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巴黎 - 蓬皮杜的中国风

扬手是春,落手是秋。美丽自在心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巴黎的蓬皮杜是另外一个不能不看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巴黎拉丁区,其外形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咋一看去就像一座工厂,它将所有的柱子,楼梯和管道都放在室外,增加了室里的实用空间。当时这个被受非难的庞然大物今天却成了现代化巴黎艺术的象征。蓬皮杜里收集了20 世纪以来各种造型的艺术,包括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意派和结构派。



博物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蓬皮杜收藏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70 多件,包括著名画家徐悲鸿,潘玉良和一些旅法画家的作品。能有机会在异国他乡欣赏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


陈箴的《圆桌会议》创作于
1995年。这件作品是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而举办的“为了和平的对话”展览创作的,陈箴用了一个硕大的、中国餐馆里常用的圆桌来隐喻国际上的圆桌会议。然后又将从五大洲29个国家收集到的椅子镶嵌到这张圆桌上。这些椅子在看似表现出一种多个国家共存和平等的效果,但是它们全部被锁定在桌子上而且四角悬空,因此这张圆桌既无法入座,也无法达到对话的目的,其意语深刻!




《吻》最早在一本杂志上看见,就被作品表现的矛盾和纠结所吸引。去蓬皮杜才惊奇地发现它原来珍藏于此。这是王度的作品:女孩的头放在拥抱她的男孩的肩膀上,正在与另一个男孩接吻。据说这件作品影射的正是罗丹那件著名的雕塑《吻》,后者以理想的方式将吻作为纯洁之爱的象征。这件作品根据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影片《空房子》中的一个镜头创作。正如王度自己所言,“这个场景是背叛与忠实的混合体,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在浪漫与现实之间。”




黄永砯的《蒙娜
-芬奇》 更是一幅常人看来奇妙怪异的作品,其创作于 1986-1987 年。作家1989 年离开中国,定居法国。对于这个特定时间的作品。更多人愿意把它理解为中国的先锋艺术家对 80 年代中国官方艺术的挑战。据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艺术家背光翻阅一本印刷质量低劣的画册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创作《蒙娜-芬奇》的想法。印刷物的一面是达芬奇的肖像,另一面是《蒙娜丽莎》。由于透光,两张图像重叠在一起产生了一张新的图像。黄永砯将它呈现在画布上,这次经验被一个混合体的名字固定下来,《蒙娜-芬奇》,指出它既是蒙娜丽莎的肖像、又是达芬奇自画像的暧昧特性。这幅作品配有一个可以发光的盒子,由一个带金属手柄的木质抽屉构成。抽屉由一幅绘有达芬奇自画像的玻璃画关闭,反面则是一张蒙娜丽莎的肖像,标明作品的起源,由盒子顶部安装的灯泡照明。





《夜幕下的国际景观》(
Internatinal Landscape by night)是法籍华裔画家严培明作品。作家一向以其超大尺幅的油画著称。这件作品表现的并非现代社会图景,而是画家个人的怀疑与踌躇,描绘受到人类剧烈干预、全球化的大自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艺术家创造出一个新的大自然,一片难以辨认、模糊不清、迷宫般的森林。作品风格有些阴暗,但不失宁静的力量,它召唤人们在心灵上稍作停顿,以内心的角度对其生存境况加以思考。




除了以上大幅作品以外,当你走进
room 23 之中,你还能欣赏到其他几位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

潘玉良
1952年作品 出浴




常书鸿 
作品 (女儿)沙那。常书鸿一生致力于保护敦煌文物,人称“敦煌保护神"。



刘海粟
1931年作品 固山。
 

 
徐悲鸿被称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
, 他是第一个将西方素描及油画与中国画成功地结合起来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不只为专业人士所欣赏,他直接用大众能理解的绘画语言,表达他们可以分享的感情。



赵无极的作品



最后这幅油画不是中国人所画,却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杰哈尔•弗罗芒热的油画《在中国,在户县》创作于1974年,此时中国处于文革后期,有关方面安排一些西方艺术家来华采访及创作,其中就有参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他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后来遭到无情的抨击,吓得他后来一直不敢重返中国。而杰哈尔•弗罗芒热就幸运多了,他创伤的这幅作品表现了对户县农民列队欢迎外宾人场面,这对中国人而言是熟悉的一幕,穿上最好的衣服,挤满笑容,高呼口号,在画家笔下呈现红黄绿蓝等明快的色彩,表情是带有历史记忆的,行为是隐含政治的,他们的背景虽然有“为人民服务”的牌匾,却挂在传统民居的厅堂前,以灰调子处理。快四十年过去了,杰哈尔•弗罗芒热的油画为中国的特殊历史留下了鲜亮的档案,也为超现实主义做出了穿越性的贡献。


 

叔丁 发表评论于
这篇内容丰厚,读了有很多收获。谢谢。
翛然 发表评论于
越写越好,跟着你的脚步长了很多学问,但愿也能滋生出一些艺术细胞。谢谢分享!
月又白风又清 发表评论于
抢了沙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