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从历史文化中思考过许多为国为民的重大问题
冯其庸: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兴趣非常广泛。他对《红楼梦》说过一句话,
说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以外,几千年就产生了一部《红楼梦》。
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说,《红楼梦》里有阶级斗争,后人可以很生动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曹雪芹写四大家族,以贾家作为典型,用艺术的语言写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
从官僚、富豪到老百姓、穷人等各种层次的人都有。
毛泽东多次让一些武将出身的干部读《红楼梦》。
有人不理解,说《红楼梦》写的尽是一些谈恋爱的事。毛泽东劝他应该仔细读读。
毛泽东不仅了解“国学”,他的“国学”水平一般人也望尘莫及。
他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牢固,基本功深厚。
他的文化修养极高,他的“国学”根基也是铸成他成为伟人的一个重要条件。
芦荻:我是1975年5月29日进中南海为毛泽东读书,9月28日离开,在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4个月。
从接触中我了解到,毛泽东酷爱历史典籍。他的博学多才,
思想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也就是“国学”的基础上。
对中国历史如此贯通、娴熟,他是第一位。他一生沉湎其中,从历史文化中思考过许多为国为民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记忆力惊人,知识极为渊博。
我记得有一次他说到“溢”的解释,一口气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节中从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直背诵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达数百字。
让我非常吃惊。
我1962年在人民大学任教,参加过编注《历代文选》。
我一去,他就说,你注的《别赋》“秋月如?”一句中,“?”字的解释不准确,“?”是马蹄型的玉。
他建议我到故宫去看一看。我后来去看了,原注确实不准确。
毛泽东一生涉猎广泛,儒家、法家、道家的著作甚至佛典都涉及到了,也让我们去读。
他对朱子理学并不否定,特地要我读朱熹的书。
对儒家、法家、道家,他认为应该很好地梳理和研究。
他还读宗教、佛学著作,读《五灯会元》、《六祖坛经》,读一些公案小说。
毛泽东读历史有很多独到见解。比如他对古代文人的评价,
说阮籍诗好、文章不好,嵇康的诗歌不如文章好,等等。
他看《红楼梦》等古代小说,绝不是看热闹、看故事,而是看历史、读兴衰,
吸取古人智慧,了解民族传统。
这也是他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任继愈: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陈云专门抓过中国历史文化古籍的整理工作。
他当时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后来作为中央文件下发了。
我一向搞哲学,搞历史,就是从此开始转向搞古籍整理的。
陈云是老一辈革命家,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懂得历史文化的重要。
整理古籍绝不是临时想出来的。到了80年代初期,“文革”结束了,
他知道这件事不能再耽误了,也认为时机已成熟了,才提出来。
他怎么抓这件事情呢?第一,国家增加投入。国家拿钱,当时准备几十个亿,
当然不是一次花完。第二,找专家李一氓当国家古籍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提高古籍整理的机制的地位,直属国务院。选人选得准。第三,制订可行性的规划。
有了这三条,他作为领导就不再过问那么多了。
我很佩服陈云,这是很高明的领导艺术。
他诞辰100周年时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就讲这件事。
李学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要搞花架子,
文化是内在的,应该注意内在精神修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里面就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关于学习传统文化,毛泽东没有少说,
他书房里的书籍,多数是古书、史书。
压题照片为沧源岩画,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
给我们认识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提供了感性基础。
-
詳見:
www.gmw.cn/01gmrb/2007-04/19/content_593716.htm
=============
《西厢记》 (长亭送别) 段
原文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