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主讲人 毛佩琦    

    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西洋是哪儿?

  郑和航行到了什么地方?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西洋是哪儿?郑和下西洋,哪儿是西洋?现在我们说西洋人是我们习惯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概念跟当时不一样,当时西洋在哪里?如果我们查历史书,不同时期西洋有不同的地理概念,郑和所说的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呢?是指在什么地方分界呢?东西洋在哪里分界呢?当时跟随他一起出使的,叫马欢的人写的《瀛涯胜览》,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怎么说的?说:“南渤里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字叫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说这个南渤里国这有一个大山,平顶峻山,名字叫“帽山”,这个帽山的西边也都是大海,这里往西就是西洋。所以,西洋是什么地方?就是这个帽山以西,帽山是哪里呢?帽山就是现在的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西口韦岛,从这儿往西走就是西洋。这是第一个,我们说郑和下西洋下哪儿去了,从哪儿走算西洋?就这儿。但是这个西洋的概念,到了明朝中期、后期,不同书里所说的西洋的分界是不一样的。因为马欢是跟郑和一起走的,当时的记录、当时的概念那里是西洋,所以我们以马欢说的为准。郑和下西洋的航路怎么走的呢?一般地说是从南京启航,经过江苏太仓刘家港,然后集结出海,再向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在那儿再停泊一下,等候东北风,刮东北风就走了。到冬天,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远洋,这是在中国境内从哪儿开始走。   

  他经过占城,现在是越南南方,爪哇,印度尼西亚,今天在印度尼西亚,满剌加,当时就是满剌加,现在的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喇、南巫里这几个地方,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还到了锡兰山,现在的斯里兰卡,到了小葛兰,现在印度奎隆,到了柯枝,现在印度的科钦,最后到达了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返航。这是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路。第二次下西洋呢?他还到了文莱、泰国、柬埔寨,当时叫做渤泥、暹罗,真腊。第三次下西洋到了淡马溪、加异勒,就是新加坡,还有印度半岛的南端,阿拔巴丹,甘巴里这些地方。第四次下西洋到了彭亨、急兰丹,现在的马来西亚半岛,经过溜山,就是马尔代夫群岛,到了忽鲁谟斯就是到了波斯湾,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是第四次航行。第五次到了木骨都束,木骨都束是哪里?是现在的非洲的摩加迪沙,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剌瓦,现在的索马里,在索马里。麻林就是现在的马林迪,祖法儿、阿丹、剌撒都在也门,这是第五次航行。第六次航行,到竹步,现在索马里的朱巴河,幔八萨,现在肯尼亚的蒙巴萨。第七次航行从竹步再往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这是郑和的航路。   

  明朝和很多国家建立了所谓“朝贡贸易”关系,既有朝贡又有贸易,贸易一般是朝贡贸易,这两个是连在一体的,名义上他向中国来朝贡,中国给予赏赐。朝贡的物品除了少量的以外,大部分明朝可以收买,给以等值的钱。给他钱,他送来不是白要。其余剩下的允许他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这是朝贡。所以所谓的朝贡,实际上在很多来朝贡的国家看来,他们是来做生意的。朝贡,明朝有规定,不是随便来的,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和他们本国的要求,可能一年一贡,两年一贡,三年一贡,也有的国家一年几贡的,而且对人数有限制。朝贡贸易,很多国家跟中国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很多国王亲自来到中国。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来到明朝朝贡的国家有多少呢?有318个国家次。有多少国王曾经来到中国呢?有4个国家的11个国王亲自来到中国。现在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几位国王在这儿长眠。一个是渤泥国王埋在南京,埋在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冈,渤泥国王。还有一个苏禄国王埋在山东德州,还有一个是古麻拉朗国王,埋在福建,埋在福建的福州。一些国王来到这儿,受到非常隆重的接待,得到了大量的赏赐,但是他们有病死在这儿了,埋在这儿,都是按照亲王的规格给他们安葬,所以很多坟墓很有气派。现在都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遗迹。很多国家跟明朝建立了明朝朝贡关系,明朝为他们主持正义,不让他们受到强大敌人的欺负,不允许众暴寡,不允许强凌弱,保证了海上航路的通畅。 

     郑和遗址:

    北京“三不老”胡同

 


郑和像 南京出土文物       

 

  郑和下西洋现在还留下了很多文物,很多的遗址,我们在这里不详细讲了。北京也有一个郑和的遗址,在什么地方呢?在厂桥这边,德胜门内大街西侧叫“三不老”胡同,“三不老”胡同。这个“三不老”胡同在明朝的时候叫“三宝老爹”胡同,到了清朝就把它,到清朝就弄不清楚,乾隆年间就叫“三伯老”胡同,三伯,伯父的“伯”,到了最后,到了清朝末年,传来传去,“三宝”就没有这个字了,就变成是“不老”,就是不老松的“不老”,长生不老的“不老”,这是当时郑和的遗迹,我们北京也有。特别要提出的最近发现了三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在明朝的一幅长卷画上发现了郑和的航海图。 

    显应宫塑像

  第二个就是在福建长乐显应宫发现了明代的一个雕塑群像,因为大水把泥沙带上,把宫埋了,所以群像全埋在里头了,没被破坏,现在发掘出来,一群塑像,其中一个巡海大臣,经过考证是郑和。还有一个,最近在印度发现了一个铁造像,这个造像和福建长乐的寻海大臣长得一样,大家认为也是郑和,所以郑和什么形象?我们以前老用一个单线勾的一个形象,那个是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本书叫《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插图里面的像,还有后人画的很多像,可是现在我们发现真像,大家以后可以看看。   

  当时郑和航海的时候,有一些跟随他出使的有文化的人,记录了郑和航海的情况。海上的形势是非常险峻,怎么描述的呢?这样说:“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我解释这句话,说看海上洪涛接天,跟天一样的大浪头,海啸过来多厉害,巨浪如山,视诸夷域,如果看外国那些地方,就像在烟霞缥缈的地方,非常遥远,怎么才能接近那儿?形势非常险峻。

    船队如何行走

  郑和的船队是怎么样行走的呢?“我之云帆高张”,支起来大的帆,云帆高张,帆很大,“昼夜星驰”,白天晚上连着行驶。顶星戴月,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说走在狂涛巨浪上,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中国船队非常了不起。那么是什么样的船队,什么样的技术,能使郑和能在这样险恶条件下,完成他的航海任务呢?先说船,郑和的船队那是空前的,他的船包括宝船,战船,坐船,粮船,水船,好多船,大小一百多只。   

  最大的船,据跟随他的出使的马欢《瀛涯胜览》这本书的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代的尺,一尺相当于0.311米,因此大号宝船长138米,宽56米,跟现在船比较起来这个船有点短粗,这个长宽比例它不是那么特别地狭长,它是长138米,宽56米,就是比较宽这样一个船。那么还有一种船是二千料的海船,“料”是明朝衡量船只载重量的一种单位,料越多,它的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根据学者的推算,相当于多大呢?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就是1000多吨的排水量,这是较小的船。   

    最大的宝船 

  所以郑和的船非常大,100多只船,船队的人员也很庞大,27800余人,规模很大。既有官校,又有旗军,还有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埝、搭材等匠人,有水手、有民艄。27800多人,各种各样的人,你想,一出去就是两三年,这个人员组织严密,船只庞大。   

  我们拿郑和的船,和后来所谓西方的航海先驱,他们的船只、他们的队伍比较,比较一下。大家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要比郑和晚87年,他有什么船,有多少船?帆船三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吨,中国郑和的船两千料的,就排水1000吨,排水量1000吨,还不是最大的,156米长的。哥伦布三条船,水手多少人呢?88名,中国的船队当时是27800人,第一个比较。   

  第二个比较,达迦马航海。这是葡萄牙人,达迦马航海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是在1497年,比郑和航海晚92年。他的船多少呢?四艘,最大排水量120吨,他的人员一共160名。所以没有办法跟郑和的比。美国人曾经研究郑和的船只,把哥伦布的船和郑和的宝船比较,他们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得到了郑和宝船的船样,美国人把哥伦布航海的船只和郑和的宝船相对比,画了一个图,那相差是很大的。   

  在航海技术上,郑和使用了航海罗盘,大家知道,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在海上用的是水罗盘,它用磁针拴在灯芯草上,固定起来,防止海上的摆动,不论海水如何颠簸,指针都可以正常地指示方向,海罗盘。当时的海罗盘分24个方向,24个方向,是48个指向,每一个指向相当于现在360度的7.5度,就是它的指度非常精密。   

  在海上除了用罗盘来定方向,还用什么来定方位呢?叫“牵星过洋术”,“牵星过洋”,就是看星星的位置,看星象,来判断船只的位置。   

  郑和航海,他记载里程也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叫“海里”,是世界通用的、现代化的里程单位,当时用的是以时间为单位测算距离,他把一昼夜分为10更,就是每一个更所行的距离,折合现在是16.32海里到10.81海里,就是10到16海里之间是1更所行的距离。就是郑和航海有一套自己的、中国人独特的办法。不论是测量方位,测量方向,还是测量历程,还是测量海水的深度,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技术。 

    是否实现环球航海?

  郑和实现了环球航海没有?2002年英国有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叫孟席斯,发表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1421,中国发现世界》。这本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地反响。书中说什么引起这么大轰动?他说中国人首先实现环球航海,比哥伦布早了好几十年,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的。他是怎么样得出这个结论呢?他是首先在美国一个图书馆发现了一个葡萄牙人画的地图,说是在哥伦布航海之前这个地图就有了,哥伦布在航海的时候手里就握有地图,地图谁做的,他说是中国人做的。因为他是海军一个军官,他有长期的航海经验,所以他就用地理学、民族学、天文、航海各种学,包括古地图来推断,说中国人首先实现了环球航海,而且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这一下子全世界轰动了。他在英国举办报告会,租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礼堂开报告会,讲述他的研究成果,他邀请了250多个人,结果来了700人,电视、媒体出版商、电影制片人一哄而上就把他包围了。这个人来到中国,到过云南、南京、北京,我们都跟他见过面,他有一个助手说,这个英国人是一个很怪僻的人。但是只有这个怪僻的人就是较真的人,我们说他是一个偏执的人,只有这种人能发现真理,但是他说你们瞧着吧,一定会有很多学者像狼一样包围他。说孟席斯,门外汉你瞎说八道什么啊,所以不屑一顾,但是这个书在全世界现在很有影响,2002年出版的。   

  孟席斯的研究还是有缺点的,最重要一个,当时我当面给他指出过,他说他的地图是中国人画的,上面有经度、纬度。我说中国人画地图,古代没有经纬度,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以后,中国画地图才有经纬度,你的地图肯定不是郑和年间的。就举一个例子,他的书有很多缺点。既然他的很多材料还是值得推敲的,还不能够确定,所以他得出的结论现在我们也不能相信。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态度,我们应该尊重他的研究,至少他提出的问题供我们思考,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他明确指出,我没有发现任何一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抢劫,是为了掠夺,是要占别人土地,这和后来的殖民主义是不一样的。一个西方人,能够公正地对待东方文化,能够这样平等客观地看待东方的航海成就,这首先就应该肯定。至于他是门外汉,还是他得的结论还要推敲,那历史研究、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你的结论可以不同意他,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的研究。这是我们对孟席斯的一个态度。   

  郑和下西洋每一次都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除了郑和的主船队以外还有很多分船队,当时叫做“分宗”,到各地去。有的船可能出事故,有的人可能留在当地,那么郑和船队有没有后裔留在各国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最近一些学者、新闻工作者发现了蛛丝马迹。在美国人最近写的一本著作当中,《当中国称霸海上》,有这么一本书,它讲到不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非洲,都见到了一种浅色的、金黄色皮肤的人。胡子是垂直的,个子不高,身体很清秀,这样的人,他们说自己是郑和船队的后裔。他们盖房子的方法,一些生活习惯和当地不一样,他们说他们祖先是中国人。是不是中国人呢?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但是这种情况已经写在一些人的书里面,郑和很可能在各地留下了一些人,有他们的后裔。   

  澳大利亚的我不说了,就说非洲这个的。非洲在肯尼亚沿海有种人叫“贝朱尼人”,也有英文名字,他们皮肤颜色浅,形体瘦小,面目清秀,男的胡子垂直的。欧洲人不是这样的,非洲人头发没有,都是卷头发,显然这是东方人的形象。他们自称叫“瓦上家人”,“瓦”的意思就是我们,就是说我们是上家人,这据说是郑和船队传下的后裔。但是这些我们还要通过考古学,人种学,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去证实它。 

    共享天下之福  

  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的航海活动,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样估计一点不过分。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1000年来100位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人列了七个,郑和为首。这中间还有包括忽必烈,毛泽东,这些人,郑和是第一个,还有曹雪芹,画家范宽这些人,郑和第一。但是第一个向世界人宣传、介绍郑和,肯定郑和价值是谁呢?是近代的非常有名的梁启超先生。当时是1904年,他写了关于郑和的传,他称郑和是:“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和谁并时而兴呢?和哥伦布,和达迦马,他说是郑和是和哥伦布和达迦马,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而且他早哥伦布60余年,早达迦马70余年。这些问题的提出,向中国人宣传郑和,向全世界宣传郑和,梁启超是头一个。孙中山先生也对郑和有非常高的评价,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都对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对中国人做的贡献,中国人的骄傲都有充分的肯定。  

  1947年中国政府在西沙群岛的两个群岛,东边的命名为宣德群岛,西边的命名为永乐群岛,在南沙群岛一个礁石,就是一片礁石命名为“郑和礁”,就是郑和下西洋经过许多的地方又是中国的领土。这是1947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把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的名字命名为郑和号。所以郑和作为宝贵的遗产,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的骄傲被我们继承下来了。所以郑和航海是奇迹,郑和航海的事业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梁启超同时也指出,说哥伦布、达迦马航海以后,有无数个哥伦布,无数个达迦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郑和后面就没有郑和出现了,为什么?因为明成祖所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再出一个还不是哥伦布和达迦马的方式,还是中国人的观念。但是,我们在这里头看到另外一个方面,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能继续下去,因为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明成祖要实现他政治的目的,他是要推进他的世界秩序的设想。如果我们撇开明成祖个人的想法不谈,他个人希望自己有很高的威信,我们撇开这个不说,我们看他所要建立的天朝礼制体系没有侵略,没有掠夺,各国平等共享天下之福,是非常美好的社会秩序。   

  不幸的是,历史的发现、历史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掠夺和侵略,人们在肯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就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泪,没有看到这些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所谓进步都是以掠夺和屠杀为代价得到的。中国人不这样做。以前的定位,这些西方航海家这么高的评价定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我们今天应该重新认识郑和,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而且他留下了一份伟大的精神遗产。这个遗产就是要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伟大理想。在我们今天全世界要发展、要和平地走向全球化的时期,这样的伟大理想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央视国际·百家讲坛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iyankun' 的评论 :
欢迎兵坛大腕迟延昆大驾光临
Chiyankun 发表评论于
腐儒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之下,朱棣也罢,郑和也罢都只能是特例。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明成祖朱棣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而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
所以,郑和之后无郑和与朱棣无关,完全是腐朽的文官、士大夫集团既不不愿意睁眼看世界,也不愿意国家太监和武人得利掌权,文官、士大夫们只愿意自己家的走私商船出海获利,所以坚决砍掉了“劳民伤财”的国家造船出海活动。事实上把世界拱手让给了西方。
(原本:非洲是黑人的,欧洲是白人的,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都是黄种人的;可现在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