觉得有保留价值。
文章确实有些情绪化内容,但这都是基本事实。实际上还有更难以登上纸面的东西,不要什么都上纲上线。
根本问题,我认为是不是汉族人对满族源地的某种摄取意识?也是当初管理者不大懂宏观经济?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转贴这篇文章?

1。说“满洲国”工业发达的人不一定是日本人或汉奸。你要先了解历史再说话。
2。“满洲国”工业发达并不是东北人民生活富裕。恰恰相反,人民失去主权,被奴役,更悲惨。
3。如果你看了45集记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你就明白中国抗日是多么艰巨。中国沿海发达地带全部被日本占领,中国政府仅有西南和西北落后地区,哪有多少工业来支持抗战?
4。稍微读一点日本历史,就会明白为什么日本要侵略中国。为什么小鼻子把他乡当己乡。日本曾说:宁可放弃日本本土四岛,绝不放弃关东!这就会明白为什么日本如此经营中国东北。
5。日本资源如此贫乏,要打胜这场战争只有靠东北的资源和工业。
6。东北是世界上最富饶(自然资源)的地区之一(德国鲁尔,美国大湖区)。谁拿下东北,谁就容易拿下中国。

这篇文章会引起很多争论。通过争论,是历史更清楚。
wendy1015 发表评论于
楼主是什么意思呢?侵略有功?!汉奸光荣?!
玛玛米亚 发表评论于
出处哪里?作者是谁?
HENRYMTL 发表评论于
东北竞无一人是男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