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1991年留美学生卢刚事件(转载)
作者: 陈帆Kenneth
1991年的万圣节对于美国依阿华大学的师生来说,是噩梦般的一天:中国留学生卢
刚在获得该大学太空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竟开枪射杀了该校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
莱瑞,以及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同胞林华。枪杀5人之后,卢刚饮弹自尽。此事当
时震惊中美两国。15年之后,以“卢刚事件”为蓝本的电影《暗物质》于日前关机。这
部由中美两国影星合作出演的影片无疑将再次唤起人们对这一悲剧的反思与警醒。
卢刚事件,是指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校
园中射杀数人的枪击事件,当时曾震惊中美两国。 卢刚生于北京市,18岁考入北京大
学物理系,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
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 1991年11月1日,卢刚进入了正在
进行专题研讨会的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
在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枪射击,他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戈尔咨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
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卢刚又
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
连开数枪。卢刚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 然后卢刚持
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由一楼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
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未开枪滥杀。 随后,卢刚
饮弹自尽。
整个枪击过程不足20分钟,警方截获并扣押了卢刚在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
、汇款等,并查到了卢刚的遗书,据爱荷华大学官方宣称遗书共五页,其中四页英文一
页中文,但在事发一个多月后警方仅向媒体公开了四页英文遗书。
中外媒体基本的评论是卢刚“狭隘,自私和冷酷”,各华文报刊几乎众口一辞,对卢刚
痛加指责,有的甚至说卢刚的行为是“文革遗毒”。
真相如何呢?
事实是卢刚学的是物理,这个专业在美国就业困难。 最糟糕的是卢刚选择了“狭隘,
自私和冷酷”的导师; 卢刚也许不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道理, 他天真的以为美国
是自由的寻求真理的天堂, 卢刚的博士论文和其导师的主要论点不和,于是,他的导师
就狠狠的整他,别以为只有中国人会整人。
卢刚不但因此难以毕业, 而且难以找到工作, 他的导师在背后捣鬼, 而资历和成
就不如卢刚的另一位中国人山林华, 却得到这位洋人的青睐. 因为儒教的流毒影响
, 中国人养成了窝里斗的恶习, 这位山林华在整个事件中至少没起到正面作用. 参
见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
卢刚不是英雄,更不是狭隘冷酷的自私鬼,实在是他天真了,竟然敢和自己的导师作对,选
课题不听导师的话. 这样的悲剧也同样发生在西方人身上, 因此,听老板/领导/导师的
话很重要,比你的才智和勤奋还重要.
卢刚悲剧和国内的媒体误导有关, "读者"之类的杂志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是他们把美
国吹成自由的天堂, 其实,美国的机会均等比中国要好,否则美国也不会象今天这样成
为世界的老大. 吸引物美廉价的人才, 但是,美国的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关系网和种族
歧视等等在美国同样存在, 最好的例子是最近得到奥斯卡大奖, 最优秀的华人导演
李安, 他想在洛杉矶明星集中的地方买个房子, 他却买不到, 因为人家不卖他, 只
因为他的黄皮肤.
李安当然知道忍的道理. 也许卢刚武侠小说看的少, 某位大侠说:报仇,哎,只要你
比你的仇人活得久,活得好,你什么仇都报了。若他这样想了,也这样作了,世上就少
了几个冤魂,包括他自己.
忍字诀也适用于集体行为,37年共产党把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了一步。但这
一步就给共产党带来了生机。同时,国民党也是让了一步,国民党这一步给它带来了领
导全国抗战的地位,把许多地方军阀都压了下去。老蒋最后是输在不能忍, 输在46年发
动剿匪。若他46年不剿共,而是巩固经济,全力维护法制,让共产党参加联合政府,就
算共产党占了东北和华北的若干解放区,蒋的政权也不可动摇。最后,内战, 结局是老
蒋惨败,希望划江而治,毛又不干了. 因此,不仅是卢刚缺乏忍的精神,国民党也缺乏,
这也许和我们的儒教文化有关,不成功,变成仁.
附1:卢刚准备向四家新闻机构《纽约时报》、《洛杉机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
当地电视台寄发的英文声明信(摘录)
我认为个人有拥有枪械的权利……就是今天,个人保护自己不受邪恶组织与司法系
统的欺负,惟一可行办法还是拥有枪支。个人拥有枪支使得人人平等,不论他或她是何
许人物。这也使得个人能够对抗像黑手党或“肮脏的大学行政人员”这类的组织。
但是,一般人无论就政治或经济财力而言,在对抗巨大组织时都是太弱了。像周丰
珍博士在联邦法院告爱荷华大学性别歧视胜诉的例子实不多见……这让人相信,在这个
世界上,作为小人物是得不到正义的,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让这个世界成为更好的
生活的地方。
克里斯多夫·戈尔咨(我的指导教授)有一天告诉我说,“你负责管理这个密码,此
外没有其他人知道这密码。”现在只有我们拥有2-D密码。但是,依据我执行这个密码
的发现,所得到的某些结论与他原先设想的不同。他非常生气,在我有工作机会时,没
有让我及时毕业,并且在他当主编的 JGR期刊中扣发我的论文。当他找不到什么借口来
阻止我毕业时,就故意不依规定事先通知论文口试的时间。但事实上他直到我陈述前一
分钟才告诉我,我非常意外,只有立即向口试委员会展开解说,而且只能利用黑板书写
,因为没有投影机。结果口试委员决定我的博士论文不通过,使我当众遭受严重的个人
羞辱以至产生愤怒的情绪。戈尔咨却责备我论文口试不通过自己负责。
我并未要求他为我写求职介绍信,但他从尼柯逊博士那里听到我需要求职介绍信后
,立刻来找我坚称他愿为我写。戈尔咨为我写的求职推荐信,大都逾期寄出,而这正是
我请他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就是我到今天仍然失业的主要原因。然后,他保证将在5
月份支持我留校工作,然而从5月毕业到现在,我已在这里工作了好几个月,却从没有
拿到薪水支票。近期我对我的论文扩大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提交给GRL。审阅委员认
为只要将几处稍作修改之后可能予以发表。戈尔咨一开始以文章太长不宜刊载在GRL期
刊为由劝我改投JGR期刊,当我指出文章长度符合GRL的规定时,他又强迫我在文章内加
一些材料,这样再将他的意见加进去,可能就赶不上出版了,只有将论文提交JGR。
罗伯特·史密斯是新到学校里来的,一直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学术领域。他得知山林
华是个好学生,便说服戈尔咨,让他提早毕业。当然让其他同学很气愤。山林华错过毕
业论文手续的截止日期,但是史密斯找到系主任尼柯逊,准许让山林华毕业。为了替自
己行为辩护,史密斯闭起双眼,指责我研究多元电路分离电场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德特·尼柯逊:虽然他的学生不符合研究生的要求,仍冒然给他一个杰出研究生奖
学金。尼柯逊给××物理系研究生助理的工作,尽管他连工程本科学位都没有,实在令
人不平。
系里提名D·C斯普顿特论文荣誉奖时(后颁予山林华),我曾向学校各级负责人提出
申诉。但是,学校各方官员的答复都令我失望。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调查工作仍在初步
阶段。
若没有校方的掩护与撑腰,上述人士的所作所为绝不会发生。我自1991年6月起,
一直都向下列人士揭发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研究院副院长Dr.Ruddlph Schultz.、研究
生院院长Dr.Leslie Sims、学术副校长 Dr. Peter Nathan、助理副校长安·柯莱瑞及
爱大校长Dr.Hunter Rawlihgs。但是,他们将我的申诉与证据置之不理,只相信尼柯逊
的一面之辞,系、研究院和校方一直在合谋孤立我。
我感到很遗憾,我不得不采用这种非常手段来解决这件事。但是,这完全不是我的
过错,爱大校方应对这次不幸的结果负责任。如果校方能按照纳税人、缴学费的人和资
金提供机构的意向,及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虽然我已将我
的事业孤注一掷,爱大却仍尽力为尼柯逊在DCS荣誉奖方面作辩护。
身为物理学家,我相信物质、精神、运动等永恒性。纵使我血肉之身体逝去,我的
精神仍是永恒,我将以量子式大跃进入世界的另一角。我已经达到自己在这里的目的—
—化非为是。 我为自己在此所取得的成就自豪,对马上来到的远程更是充满信心。再
见吧,我的朋友!或许我们能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间重逢。愿上帝保佑所有诚实、
勤劳和真挚的善良的人吧!
卢 刚
一
对美国中部平静、宁和的小镇衣阿华市来说,一九九一年万圣节(Halloween)不
啻一个“凶日”,一个名符其实的“鬼节”。
似乎老天恶作剧,这一天风云突变,天气骤寒,第一场暴风雪异乎往年早早地降临
了……
这是一个周末下午。在衣阿华大学《衣阿华人日报》编辑部办公室内,仅剩下学生
记者凯勒一人在电话上采访该校万圣节庆祝活动的新闻。这时,另一张桌子上的电话响
了。他没去理它,继续采访。不料,其它七、八部电话机紧接着也不约而同地纷纷响了
起来。他觉得奇怪,不耐烦地走过去,抓起其中一只。只见他刚听了几句话,脸色陡然
大变,“叭”地摔下话筒,顺手操起小收录机和笔记本,飞也似地跑出办公室,朝物理
系大楼奔去……
而在宿舍里,女学生哈里斯四十分钟前刚从物理系大楼做完实验回来。她太累了,
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一个朋友从加利福尼亚州打来电话,紧张地问:“你没事吧?”
她莫名其妙:“我很好啊,怎么回事?”
“刚才电台广播说,你们学校校园里发生了持枪滥射事件,我耽心你会不会……”
“什么?有人持枪滥射?我刚刚从学校回来,什么事也没发生呀!莫非你搞错了,
把内华达州听成衣阿华州了吧?哈哈,现在这种事也太多了!”她挂上电话,继续睡觉。
但不久,那电话不甘心似地再次打过来:“这次我听得清清楚楚,是衣阿华大学。
没错!”
当天傍晚,更多的人从电视新闻节目中获悉了这一惊人消息。人们一下子从全美各
地打来成千上万个电话,焦急、关切地询问他们在衣阿华大学的亲友的命运,以致所有
通往衣市的长途电话竟整个晚上一直占线!
与此同时,校方举行记者招待会。
次晨,周末通常休息的该校《衣阿华人日报》破例印出四页“号外”:一名枪手因
未能获奖心怀不满,射杀三人、重创两人后饮弹自尽……
在美国,人们对于持枪滥杀的案件并不陌生。就在两个星期前,德克萨斯州刚发生
过一名狂汉开枪滥杀餐厅廿余人的惨案。而所不同的是,这次事件的主角是一名东方人
,一名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中国留学生!另外,枪手表现冷静,显然并非滥杀。
于是乎,衣阿华大学华裔作家聂华苓在电视上曝光并接受全美最大华文报纸采访,
指出凶手因妒生恨,其犯罪意识源自中国大陆的“文革”遗毒,并倡议重建所谓“文化
中国”……
这的确是一局发人深思的悲剧。不过,人们记得,一年前,衣阿华大学就因一场旷
时长达五年的性骚扰讼诉而在全美引起过轰动。在那场官司中,该校华裔女医学博士周
艳珍控告校方长期偏袒一名污蔑中伤她的男教授而终获胜诉,校方不得不向她道歉了事
。不料此事刚过去不久,一场重大血案又接踵而来!
衣阿华大学,这所一向以学术开放而自豪的优良学府,到底受了什么诅咒?
二
一九八五年秋天,位于衣阿华河畔的衣大校园出现了一名眉目清秀、文质彬彬、中
等身材的中国学生。这位阅历简单的青年,可算是国内一代学子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
他叫卢刚,北京市人,出生于工人家庭,十八岁考入蜚声海外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八四
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CUSPEA)考试,毕业后旋即以交换学
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时年二十二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从北大到衣大,漫漫
的大洋之隔,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之跨。
聪颖、优秀的中国学生,一向是美国大学物理系的宠儿。卢刚来到衣大物理与天文
学系的头一年半里,仍然十分顺利。他研究的理论太空物理领域,是该物理系实力最强
的部分,在全美具有相当影响。他来后不久,即从师于颇负胜名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戈
尔咨教授。
戈尔咨教授是个个子不高,满头银发的德裔科学家。他七十年代初从南非过来,先
后发表过一百五十多篇有关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并主持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杂
志《地球物理学研究》(JGR)。最近一年里,仅他个人从美国太空总署获得的研究
经费就高达五十多万美元。他血管里流着的日尔曼民族血液,加上他在学术上的显赫地
位,使他同时兼有学者、绅士、主子的特征。他或许能在走廊里主动为中国女孩拉门让
路,却从来悭吝在脸上多挂些笑容;他每句话都是那么认真严肃,似乎永远难以找出半
点幽默与玩笑。但他欣赏自己的第一个中国弟子。他甚至给卢刚机会去欧洲进修、开会
、游玩;而卢刚工作也很卖力,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后顾之忧,门门功课得A。系里对
他十分器重,甚至在录取新的中国学生时,也常常参考他的意见。那段时间确实是他最
得心应手的时期。他意气风发,言无顾忌,行无规避,人事小节,皆不在话下。
可是,戈尔咨教授对卢刚的欣赏却有如雪中观景,春天一到,顷刻冰消瓦解。
三
转眼间到了一九八七年春天。戈尔咨的麾下又多了一位中国人。他刚从德克萨斯A
&M大学转学过来,也是一位CUSPEA学生。CUSPEA!中国物理学生水平与
荣誉的象征。新人来自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小卢刚一岁,也是八五届本科毕业生
。从现在起,两人同处一个学术小组,同从一位专业导师。好一位新来的“伙伴”!他
的名字叫山林华。
山林华很快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学业上,他同卢刚一样,被公认为系里“最
优秀的学生之一”。两人旗鼓相当,难分上下。卢刚在头一年的博士资格考试中,一口
气以最高分创下该项考试的纪录并保留至今;而山林华在后来的一项博士综合考试中,
同样在十多名考生中独占鳌头。山林华的英语口语流利,发音标准,较卢刚灵活、自如
;但后者笔头更为出色。在一次课堂示范解说中,卢刚的讲稿写得简明、流畅,令在场
的中国同学羡慕之余竟怀疑他在抄袭!卢刚十分委屈,争辩起来,后经证实,才消除误
会。
在性格上,两人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差别,卢刚是个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一方
面,北方人典型的耿直、坦荡、刚正,加上来美前期的一路顺风,使他锋芒毕露、爱说
话、爱议论、善辩理、快人快语,而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次,他煞有介事地告诫
同组另一名中国同学:“你这人怎么傻乎乎的,也不防着别人一点?”话非恶意,却使
那个年纪较小的新同学耿耿于怀。
另一方面,粘汁质的AB血型使他深具阴沉、敏感、忧郁的内向气质。而后天多年
的理科训练又使他养成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凡事习惯于作理性分析,注重推理、求
证过程中的量的平衡和结论的公允。诸多复杂的因素,导致他在日常观察中倾向于过份
敏感的联系事物本质并作出极端的结论。同时,也确立了他在为人处世的一条“公平”
原则:绝不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也绝不轻易吃亏。
至于他性格中执拗、倔犟的一面,周围同学早已有所耳闻。那是八八年春季的一个
周末,物理系四名中国同学赴波士顿开完会,归途顺道游览华盛顿DC。
“去白宫!”卢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行人来到白宫,不料游人大排长龙,要等
两个多钟头。
“要排那么长的队,不值得!”聪明的山林华提议先游其它地方。
卢刚不肯离去,说:“你们爱去哪去哪,反正我要排在这里。”
山林华等人去别处游玩了,两个多小时后,他们返回原地,见卢刚仍在排队,大家
笑了。他们随即插入队伍中,一道参观了白宫。
事后,一个同学议论:“卢刚这小子真怪,同正常人就是不一样!”
接着不久,一件“不愉快”的小事,导致了物理系某些中国同学同他的疏远。
一个春光和煦的假日,以物理系为主的中国同学凡九人驾车旅游。返回后,组织人
算账:每人均摊$22。卢刚却提出异议:这次游玩他带了几瓶饮料和一包土豆片,共值$
4.50,也应摊入费用;另外,照相的胶卷及冲洗费不宜均摊,而应按每人实际所照的张
数计算才合理。
组织人将卢刚的提议一公布,众人先是笑了,觉得不可思议,随后专门组织一次聚
会,把卢刚狠狠数落了一番。双方你争我辩,结果不欢而散。打那以后,几位当事人不
再同他往来,最多见面只打个招呼,有时甚至连招呼都懒得打。当年的组织人承认:“
在某种程度上,我已经忽视了他的存在!”
这场“风波”很快使得卢刚在部分中国同学中声名狼藉。外系同学听物理系同学说
了,新生听老生说了。大家开始相信,卢刚如此“计较钱财”,未免“太小气了”!“
你可以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就为了这几个子儿,伤了哥儿们的感情!”那位组织人至今
仍忿忿埋怨道。
不过,即使那些有意疏远他的中国同学也不否认,卢刚绝非一个孤僻的人;相反,
他渴望与人交往,他会常常在家里请一些他喜欢的朋友,做菜招待他们。而如果他去别
人家做客,他总是要设法带点什么。他不想白吃人家的。看来,他只是在遵循自己那套
“不吃亏、不占别宜”的原则。他或许力图借助这种“平衡”来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
立身作人,如此而已。“在这点上,他可能更象美国人。”物理系安涛同学认为。
可是,印象如同性格,一旦形成,便很难改矣。人们容忍不下本文化圈子中的异族
因素。
就在卢刚在物理系遭受冷落的同时,山林华却以他随和、谦虚、热情的形象,迅速
赢得人们的好感。他脸上总是春风满面,显得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在中国同学中,关
于他乐于助人的小故事可说不少。比如,国内发生水灾,他便在同学中发起募捐活动,
并掏出$50捐给灾区;新同学雪山功课有困难找他,他不惜花费几个小时给她讲解;逢
年过节,他总要邀一些单身同学去他家玩,等等。总之,他爱广交朋友。他同时也爱好
体育,喜欢篮球、足球,因此他身边总是围着一大帮哥儿们。“他请客简直成了一种嗜
好,”他的好友、物理系冯炜同学说。他太太更是好客,又做得一手好菜。“我们每次
去他家就做饭吃、看电视、打扑克、玩拱猪比赛。他家成了大伙儿的‘小据点’。”
八九年,人缘广泛的山林华当选为衣大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成为远近闻名的公仆
人物。
四
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却几乎无人知晓。一天,当冯炜谈起物理系另一名中国同学来
自农村时,发现山林华陷入了久久的沉默。尬尴之下,他只好改变话题。他没想到,山
林华所不愿提及的恰恰是自己与那位同学相似的背景。
原来,山林华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出身浙江嘉兴农村一个世世代代的种田人家。
父母是文盲,下有两个弟弟。身为长子的山林华,因家境贫寒,懂事很早。他考入当地
重点中学嘉兴县一中后,深受一位体育老师的启迪和激励,立志做个有出息的人。八一
年高考,他的物理获满分,数理化三门平均成绩为97分!在科大读书期间,他刻苦用功
,爱好运动。三年级时,那场最关键、最紧张的留学考试使他视力减退,带上眼镜。大
学四年里,每到寒暑假他都要赶回家,同弟弟一道,每天从早到晚在家承包地里干活。
甚至在他出国前回乡探亲的八六年那个农忙季节,直到上飞机的前两天,他还在帮助家
里搞“双抢”!
山林华就是沿着这条艰辛不易的曲折之路走过来的。在他不平凡的奋斗经历中,南
方人天生的精明、伶俐与后天艰苦环境的摔打、磨炼,造就了他在为人处世上所特有的
机警、灵活与成熟。他不象卢刚那样,把生活简单处理成直观的等量方程式,处处拘泥
于表面“理性化”的单一平衡之中。相反,他的智慧与策略在于并非一定功利主义的施
予。这种施予的范围越广越好,只要它的对象是弱者或与利益无涉的局外人。他正是在
这种“施予”中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在接人待物上,他非常地聪明。我从来没看出他
是从农村来的!”冯炜这样形容山林华。
如果说,卢刚毕竟来自大城市,对美国社会和文化较感兴趣,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
幻想,山林华则更为现实、更善于脚踏实地地把握实用的杠杆,处处发掘命运的契机。
因此,他更象一个搞科学的人。
他的确是个生活的强者。然而,如哪一天当命运把他同另一名实力相当的强者推到
同一条狭路上时,则天晓得将是怎样的情形了。
五
物理系范爱伦大楼是一幢灰色的七层楼建筑,它因纪念衣大全美著名的太空物理学
家、已退休的物理系主任范爱伦得名。在这幢楼513室的理论太空物理小组,卢刚的研
究重点叫太空等离子理论,属现代物理系学的尖端领域。由于这一领域的高度复杂性和
狭窄性,目前全世界仅约三百名科学家有能力涉足其中。专家认为,该领域中纯理论的
研究尤其困难,它的抽象性大,要求进行大量繁复的数学运算,既令人头疼,又不易出
具体成果。
不知为什么,卢刚咀嚼的偏偏就是这样一颗“苦果”!他对自己的课题研究似乎越
来越走火入魔。他的数学根底一直很深,他在试图借助电子计算机来从事理论方面的某
些探索和突破。
他的导师戈尔咨号称研究兴趣广博,其学术范围涵盖整个太空理论领域。可惜的是
,他对卢刚的课题却显得有些鞭长莫及而不感兴趣。
山林华到来之后,则幸运地选择了与导师兴趣一致的实验性研究课题。他一开始就
注意尝试同戈尔咨进行某些学术合作。他对戈尔咨的每项要求都尽心尽力地圆满完成。
他那惯于吃苦的韧性和聪颖灵活的天禀,自然很快给戈尔咨以极好的印象。接着,由于
学术上的需要,他开始频繁地接近戈尔咨,不断找他请教、讨论问题。在物理系,人们
于是注意到,山林华和戈尔咨总是在一块交谈,两人的关系已相当投合、融洽。
在美国大学及学术界,不出版即灭亡。戈尔咨教授颇感欣慰的是,他的这名后来的
弟子懂得如何遵照他的意思,经常提出新的构想,并把两人讨论的内容和实验结果及时
整理出来,交由他所主持的JGR刊物一篇篇地发表。于是,在山林华的履历表中,至
少有三、四篇论文就是这样以师生合作的形式发表的。对俩人来说,这便是昭之于世的
成果!对戈尔咨而言,这也是获取更多研究经费的本钱!山林华离不开这样的导师,戈
尔咨少不了这样的弟子。
身为大名鼎鼎的学者,戈尔咨本能地对学生有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但这种“本能”
在如鱼得水的山林华面前正在渐渐消失。而回转头来,透过他那副寒光逼人的眼镜,另
外那名他曾垂青一时的弟子却变得愈来愈不顺眼了。
这期间,不知听到了什么有关卢刚的传闻,戈尔咨变得越来越“关心”卢刚的行踪
去处。每次他去513室,只要一发现卢刚不在计算机旁,便马上过来问山林华:“卢刚
又去那儿了?”
接着,卢刚回来后便发现戈尔咨脸色铁青,久久不语,气氛凝重而紧张。
戈尔咨开始给卢刚的工作加码。卢刚只得默默接受,他的表情冷漠而茫然。这种无
言的不服似乎加深了戈尔咨的恼火,于是他除暗暗使劲继续加码外,更是处处用一种挑
剔的眼光看待卢刚。
据安涛同学回忆,那段时间,他每天大清早进实验室,一打开系里计算机系统,便
发现总是有一个人比他更早已在计算机上工作了。这个人就是卢刚。另外,他常常夜里
去513室找山林华,每次去都看到有一个人很晚还独自坐在计算机终端前工作。这个人
也是卢刚!
为完成戈尔咨加派的任务,卢刚不得不把自己沉浸在纷繁复杂的电脑世界里,日以
继夜地紧张工作,经常干到半夜十二点钟以后才离开实验室。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
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与导师预期不同的结论!他是一个办事认真严谨的人,经过反复检查
、核实之后,他如实告诉了戈尔咨。
好一个骜桀不驯的小子,分明是在学术上向权威挑战!德高望重的戈尔咨教授深感
尊严受损,老羞成怒。他反过来将卢刚狠狠训斥一顿,一会儿责备他因为不好好干活,
才得出不一致的结果;一会儿又批评他用系里计算机的时间太长,费钱太多。他甚至不
客气地声称,若再这样下去,系里将减少或停发卢刚的研究助理(RA)的薪水!
这真是要命的一击!卢刚懊丧地退了下来。他的结论后经证实,确比戈尔咨所预言
的更加正确。他有说不出的委屈。他对这位导师自以为是的蛮横态度虽满心不快,却无
可奈何。敏感的他,其实早已察觉自身处境的变化,但他还说不清楚。他仍在观察,他
要努力找出个中缘由来。此刻,他只有忍耐着,兢兢业业,继续工作,避免出差错。
六
八九年,物理系来了一位叫史密斯的副教授。此君四十多岁,脸上常常带有戏谑的
微笑,喜欢逢人打招呼。他那大大咧咧的可爱模样,配上一口浑浊的麻省口音,使他很
快同系里上下熟稔起来。他甚至敢在戈尔咨面前不揣冒昧,说出如“狗娘养的”之类有
伤大雅的话来。他讲课虽够得上一团糟,却倒也挺风趣逗人。只是他说话太过随便,连
在黑板上写错一个字,嘴里都要吐出一个“SHIT”(大便)!
史密斯先生在太空物理学方面有十多年的实验室经验。他因此坐上了物理系理论太
空物理组的第二把交椅,同时也成为山林华和卢刚两人的“第二老板”。但他毕竟初入
学术殿堂,一方面要看权威脸色行事,另方面又想显示自身实力以扩展阵地,所以,他
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带有一种不可捉摸的任意性。这大概也正符合他那随随便便、满不在
乎的习性。
然而,卢刚一开始就对这种作派难以忍受。他从心底不服这位理论上半通不通却自
以为是的所谓“导师”。为此,俩人在学术上不时发生争论。卢刚能言善辩,常常使史
密斯瞠目结舌。但史密斯老是以那种不容置辩的口气,满不在乎地强迫卢刚做这做那。
糟糕的是,当卢刚照他的命令去做时,戈尔咨却跑过来对卢刚横挑竖责,要他做那做这
。而这时,史密斯正好抓住卢刚先前不服气的争论,在戈尔咨跟前叽哩呱啦诉说一番,
令他更是生气。卢刚被这两位导师弄得左右不是,无所适从,满肚子窝火。
七
从范爱伦大楼沿着宽阔的林荫大道往东走两个街口,便到了卢刚的住所:东杰弗逊
街515号第十四单元。这是一排灰色、低矮的二层楼公寓。宽敞的玻璃窗,二室一厅的
房间。他在这里已住了四年多。他的第一位美国室友密歇尔,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白人
青年。每人月租二百余元。两人各居一室,共用客厅,互相礼让,倒也相安无事。
卢刚常常向密歇尔聊些关于中国的事,密歇尔也曾倾吐自己的“辛酸奋斗史”。
原来这位老兄属于美国社会那类高傲的孤独者。而他骨子里那种美国白人的傲慢与
偏见,使他一开始就把卢刚看成从“荒蛮世界”来的人。如卢刚用冰箱,密歇尔竟认定
他以前从来没见过冰箱,等等。其实,此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这儿许多中国大陆人都经
历过,而大多数人也许只是一笑置之罢了。卢刚却不然。他本来就有大都市人的“傲气
”,密歇尔有意无意的轻视,自然使他很是不快。
卢刚的朋友圈子里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但他更喜欢同中国人交往。自从与物
理系某些同学闹别扭后,他开始把交往范围转移到外系。他本是个不甘寂寞的人,那件
事大概使他内心有所震动,因此,他在待人接物上似乎有意要调整自已。
每到周末,他总喜欢邀上一些朋友来家聚会。男生、女生,大家来自中国。同胞相
聚,自然是地道的家乡气派:讲中国话,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做中国菜,油烟弥漫、
热气腾腾。
这一来,洋鬼子密歇尔可够“呛”了。他常年不见一个朋友,忍受不了卢刚有这么
多的朋友。他尤其嫉妒卢刚邀女同学来玩。于是,他紧皱眉头,嘴里不断嘀咕着嫌太吵
,甚至当着客人的面发脾气。卢刚也不高兴了。俩人开始互不说话,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卢刚只好告诉别人,他再不便在家请客;以后每次他只是做了菜带到别人家去聚会。
就在他和密歇尔剑拔弩张之际,不巧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衣大又来了一批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山林华特意把一名生物系女生和另一名来自
农村的物理系W同学同时安排在卢刚家暂住,说这两位都是北大校友。
卢刚虽然面带难色,仍把房间腾给女生,自己和W同学住客厅。一、两天后,他终
于忍不住,说:美国人不高兴别人在家长住,他的美国室友又在报怨早晨起来不方便云
云。
两人搬走了。从此,W同学对卢刚的印象是:对什么都那么计较。第一次接触不愉
快,以后就不再来往了。
他们大概不知道,卢刚其时正提心吊胆,处处小心,唯恐密歇尔突然发难。
果然有一天,卢刚赫然发现,密歇尔藏有一枝手枪!
他吃惊不小。对方那熊虎之躯本来已够使他望而生畏,他竟还有武器!“要是打起
来,东方小个哪是他的对手?”卢刚坐立不安,仿佛对方巨兽般的身体正向他扑来……
“不行,这不公平!我也得有把枪自卫!”他想。
他赶紧申请手枪执照。衣州法律规定:凡在当地住满九十天以上、无犯罪记录的居
民均可申请枪枝。他通过合法手续,很快购下了第一支手枪。“万一我以后同老美打架
,我一枪就可以把他打倒,再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提啦!”他释然了。
不过,密歇尔始终没同他打起来,他们后来仍然是朋友。但卢刚对枪枝的兴趣就这
样激发了。如同山林华爱好篮球、足球,他开始把射击当作一项体育运动。他经常去打
靶场练习射击。甚至每次玩电动游戏,别人玩赛车、拳击等玩得起劲,他却象个小孩醉
心于双枪射手的游戏机上左右开弓,爱不释手。
八
春寒料峭的二月同时迎来了中西方的不同节日。一九九一年情人节正好是春节除夕
。卢刚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用英文给物理系十多位中国同学发出热情洋溢的祝贺:
“各位同学:
情人节快乐!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世间的美妙之物!
春节快乐!恭喜大家将来发财!”
他兴致勃勃地寄出请柬,邀大家春节之夜去他家欢聚,并为此作了许多准备。他是
个爱热闹的人。在这海外他乡的节日夜晚,最难耐的就是一人独处的寂寞!
谁知,那夜一直等到很晚,他家仍门庭冷落。
后来,幸亏安涛同学硬拉住一名小同学和一名外系同学三人同往,才没使主人完全
失望。“那会儿,他的处境挺可怜的。他本来爱同人打交道,却没人理他。”安涛还记
得。“他一旦请你去玩,他会尽量照顾你,让你玩得痛快。总之,他做什么事都有一套
自己的理论。”
至于他同山林华的微妙关系,大概谁也无法真正了解。安涛的印象是:“他俩同一
个小组,在一起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背后怎样,就难说了。”
每天中午,范爱伦大楼公共休息室总是聚集着一堆中国学生。大家把自备的午餐在
微波炉里热好之后,边吃边聊天。通常,活跃人物是山林华。他轻松、愉快的谈吐,老
大哥似的神态,在同学们中颇有亲和力。卢刚回家吃饭,他家仅两个街口远。
某日,大伙儿天南地北的闲聊,聊到电视机的更新换代。有人插嘴:某某电视机的
牌子,据卢刚说不错……
“卢刚懂个屁!你根本不能听他的!”山林华马上不客气地打断道:“他是什么人
,你还不知道吗?”
众人知趣,微笑不语。于是再没人提起那个牌子了。
据说类似情形不止一次。只要有人提起卢刚,“卢刚他懂个屁!”几乎是山林华的
习惯反应。
卢刚反之亦然。
时值大家谈论波斯湾战争,山林华侃侃而谈:“美国人知道什么是民主自由?他们
去打仗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接着议论战争将如何影响美国经济,造成就业进一
步困难,等等。
卢刚走了开去。他出乎意外地对人说道:“你看,这个山林华多么自私!”他开始
“分析”山的心理:原来山林华刚刚毕业,他之所以讨厌打仗,主要是耽心自己更难找
到工作……
如此敏感地把一个人的本质推向极端,这大概正是卢刚的思维方式。
九
夜晚,卢刚走出沉闷的实验室,穿过冷清的街道,习惯地来到百米开外的“运动栏
酒吧”。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欧式的古朴装潢、典雅的绿色吊灯、昏黄柔和的灯光、热情甜
密的女侍、豪爽健谈的酒保、角落里那别具一格的篮球网……此间荡漾的青春气息、风
流情调和人生乐趣,取代了学术上讨厌的咄咄逼人、人际间的勾心斗角和暗潮汹涌。这
一切是如此温馨、美好,令人神往!
这是一个很少有中国人肯来光顾的地方。这儿的文化太不一样。但五年来,卢刚几
乎每周来这儿两、三次。他并不隐瞒对这家酒吧的挚爱,他甚至在自己的汽车尾贴上醒
目的英文标牌:“我喜欢在运动栏酒吧聚会!”
他似乎想竭力打入这种文化。然而又不尽然。
他习惯安静地坐在墙边,叫来一杯啤酒,独自啜着,看身旁一伙青年人在电子游戏
机上玩得热火朝天。另一边,一堆堆客人在兴高采烈地说笑,他静静地坐着,无意与人
搭讪。偶而有熟人向他打招呼,他才应酬几句。他那带浓重北京口音的英语,勉强还能
派上些用场。
酒吧的伙计、女侍对这个常常微笑的东方小伙子印象不坏,亲昵的称他为“甜卢”
。温文有礼的“甜卢”可是个“泡妞”的老手,甚至还自吹尝试过各种女人。
“要是能泡上美国妞才好玩呢!”几年前,他曾怂恿几个“土头土脑”的中国同学
一道去酒吧:“去吧,听我的就行!”
他本该是个认真的人,似乎他的自尊却使他的“认真”在这方面常常完全遁迹。两
、三年前,他在这儿结识了一名二十四岁的护士女生,一位黑发碧眼,人见人爱的美国
小姐。六、七个女孩同逛酒吧,唯有她热情朝他打招呼。他因此对她一见倾心。此后俩
人偶在酒吧相会,却从来不曾相约。他赠给她一些圣诞小礼品,而她仅仅以友善相待。
她有个男朋友在芝加哥。
这场有名无实的“罗曼史”很快随风飘逝。女孩毕业后去了芝加哥,空留给他一段
“难以忘怀”的惆怅回忆。从此,“运动栏酒吧”这块重温旧梦之地,似乎成了他异邦
生活的唯一慰藉。
十
物理系的X君算是卢刚最要好的朋友。在他的印象中,卢刚穿着干净、整洁,白净
净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挂着一幅亮亮的白边眼镜,象个奶油小生。“他不喜欢玩大球
,如篮球、足球;同我一样,只喜欢玩小球,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等,所以我们经常玩
在一起。”X君说。
卢刚对这位比他小两岁的同学非常之好。每到周末,他总是打电话约他出去玩。在
金钱方面,刚开始时两人还分一分,但到后来,就变成这次你出,下次我出,或者我没
钱了就往你口袋里掏,不分你我了。
“他非常、非常地愿意帮忙,”X君忘不了往事,“只要我有困难,如修车、搬家
或拣家俱什么的,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二话不说,马上过来,并且经常是整个下午都豁
出去。”但是,他在有些事情上却显得过份认真。两个好友外出游玩,他偏要坚持先掷
硬币,以公平决定开谁的车;他负责小组办公室的电话帐单,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打了$1
.54的长途电话,他都要按规定算得清清楚楚,并让对方向学校开出支票。“他并不小
气。他这样做并非在计较那$1.54,而是力求把事情办得公正而认真。”X君感慨地说。
卢刚是一个思维清晰、气质敏感、精干向上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爱憎强烈,是非分
明、事事讲理的人。他有时喜欢别人听他的,却并不刚愎自用;他有时显得有点傲气,
但说话总要给些道理,留有余地,因此X君每次同他辩论,都很难辩得过他。他做什么
事都要求做得特别好,从不马虎苟且。“要么做一个最好的人,要么做一个最坏的人。
”他曾经表示。
有趣的是,他的这些特点有时甚至体现在玩球上。他对打保龄球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对球的重量、大小、应怎么拿、怎么用力等,都有独到研究。但是,他的成绩却常常
走向两极,好时通盘满分,差时一败涂地。
这一回,X君打得顺手,连中好几球。
“哟,你快赶上我啦!”卢刚笑呵呵地说。
X君一鼓作气,终于胜过卢刚。两人打完球,开始聊天。
X君发现,他的朋友常常显得满腹心事,但不肯轻易流露。他俩虽很要好,却极少
谈论个人的私事。
“你的老板对你好不好?”卢刚问他。他俩在不同的小组。
“很好。我的两个老板对我都挺不错。”X君回答。“你的呢?”他反问。
卢刚平静的脸上浮现一丝愁云。他忍不住开始向好友倾诉:他的老板戈尔咨一直在
同他过不去。每次给他一大堆活儿不算,做完后又老是埋怨他没做好。如最近他好不容
易刚完成一个项目,老板又表示不满意了,责怪他一番后,一个星期拉着长脸不理睬他
……愈是羡慕朋友的际遇,卢刚愈是替自己感到忿忿不平。
还有,不知为什么,组里的山林华虽然人缘很好,却从来不愿同他在一起玩,一直
对他冷冰冰的。
“他不叫我,我也不叫他!”卢刚没好气地说。
无意中,俩人谈到南方人的圆滑和北方人的憨厚。唉,中国人成堆的地方,总是有
那么多扯不清的事情。卢刚望着朴实的X君,不由发出感慨:“你这个人很好,非常诚
实,不会计算别人,不会同人争个高低。”
X君其实是个南方同学,比卢刚晚来物理系两年。他对卢刚小组的情形不十分了解
,不便多说,只好泛泛地安慰他几句。
卢刚告诉他,他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同时已开始在找工作。求职准备一般宜在
毕业前半年开始。他是个善于深思熟虑的人,在这件事上不会没有准备,X君想。
十一
殊不知卢刚找工作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教授推荐信。他同戈尔咨的关系已非常不妙,
简直无法相信对方还会有什么善意。一个学生不愿找曾经指导自已长达六年的导师写求
职推荐信,无疑是一件相当糟糕的事!但他找了系主任尼柯森。尼柯森曾经教过他的课
,而且看上去慈眉善目,好象挺容易接近学生。
这位十多年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博士,脑袋后曾一直留着一根象征当年嬉皮士
风格的小辫子,直到近几年当上系主任后,那根潇洒的小辫才不见了。他同学生说话时
有意讲得很慢,好让对方听懂他的每一个句子。因此,他讲课时常常能够把一个十分复
杂的问题讲解得清清楚楚。不过,他去年所获得的个人研究经费才约戈尔咨的十分之一
。不久前,他编了一本关于太空物理学的研究生教材,却被卢刚认为东拼西凑,没啥水
平。
但无论如何,尼柯森是一位几乎人人说好的绅士。特别是,他对自己的弟子还真是
厚爱有加:一名新来的半职学生虽然没有理科背景,他却安排她一个助教位置;另一名
学生成绩不合格,他竟也给他一份最高的全额奖学金!据说,他手头备有七、八份现成
的推荐信样本,每当学生请他写推荐信时,他总是欣然应诺,然后根据情况择取其中一
份,交给秘书打好、寄出。
可是,当这次卢刚找到他时,却意外地碰上了一颗软钉子。
“戈尔咨教授是你的导师,你找过他没有?”狡黠的蓝眼睛,温和地盯住那张有些
尬尴的年轻面孔。他对卢刚与导师之间的不和早已胸中有数。他的资历和成就远远在戈
尔咨之下,虽然他现在的身份是系主任,但无论在学术或行政上,他仍不能不对戈尔咨
仰仗三分。
“唔……没有。”卢刚照实回答。
尼柯森一个耸肩:“那么,你最好先找戈尔咨教授写吧。然后再来找我写,好不好
?”他微笑着做出了决定。
卢刚一时语塞。他明白了:原来,系主任在权衡利害,没人敢得罪学术权威戈尔咨
!他奈何不得。愤懑之下,只好去找别的教授。
这以后,他学“乖”了。他准备好理由:“我申请去一些小学校教书,谁写推荐信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经验。”他振振有词:戈尔咨那边他只是做做研究,而他当过
某某教授的助教,所以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最好还是由某某教授来写……
尼柯森把这件事很快告诉了戈尔咨本人。
戈尔咨教授难堪之下,悻悻找到卢刚,表示非得给他写封推荐信不可。
他果然写了。但不知有意或无意,他的推荐信总是在求职截止日期过了之后才寄出
。一年下来,卢刚始终没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