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证。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