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槟郎老师
12物理 韩琴
我和槟郎老师最初认识是因为选修了他的“现代散文思潮”这门课,初次上课,眼前的槟郎个不高,没有帅气的面容,很平常的样子。除了那副厚重的眼镜其余的一点都不是我印象中的文人模样。后来我又选修了他的“新诗赏析”课,因为个人原因和槟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渐渐地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慢慢喜欢他的课。
老师经常自嘲说自己是诗坛门外汉,但是去过老师博客的人就会知道老师真的是个才子,他写了两百多篇散文和两千首诗,有几年他每年作诗数量超过百首,这意味着他作诗近乎疯狂到平均三天一作。老师在《诗人槟郎之墓》中他这样写道:“落了一千年的寂寞的/黄叶知道,这人默默无闻/他的诗稿散逸在网络的旮旯/被人看到却从未收集成册/他的眼泪溢满诗行间/漂流着苦难大众的哀吟/和一颗脆弱灵魂爱的颤栗”,“落了一千年的黄叶寂寞/又寂寞了一千年之后/终于看到一群青年寻到这里/他们兴奋地欢呼然后读诗/打印稿上有槟文书院的字样/又搬来许多石头圈在墓座/一个少女哭得晕了过去。”希望在自己死后有人将自己的作品收集成册,流传下去。诗中的黄叶象征老师不变的追求和执着的梦想,历经千年落寞却依然不变,而少女作为诗人的知音延续了老师的追求与梦想。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老师希望死后可以化灰撒江,学习明末画僧髡残,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扬子江,滋润两岸的花草。
槟郎老师出生于巢湖边的贫穷的山村。老师在诗中写道“故乡有一汪大湖,古巢国人的发祥地;形似鸟巢,或鸟巢形的茶壶。”虽然我没有去过,不过可以从老师的诗中可以想象它的美。身在异乡的老师写下了好多关于故乡的诗:《巢湖西坝口》、《拜谒巢湖力寺村李黼公状元祠堂》描写故乡的美景;《中秋思故乡 》、《老树 》、《端午》、《车过半汤 》、《母爱 》则表现了老师对故乡的浓浓爱意。
不知道是不是工作的原因,老师似乎对校园附近的方山格外感兴趣,写下了好多关于方山的诗,《躺在方山上》《方山道姑》《方山千秋岭上》《方山洞玄观遗址怀古》《初冬的方山》《方山仙子》《我在方山迷路》等。老师还曾在《诗人槟郎之墓》中写到:愿自己死后能在方山或故乡巢湖能有一方衣冠冢。还记得老师说过自己曾在方山有过一片菜园,老师在园间劳作,我想那该是怎样的意境啊,似乎都可以赶上“种豆南山下“的那种闲适了,他把这一些写进诗歌《方山记事》。老实说后来那篇园子没了,语气似乎有点遗憾,满含着对那片土地的不舍,其实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对那种闲适生活的不舍吧,这应该就是诗人的那种生活态度。
老师很热情,很朴实,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很喜欢出去玩,并且他经常会邀自己的学生一起出去玩,一起游玩方山、紫金山、中山陵、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解溪河、淳化梅龙湖等等。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是记录游玩是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老师笔下多次被提及的江宁的青龙山,他写有散文《江宁青龙山中游玩》,诗歌《登青龙山瞭望台》《青龙山的野柿子》《青龙山中的三湖走廊》《我在黄龙埝》等,后来我对这座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真希望有一日能够亲自去山上看看。最让我羡慕的是老师曾在韩国居住了一年半,我想那是老师心理一定很想家吧,想念家里的亲人,那个让他日夜思念的人,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只能说老师在他的诗中尽显了他的这份深情,槟郎老师因为想念佳人而难以入睡,写下了《不寐人的乡思》、《祖国的爱人最美》等诗,在诗中抒发自己对家乡以及佳人的思念之情。
前段时间是樱花绽放的季节,老师先后写了《鸡鸣寺路的樱花》、《樱花的原乡》、《李后主的樱花》、《文学院楼旁的晚樱林》。我想老师一定是个惜花之人,才会情不自禁地为樱花写下如此之多的诗篇。老师曾在课堂上说:“樱花本该是中国的,唐代李煜就有诗作显示樱花的原产地是中国。”为此还写下了《李后主的樱花》、和《樱花的原乡》这两首诗来表达内心对樱花不能“恢复国籍”,不能在故国的土地上大放异彩的怀惜之情。而《文学院楼边的晚樱林》这首诗则是槟郎作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身边的美,这恰恰是我们这些理科生所做不到的。“就在不知不觉间/我所在的城市遍布樱花/再也不用去传说中的异国了/樱花在原乡灿烂绽放/我陶醉在文学院楼边的晚樱林/我陶醉在樱花下的漫步神游。”槟郎老师只因随时都能看见这大片的樱花而感到欣喜而感到满足,可见那份真性情。
槟郎老师的诗浅显易懂,不像有些诗人故作高深,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字眼讲述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他喜爱随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平滑朴实。
我只是一位理科生,不敢对槟郎老师的诗妄加评论,以上都是自己的愚见。其实槟郎老师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诗,老师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想要更多的了解老师可以多多拜读老师的作品。
2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