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疑问为什么农民被分为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及雇农, 而工人就没有被再次划分成不同级别?不然这里在下觉得他有些误解, 这农民的再次分级, 实际上说的是农村人民的划分, 农村的人口构成比较单一, 除了务农之外, 最多还有些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乡村教师走方郎中了, 而这些可能不以种地为生的"闲杂人等", 大多数还可能有着一亩三分地, 其中相当一些还是忙是种地闲时做别的, 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成农村人口是和土地挂了沟的, 所以在给广阔天地里的人们定成份, 以土地为量化标准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除了占有土地多少之外, 再外加"生活来源靠土地的比例和本人参加劳动的份额"作为附加标准, 整个一系统工程复杂得很, 当然在执行的时候还得加上工作人员的个人因素即掌握政策水平当时个人心情等等, 但主要还是土地, 所以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 后来觉得这个中农还是过于笼统, 于是再次细化成上中农下中农, 然后就可以给农村的人民(简称农民)排个座次, 不是让大家自己对号入座,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运动, 用点劲道地把农民一个一个按进了座位, 包括子女.
城市的情况很是不同, 首先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资源性"来量化各色人等占有的比例, 住房? 很多是租的; 生产资料? 很多人是给别人做工的, 可是政治上的需要, 必须给城市人口也在以经济为基础实际是政治性做较为细致的区分, 不能只有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这些不是"政治性或经济关联的".
皇天不负苦人心, 政策研究人员总是有办法的, 于是一整套城市人口成份划分办法出来了, 大致我记得的区划如下.
资本家: 开公司行号工厂商店等, 再分成大中小, 根据的是生产资料的多少而定;
小业主, 够不上资本家的做生意的, 如夫妻老婆烟杂店, 前店后作坊与住家的小工业;
小商小贩, 连个店面也没有, 只能挑个担子走街串巷或买小东小西或修伞补鞋箍桶"削刀磨剪刀", 当然不是"挑担茶叶上北京"也不是用的朱德的或者林彪的扁担,是他们自己的;
工人:这个比较明确;
城市贫民, 如拉三轮推粪车等;
店员, 不知这号人物是划入了工人呢还是城市贫民;
职员, 好像很多城市没有给这类人定位, 上海是比较明白地将一部分人圈入在了职员内, 如中小学教师, 公司行号工厂学校等的写字间先生, 这个"写字间"也是上海的土特产, 就是办公室, 坐办公室的业务人员财会人员技术人员等等一并包括, 在下本人不知是荣幸还是不慎被归入这类家庭出身;
多说几句职员, 因为上海的所谓职员还有点多, 而且完全可以继续再次进行更为仔细的划分, 高级职员, 如公司里负责的但没有股份的经理襄理协理秘书(注意, 那时的秘书和现在的秘书不是一回事)等, 工厂的高级技术人员, 好像就得算成高级职员, 可是还有一中类别叫做"资方代理人", 就一直没搞清楚与高级职员的差异;
这说一半天, 想说的就是城市的成份划分因为没有土地做基准面, 就一定有其他方法的, "千难万难难不倒共产党人的".
也许添上点关于工人也能再度分一分的话, 夏公衍老爷子的那篇<包身工>, 影响及大, 其中那个"拿姆温"在广大读者的心里留下极为深刻的感受, 人人觉得拿姆温就是工厂里资本家的走狗, 最坏最坏的坏蛋了, 实际是什么? 这个字来源于英语的Number One, 以前工厂的工人流动较大, 有些厂还有三班倒, 那么厂方就给工人排上了工号, 排第一的就是number one, 其实工厂管理都一样, 资本家不直接管工人, 好比国营工厂是厂长管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管工段长, 工段长管小组长, 小组长才管工人, 资本家呢就让工人里的头儿来管工人, 车间有车间的头, 小组有小组的儿, 这头儿就是number one 拿姆温.
在形势很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很多年龄较大技术很好, 解放前已经是高级技术工人的老工人, 比如我家邻居里那些江南船厂的当时过了五十(1966年), 在1968年的清理阶级队伍中, 咋的那么多老工人甚至全劳模参加过群英会的见过伟大的屡次被周恩来接见过的, 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 罪名几乎"工贼""三开分子"做过"拿姆温", 解释一下三开, 日伪(或外国资本家,资本家)国民党共产党时全吃得开, 后来也听这些老头梆说过, 他们基本都是我中小学同学的爷老头子.
咋说的呢? "啥个工贼, 扯哪, 工头! 就是小组长工段长! 伊个辰光做生活凭个是技术, 老板要赚炒票, 就要工人做得好, 格末总归要寻个技术好个人来带辣工人做啰, 迭个勿打乓个, 啥人没来我是要顶上去做伊个生活个, 技术不来事哪能来三? 伊拉娘个冬啋, 现在倒好, 变短命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