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红楼夜话之二:认识脂砚斋
红楼夜话之二:认识脂砚斋
脂砚斋是《石头记》总编的笔名,与《石头记》责任编辑曹雪芹是“一芹一脂”的亲密关系,在曹雪芹批阅增删石头的原稿时,脂砚即能为雪芹眷抄文稿,又能建议雪芹删去原稿中的部分内容,或者增加一些原稿所没有的内容,而雪芹也能言听计从并尊脂砚为”先生“。
脂砚的才情与身世肯定非同寻常,脂批中涉及到脂砚身世的,先捡几条重要的说说:
1.脂砚是南直召祸的当事人,《红楼梦》脂评甲戌本第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原文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 月十五,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 山一般。"在"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这句话上,脂砚斋有段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所谓:"南直召祸",是指何焯受康熙之召到京入直南书房为皇八子之师,不 幸引来入狱和抄家之祸。书中所谓"那些小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其实是隐写皇八子及其党羽谋取皇位事机不密,东窗事发,致使诸多官员接二连三受到牵累的一段史实。
2.脂砚自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第一回中写英莲,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上,脂砚斋有一段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何焯系狱主要是因为他在返乡丁父忧期间,将自己的幼女留在八皇子家托养,为皇四子所参奏,加之何焯回乡守制期间,曾四处活动,为八皇子拉拢官员穿针引线,此事也被年羹尧密奏康熙,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龙颜大怒的康熙一面将皇八子怒斥一通,一面将何焯关进大狱,一大批与皇八子、何焯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 连。何焯众多有才华的门生弟子从此失去进身之阶。正是有感于此,脂砚才会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下写出这样沉痛的长段批语。
3.曾经住在曹家的西园,甲戌本第二回写贾雨村在石头城游览,从外面看贾府,当脂砚看到”就是后一带花园子”时,有一段一问一答的批语。脂问:“后”字何不直用”西”字。芹答:恐先生坠泪,故不敢用”西”字。雍正二年,十八岁的脂砚孤身一人,投奔曹府。
4.三十五年前,经历过树倒猢狲散的家庭变故,甲戌本第十三回在"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句上,脂砚批道:"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 伤哉,宁不恸杀!"有人认为"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的口头禅,其实不对,由甲戌(1754年)上推35年,时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曹寅早已 去世,不可能再说此话。说这句话的主人是谁?他正是脂砚的父亲何焯。
何焯是康熙五十四年系狱丢官,不久获释,约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后返乡隐居,在何焯系狱期间,其苏州老家曾被抄家,何焯去职返乡后,看到红极一时的何府已是七零八落,一片萧条的景象,发出"树倒猢狲散"的感叹,事在情理之中,此时的脂 砚是唯一能慰藉何焯受伤心灵的掌上明珠,脂砚能清晰地记住其父生前反复念叨的这句口头禅,并在批书时发出悲叹也就合情合理了。
5.并非曹家人,乃曹家故交,在甲戌本十三回,针对凤姐治理宁国府"五病",有这样一条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可知脂砚三十年前生活在豪门望族,后遭变故。按甲戌年为1754年(乾隆十九年),前推三十年为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二年曹家尚未被抄家,因此脂批中的”余家更甚”,显然不是指曹家,而是指脂砚自己家中的一段”树倒猢狲散”的往事。
6.有过皇室生活的经历,与王妃曹福金姐妹相称,第十八回中写元春省亲,脂砚有几处提到"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并以“俺先姐”称呼元春(曹福金)。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脂砚庚辰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7.与三十年前作书人是家人,十三回,写凤姐“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显然,三十年前的作书人石头,已经作古,石头是脂砚的父亲何焯先生。
好了,认识脂砚之后,咱们顺着这条线索,下次谈谈何焯其人。
唐乾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蓑衣翁' 的评论 : 你误解了:第一,脂砚投奔曹家,不是何焯入狱的的康熙54年,而是雍正二年。第二,康熙54年何焯入狱时,脂砚十岁,雍正二年脂砚投奔曹家时,十八岁。第三,何焯已经被平凡了,脂砚不是犯官之后。
蓑衣翁 发表评论于
请问干砚先生:"为什么何焯被下狱其十八岁的女儿脂砚斋也入难要投奔曹府呢?何焯与曹家何亲何故?曹家难道不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这种事连今天的人都不敢做底,更何况那时的人呀。
提供一个可能,"如果说,脂砚斋非雪芹托名,而可能另有其人,因父入难而投奔曹家却有一条伏线。脂砚斋的父亲似李煦人也。李煦的妹妹是曹雪芹爷爷曹寅的妻子。李煦是苏州织造做了三十二年(有钱有势),做了八任巡盐御使(有权还是肥缺)。雍正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李煦因与八王爷有涉和亏空而入狱,斩监决,秋后斩决。后雍正改为 ' 李煦著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 ' 。在那里因饥寒交迫,于雍正七年二月死在那里"。备注:曹寅是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政,加通政司衔。
蓑衣翁 发表评论于
请问干砚先生:"为什么何焯被下狱其十八岁的女儿脂砚斋也入难要投奔曹府呢?何焯与曹家何亲何故?曹家难道不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这种事连今天的人都不敢做底,更何况那时的人呀。
提供一个可能,"如果说,脂砚斋非雪芹托名,而可能另有其人,因父入难而投奔曹家却有一条伏线。脂砚斋的父亲似李煦人也。李煦的妹妹是曹雪芹爷爷曹寅的妻子。李煦是苏州织造做了三十二年(有钱有势),做了八任巡盐御使(有权还是肥缺)。雍正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李煦因与八王爷有涉和亏空而入狱,斩监决,秋后斩决。后雍正改为 ' 李煦著宽免处斩,发往打牲乌拉 ' 。在那里因饥寒交迫,于雍正七年二月死在那里"。备注:曹寅是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政,加通政司衔。
斯麦 发表评论于
怎么那一斜杠又跑没了?
“三十年前作书人何处焉” 不等于 “显然作书人是石头“
斯麦 发表评论于
啊哦。我用的是不等于“==” 不是“==”。不知怎么那一斜杠跑没了。
“三十年前作书人何处焉”==“显然作书人是石头“
斯麦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唐乾砚' 的评论 :
我前面留言的意思是“三十年前作书人何处焉”==“显然作书人是石头”。另外故事发生在30年前,而作书发生在脂砚讲述后曹雪芹写下来的“今日”,类似于回忆录。更明白地说,不是曹雪芹15岁时写的,是40几岁时写的。
脂砚批语痛嚎“三十年前作书人何处焉”的意思大有可能是“(有这主意)的像你这样的作书人(雪芹或有此智慧有魄力的人)三十年前怎么不出现呢?那样的话我们家“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了”的状况或许有所改善呢。
三十年前的痛苦家事经过“今日的”雪芹再现于书上,李后主式的“故国家园”“往事只堪哀”又历历在目,怎不令经历者痛呢?作为读者我也不禁唏嘘感叹啊。失声痛哭,可以是夹杂着多种成分啊,悲痛已溢至胸间又怀念亲人和自己的家园喷薄而出啊。一个人对自己的家园的感情怎么是目前寄宿的曹家园可以比的呢?!
唐乾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umiao' 的评论 : 这话不是一句两句能讲清楚的,下次的红楼夜话,专门讲讲为什么“把女儿寄养在王爷府”就“召祸”了。
wumiao 发表评论于
此书从小儿女视角和家庭琐事来说,一定是一位二十几岁无所事事曾享受过荣华富贵的年轻人所为。入值南书房的何焯招祸时有几十岁了,不知为何把几岁的小女儿放在八王府就会招祸。
唐乾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斯麦' 的评论 : 从“余家更甚”,“令余悲痛”到“余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显然这三十年前作书人当是“余(脂砚)家”的人。
唐乾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斯麦' 的评论 :谢谢您来讨论。1.三十年前,雪芹只有十五岁,不太可能是作书人吧?2.写这段批语时,雪芹尚健在,“一芹一脂”正在联手编辑《石头记》,这样的”失声大哭“显然是怀念一位离世的亲人。
斯麦 发表评论于
跟你商榷。“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我认为这句话不能推论出“三十年前的作书人石头已经作古。。。”
故事主体发生在30(几)年前的“石头”家。脂砚回忆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给雪芹听,雪芹以小说体写作,创作出的这一凤姐角色具有泼辣的治家风格也许可治其当时的家业治理混乱之痛。才有三十年前作书人(雪芹)在哪里的唏嘘感叹。
因为通篇红楼梦的视角是女性的视角,兴趣重点描写也不在男人的宏图大志上,这不太像一个立志补天也曾为皇八子出谋划策的何焯这样的大男人所为所思,他要写也写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大篇幅的女儿家故事。而其中部分认为是何焯的故事的自然也是其女儿脂砚耳濡目染的故事。
我认为这些故事的写作部分更符合由曹雪芹这样身不由己地重情趣交流、儿女私情的才子完成,当然也可以说由他和脂砚联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