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孤独

                                                  谈孤独
独的定义: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百度,孤独感。Littia Anne Peplau Deniel Perlnen.1982


我有一位女同事,五十多岁。行事泼辣,思维敏捷,工作技能一流,说话极具幽默且总能一针见血。她敢作敢为,且心地不坏。干净利落的外表与其行事作风,和谐而统一。和她在一起工作,总有一种安全感。她深受大多数人喜爱,是我们的“无冕之王”。她虽然单身,却有很多朋友。“孤独”这两个字在她身上是十六杆子都打不着的。


可是有一天,正在工作忙碌中,她突然对我说,她很想找一个地防隐蔽起来,不愿意见任何人。此话与当时的环境相比,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我竟无言以对。可能她意识到了自己言语有失,连忙转换话题。但是当时她的那种神情,那种真实心态的流露,就是一个大写的“孤独”。从而也引发了我这个话题。


我的同事中,除了美国本土人以外,还有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有的是第一代移民,有的是第二代移民,还有的是要追溯好几代的移民。我所说的这位同事就是二代的“白墨”。


所谓“白墨”,是简称。即白色的墨西哥人。墨西哥人也有皮肤白,黑之分。白色的好像是较富有些,黑色的好像较贫穷些。这是指在他们国家而言。


墨西哥人属于拉丁裔。在我的印象中,拉丁裔人比其它族裔更乐观,单纯,且不让人感到其孤独。因为音乐,派对,烧烤,酒,家庭聚会,甚至于“性”,都是他们工作以外的主旋律。


但是,他们也会孤独。


孤独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我不是理论家,也未做过深层的研究。但只想用极浅显,极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孤独”,这个任何年龄,任何人都会有的感受,写上几句不算科研的文字。当然,这些大部分来自于自身感受。


在我看来,孤独与不孤独,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朋友的多少,社交活动的繁简,财富的多寡,生活质量的优劣,及知识水平的高低。它取决于一个人心的境界,正如定义中所说,是绝对主观的,无论他出身于社会的任何阶层。只是,孤独产生的频繁度和深浅度因人而异。


有些爱好的人,如爱工作,爱读书,爱音乐,等等。可从这些爱好中,避免孤独产生。有些人则更多的需要从和别人的交往中,别人的肯定中,避免孤独的产生。还有些人可从自己某种目标的实现中达到满足而不觉孤独。心胸豁达,随遇而安者,孤独的机率会比较低。那些“曾经沧海难为水”者,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产生孤独。或者大志向者,其志难酬,孤独则更甚。


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孤独。童年时,会因为看不到父母在自己身边而感到孤独。少年时,会因为不被同龄人认可而感到孤独。英文为“peer pressure”。青年,中年时会因为没有知音,有思想而无人可诉时感到孤独,也可因为怀才不遇而孤独。老年时可因为无人陪伴而孤独。不同时期的孤独,都会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出现,或反复出现。我想这些孤独都是人生在所难免的。可称其为“必然性孤独”。


环境也是造成孤独的一个因素。比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地域,陌生的文化空间。甚至阴雨天,黑夜,寒冷,生病,饥饿都会使人有孤独感。这些孤独感甚至还夹杂有恐惧,在人生的历程中也是会常出现的。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即社会因素。如果处在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中,连自己的家庭成员都不能以心相对的话,孤独之程度则可想而知。


有时还会有一些无名状的孤独感。没有原因,却挥之不去。这些,我想可能与人体的生理及激素分泌有关。


面对人生中如此之多纵横交错的孤独,存在于各个角落的孤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极力驱赶。如果自己孤军奋战不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说出来。说给智者,说给能帮助自己排解的人,说给能掏心的好朋友。用正面的态度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用正面的思想分析人和事。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调适自己,定自己的切实的目标。多疑,敏感,好高骛远是万万要不得的。主观努力达不到时,还可求助于周围能利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某些组织,团体这样对排解孤独都是有用的。


我不是一个学富五车之人,也不是一个聪慧绝顶之士。但当我感觉孤独时我常用的方法是诉说,阅读,和开车去逛街。诉说给自己信得过的人,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开车逛街买自己喜欢,但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三者之间必有一种能帮到我。


孤独不可怕,但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让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否则就真的需要精神科医生了。


对孤独的排解是否有效,还取决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能有较开阔的人生观,较合理的价值观,产生孤独的机会会小很多,排除孤独的效率也会高很多。


总之,孤独与生俱来,也必将与死而去。正确的接受,积极的与之相处才是正确之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