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海外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在哪里?
海外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在哪里?
2014-10-14 10:58:00
有人说,再过 15 - 20 年,华人移民第二代中的女孩,不要说医生、律师、教授、工程师、文体明星满北美都是,可能省长、州长、总理、国务卿甚至连总统都有人荣任。对这样大胆乐观的预测,我更是深信不疑,因为我从第二代华人女孩目前的实力,看出了这个未来的苗头。而对男孩,我却不敢有任何过高的期许。
时下,我们华人的媒体、教育机构、有识之士,大家在谈论子女教育时,往往都把焦点放在高中以前的孩子身上,很少谈及高中及大学阶段的子女教育,即便有少数职业人士触及到这个领域,但所传所授也都是如何选校择业或提高某一学科的技能水平一类。说实话,高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不管大家关心的如何足够,谈论的如何周全,争议的如何激烈,就整个全日制教育体系来讲,它只不过是预备阶段而已。打个比方说,它就像沙滩草地的岸边,虽然风光无限,但毕竟还没有涉水,进入水中,真正的“水中”乃是高中和大学。而对我们华人来说,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大男孩教育 ,又是这个水区里的“深水区 ”。
称之“深水区”,首先是“趟”的人少。可能多数华人移民自身都很年轻,子女尚小,还没到关心的时候。再就是有争气女儿的家庭多,养不肖之子的父母少,所以关注大男孩教育的人寥寥。其次是愿意、能够并敢于“到此一游”的人更少。还有一种情况是,家有大男孩的父母以为将儿子拉扯大,送入高中、大学,就万事大吉,成功在望,可以坐等儿子的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所以,不必要再对此谈论什么。殊不知,在加拿大不同于在中国,凡没有跟儿子一起趟过这个深水区关口 的父母,很少能够收获如预期的。我不是要耍“乌鸦嘴”,故意扫这些含辛茹苦父母的兴,而是事实太真,道理太硬!很多人都把出国后学英语当作语言“关”来攻,却很少有人把“大男孩教育”也当作“关口”来闯过。
记得三年前,我的犬子刚刚上高中。有一天中午,他从学校放学回来,当时车道与马路接头处的垃圾桶被风吹到马路中间,既影响交通,又妨碍观瞻,可他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毫无感觉地回到了屋里。我瞧见了这一幕,于是就在饭桌上对他说:“华人男孩在北美是个绝对的弱势群体,因为主流社会的女孩难得看上他们,华人女孩同样不把交友、择偶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华人男孩如果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将来可能找老婆都难。 ”他说:“那我该怎样做才好?”我说:“先做 Handy Man ,再做 Hard Worker ,多做 Volunteer ,多当 Apprentice ,不要求那么多假大空。”此后,他跟母亲搬迁到草原省,在那里学会了修车、修房、安装家电等各样零活,就连换屋顶、撤门窗这样的专业装修工作他都能做。干活的时候,他喜欢光着膀子,独立操作,做事有板有眼,浑身晒得漆黑,跟本地白人小伙没有两样。今年夏天,他高中毕业联系好学校后,就一个人做背包客去荷兰、埃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地玩了两个多月。大学开学那天,他自己开着一辆旧车就去外地上学了,住宿和个人生活用品全是自己搞定,我们作父母的什么神也没有烦。我一直恪守“三不夸”原则,其中一个就是不夸儿女。这次为了把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探查清楚,让更多的家长和儿子都能顺利闯过这一关,不得已在此厚颜一次,大家权当是一种“趟水”经验的分享吧。
而差不多就在三年前的同一时期,我在 Richmond Hill 的家中接待了好几位由邻居的女儿引荐来的超大男孩(说他们是超大男孩,因为他们虽然年龄上已属青年,却一点独立能力也没有,说话行事为人完全像个孩子),他们都是奔一个主题而来,就是咨询如何应付父母的驱赶。他们已经 20 多岁,有的大学都毕业了,可却因为什么都没有做过,什么都不会做,不敢 try 而闲呆在家里啃老,最后被父母限期搬离。 他们面带愁容,心中焦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从谈话中得知,这些大男孩的父母大多是生意人,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老爸长期不在身边。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小伙子个个都长得浓眉大眼,魁梧英俊,一表人才,谈吐也不差,怎么看都不像是 Nerd ,不像是 Loser 。
前两天,我国内的大学同学在 QQ 上向我紧急咨询,说她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已经 25 岁)不小心在公园里,被一条卷毛小狗在腿上抓了一下,皮肤上留下一个有点疼的小红点。她煞有介事地问我要不要打疫苗,甚至连伤口的照片都给我看了。我理解一个母亲对远在万里之外他乡异国读书儿子的谆谆切切之心,但却不能理解一个 20 多岁男子汉的“发嗲”行为。怎么连这么点破事也跟母亲“撒娇”呢?
这几个关联在一起的事例,让我惊醒地意识到,二代大男孩的能力教育或适应教育,实在是华人子女教育中绕不开、躲不过的一环。虽然说这个环节对大多数女孩也重要,但细想来,总不如对男孩那样切肤且切身。那么,为什么华人子女中大男孩会成为大问题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父亲角色的缺失 。所谓缺失,一指不在身边,二指虽在犹无。中国传统教育后期都是强调母教,重视母教,甚至夸大母教,对父教的认识似乎比较模糊,比较淡漠。其实,父亲无论是在社会上的功名成就,还是在家庭里的榜样示范,都对子女尤其是儿子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要不然中国先贤怎么会说“子不教,父 之过”呢?可惜我们很多华人家庭的父亲,虽然有个外籍身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留在港澳台或中国大陆经营事业,很少跟留在海外的儿子在一起,从而失去了对他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机会。另一类情况是,父亲虽然跟儿子在一起,却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一个父亲应有的形象,甚至表现出一个失落的、颓废的样子。众所周知,男人像大树,在社会上的“根根须须”特别多,一旦迁移,景况就跟大树移植一样,原来的社会关系和事业资源,也就是男人的生存土壤,可能仅有 5% 能随着 root ball 带至新的定株点。他要想如被移植的大树那样存活下来,重新取得“根冠平衡”,不仅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且还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挣扎和 die off 。我们多数华人先生们在国内都是事业有成,功名两旺的上流人士,本来完全可以在儿子面前成为正面的 model ,可惜移民以后狮子落井,凤凰掉毛,老母鸡变鸭,身份地位的改变,艰难谋生的辛劳,让他们从身体到精神都累得不行。这也就造成了华人二代男孩成长过程的营养不良和先天不足。
第二, 社会榜样的缺失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我们移民出国后,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都跟着变了,社会榜样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圈。华人男孩在国内时一般都喜欢崇拜战争英雄、科学家或政、商名流;到北美以后,发现身边都是小人物,见不到一个够料的大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体育或文娱明星而已。主流社会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又都记录在名人传记或电影小说里,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也认识不了,这对 teenager 男孩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第三, 成长伙伴的缺失 。移民的头几年,为了就业谋生,每个移民家庭都经历过频繁的搬迁。孩子们刚刚认识的好朋友、好伙伴,随着父母的流动,家庭的迁移,这些本可以成为他们闺中或灰中密友,少年玩伴的童男童女,少男少女,一次又一次,一个接一个地不停失去。而到了 teenage 阶段的男孩,无论交友兴趣还是交友需要,都不如小时候那么强烈,那么急迫了。加上现代电子信息工具的先进与普及,他们更是宁愿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伙伴,伙伴,伙同而伴随。中国过去连皇帝都有几个天资聪颖的伴读,何况普通人家的子弟。没有伙伴同行,一个人形单影只地成长,竞争的动力和向上的促进力都没了,虽然避免了“近墨者黑”的风险,可也失去了“近朱者赤”的机会。
第四, 正确教子方法的缺失 。在北美的华人里面,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男人,所有的父亲都蔫了。有些做到大学教授、科学家、医生、律师还有职业经理人的出息父亲,不仅在外面牛鼻哄哄、马尾翘翘,在家中子女面前也是自信满满,挥洒自如。可是他们要么过于溺爱孩子,什么脏活苦活宁愿雇人干,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要么就沿袭祖传的家风,搞中国式家长制,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导致配偶背后抵消,儿子当面顶撞,结果这些家庭的大男孩一样没有跳出 China One 的圈圈。 Teenager 本来逆反心理就重,很难管教,中国古谚有“半大小子,气死老子”的说法,如果不注意教导的方式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一个“易子而教 ”的方法,倒是值得学习。所谓“易子而教”,就是父亲从自己社交圈中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经验老到的朋友或同事,然后把儿子交给他管教;作为交换,这位朋友或同事,也把儿子交给自己管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儿子因为对父亲太熟而不服父亲管教的弊端,同时又可以克服父亲因为对儿子溺爱而不忍心管教的缺点,一举两得。
在最近几年出国的投资移民中,绝大多数人都说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才出来的,可见子女教育在我们华人父母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可是凭我自己的体会,在西方教子育女一样不简单,不容易,水深的很。我从未当过老师搞过教育,上面几点总结纯属个人的管窥之见。把大男孩教育列为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是否合适?还有没有比这更深的漩涡,更诡秘的“百慕大”?闯关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恳请大家讨论,行家赐教。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20:49:34
回复 '忒绿' 的评论 : 美国应该不至于如此,否则她怎么和日韩合作呢。西方小个子也不在少数,出色的人长得也不都很帅,还是能力最重要。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20:45:43
回复 '俺' 的评论 : 有些可能是大男孩的反击,呵呵。
俺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11:21:32
楼主:这是子女教育上对这个博客的负面评论, 嘿嘿。
听起来似乎是说老中男比较笨 -soundofsilence
--exactly,有其父必有其子 -keesa
忒绿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10:11:36
华人男孩的问题有三个:
1. 第一代华人的孩子,特别是1.5代华人没有100%地北美化,思想成熟前基本上是在和华人父母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教养,所以思维、言行还是中国传统化。美国化的缺失,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内在,严重影响了与外裔包括美国人群的交往。
2. 外在形象。华人男孩形体孱弱、小巧,直观上不受大多数西方年轻女孩的青睐,因为她们大小习惯了高头大马似的男人。高大的华人男孩要好些。
3. 内心的根深蒂固的种族区分。要知道,在美国,在不远的60年代,美国黑人还在为种族歧视而奋斗而牺牲性命。现在,让他们接受来自中国的蒙古脸,有些人特别是白人心理上有障碍。
上述三点,只有第一点能改造一点点。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09:13:10
回复 'tony933' 的评论 : Thank you.
tony933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08:01:00
Read your article with great interest.
Good point and I agree with you!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06:23:59
回复 '中国垂柳'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关注和夸奖。如果母亲少一点包办、袒护和溺爱,父亲多一些以身示范,我想大男孩的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这个问题。
中国垂柳 发表评论于
2014-10-15 03:35:54
写得真好。父亲缺少,母亲过多爱护(只是小事情的溺爱,不懂大事的规划)的家庭不仅中国家庭有,其他国籍家庭也有。
我家的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估计是他父亲在他小的时候事业繁忙,母亲包管一切,虽然有礼貌,
但是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考虑周围方方面面。这个就是儿童时期缺乏父亲这个角色的结果。
我一再要求他担负起做父亲的角色来,他还像个孩子一样和我别扭,他母亲一知道,马上就开始话里话外责怪我,袒护他儿子只是不知道。一次和一位医生谈起这个家庭现象,这位医生告诉我其实现在法国很多男人就是这样被母亲宠坏的宝宝,她家就有一个弟弟是这样,所以她能深切感受到。虽然人都不坏,但是都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有担不起责任来。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3:25:14
回复 '俺' 的评论 : 深有同感。
俺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1:44:10
作为个体,父母想培养自己的男孩成为英雄应该还是很难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太多。但作为北美的一个族裔,必须有自己的英雄。像黑人中的马丁路德博士,乔丹就是代表。
男华人在北美英雄一级的几乎没有。李小龙刚有点样子就去了香港发展,加上英年早逝,否则倒是很有可能。没有英雄,就难怪美国电影里的男华人要么是毒贩,要么是肮脏中餐馆里的大厨啥的,要么就是拉皮条的了。骆家辉干得还不错,但相对能改变黑人形象的几个黑人英雄还差得很远,还得继续努力。
我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大概是十年前,我自己只有女儿。我有个老朋友,3个儿子。当时大儿子高中快毕业了,作为客人在他们家一个桌上吃饭,他一句话都不说,吃完饭连招呼都不打就上楼玩游戏。当时就觉得有点说不出的味道,后来果然上大学后出了问题,听说现在还在struggle。SAT 考2400的。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59:02
回复 '俺'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参与。您的观点很有趣,可以培养英雄,呵呵。
ICMbian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52:05
回复 '农家苦' 的评论 : 您说的非常对,也深有远见。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47:36
回复 'ICMbian'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关注。我以前也没注意这些问题,有了亲身感受以后才觉得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小中男们学业上的自信还是有的,可能在责任心、勇敢、男子气概和动手能力方面,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38:08
回复 '整全的教育' 的评论 : 是的,确实如此。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36:41
回复 '俺' 的评论 : 您的境界比我高。我完全赞成您的观点。每个家庭,每个男孩,情况都不一样,有意识地去磨练他们,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这可能比虚妄的学业进阶更有用。谢谢您的关注。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31:36
回复 '整全的教育' 的评论 : 有机会一定好好拜读您的大作!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30:45
回复 '雨滴' 的评论 : 是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子方法。我也常常跟儿子讲,古今中外男孩子发展得好的,多半父亲放手不管,但身教却从未停止过。谢谢您的关注和参与。
ICMbian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20:27:38
lz关于男孩(这里大家都称谓小中男)如何教育其实非常重要,在子女教育论坛上也时有人提,只不过没lz写的深刻。这里大家多报自家女儿多么优秀,男孩则少见。实际上男孩的成功其实更具挑战,我儿子在医学院里就悲哀地看到小中男相对于小中女要少得多,这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实在发人深省。文学城网友雅美之途就多次阐述美国名校对亚裔特别是小中男录取的种种限制,我想加拿大也不会例外吧,因此作为我们自己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特别是男孩,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gg50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9:10:34
回复农家乐:谢谢你的善意的调侃。我其实在讲以身作则。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虽然也有不少个例,但那大部分人都岀身于不一般的家庭,如wal-mart 家族,bill gates, etc。 不然等于施精肥拔苗助长。社交管理动手能力能培养出来,这些是非智商因素。培养男孩,男人更有说话权!
雨滴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9:41:23
很好的探讨。
人都是有惰性和的, 适应环境总是比自我磨炼要来得自然和容易。 我们成长的时候中国物质没那么丰富, 精神方面受学校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比较多。 而在美国很多亚裔孩子在学校学习上没有太大的挑战,这里物质又不缺乏, 他们在儿童少年性格定型成长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 学校的德育重公平友爱, 重兴趣, 做适合自己的事, 而缺乏“立志”的培养, 孩子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吃的苦都很少。 人格中韧性和坚强的一面就会比较弱。 家长要有比较清晰的意识和比较强的意志去刻意训练才能比较好地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品格。
做家长的基本责任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确实要从细节着手。 不能懒, 也不能太心疼孩子。 如果不想养出一个翅膀软软的孩子, 那么越早培养, 越早摔打孩子越好。 什么时候意识到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前去做总比不做强。 今天能做就不要等到明天。 孩子很快就会离我们而去, 做不到农家苦的境界, 但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心理更强壮, 生活能力更强。 其实孩子的潜力和适应性都是很大的。 家长要给出空间让他们成长。
俺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9:06:01
楼主是华人中为数不多的有心人,这个问题是有不少华人用鸵鸟钻沙的路子刻意回避的。
我十年前在美国南部出差时看过一小电视台做的节目,说的就是不同族裔的男女婚嫁排名,因为有可能涉及种族问题,故意放在夜里2点以后。男的排名是:白人,黑人,Hispanic,亚裔,印第安人;女的是:白人,亚裔,Hispanic,印第安人,黑人。最后指出的是在不同族裔匿名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我记得结束时主持人得意的说:把印第安人排除在外,we should probably pair Asian men with black women。
下面是原因:这个世界还是由男人统治的,美国还没有过女总统,没有女将军吧。所以,一个族裔主要还得靠男人(我对楼主开头说的有关华女的一切不以为然)。男人最有气概的职业是啥:除了总统,将军,球星,电影明星,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换句话讲可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和形象的男人。想想一天到晚叫嚣“进攻进攻进攻”的巴顿将军,带不带劲?作为少数族裔的亚洲男人(华男)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历史的原因:项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男子汉标准的男人,形象好,守规则,跟西方以前一有矛盾就公平决斗的贵族如出一脉。而最后整死项羽的刘邦不仁义不讲规则,逃跑时可以把老婆孩子推下车,跟韩信盟誓互相不用刀剑,最后用竹尖刺死韩信。不幸的是,他之后以平民身份打下江山的朱元璋洪秀全老蒋老毛都是翻版的刘邦。中国历史中的英雄,文天祥岳飞袁崇焕,都死于非命。逆向淘汰的结果是中国人干啥都先讲潜规则,看看有无歪路子捷足先登;干大点的事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讲假话(林总的名言)。在西方人看来,亚洲男人基本都是WSN,近现代战争中亚洲男人基本也没赢过白人(只有一两回例外)。
短期来讲,作为群体,亚洲男人最可能成功的方向是像犹太人一样占领名校,不应该所有人一窝蜂去当码农,要有眼光,要有远见。作为只有几百万人的少数族裔,将军,球星,电影明星都离华男太远。
作为个体,楼主做的很对,就得这么教育男孩子。大气候不行,就得自己管自己的小气候。
needtime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8:51:09
我是鼓励孩子们参加义务活动,参与俱乐部活动,争取参与召集人群体,学会和直接领导们(从那里接受评估,指导以及经费)以及实际参与的同学们打交道。
这个过程中, 会受到前辈们(高1-2年级的召集人们)的言传身教,以及遭遇到各色各样的人们。有合作的,有捣乱的,也有讽刺的。在活动中,考虑如何搞好这些人们的关系。。。。。。。
烦人啊,但对孩子将来如何扩展人际关系,以及找工作很有效果。
整全的教育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6:48:01
华人社会需要更多象耕读农庄这样真正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
有人家境富裕,一无所缺,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可以炸开“贵族学校”的大门。孩子们或许会在那封闭的温室之中,炼就出令世人羡慕的应试才能,从而取得入住名牌大学的通行证。但他们不一定有勇于面对挫折的思考和坦然接受失败的能力,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活,因为那是培养他们的自信、赋予其安全感、动力和快乐的第一泉源。当孩子们和家庭在空间上有距离以后,就容易与父母在感情上疏远。这样一来,家庭优良的传统和父母奉献的品格就难以传递到位。即使父母在物质财富上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他们不见得有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和代代相传的家教智慧,因为他们心中的英雄和崇敬的对象往往既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
刚刚出版了《整全的教育》
http://www.holisticedu.us/book.php?url_cat=book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6:14:13
回复 'gg50' 的评论 : 我们在讨论大男孩教育,您好像在研究家长教育,呵呵。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6:11:49
回复 'gg50' 的评论 : 您好像没有看明白本文的意思吧?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5:59:27
回复 'ICMbian' 的评论 : 很赞成您的观点。
gg50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10:00
6,社会上从来不缺榜样也不缺成长伙伴更不缺教育经验。你有学过找过这些吗? 7,你想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吗? 8,你觉得你丈夫称职吗?你做了多少帮他?
gg50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10:41
提供二分钱,给予一已之偏见: 1,作为父母我们称责吗? 2,在家大部分时候谁作主,母亲不是吗?为什么这时候就只是父亲不行而母亲就可躲在后面? 3,社交能力,作为父母你们是否也只在中国人里转,你能做个榜样吗? 4,你怕是否又输在起跑线上? 5,各人头上自有一片天,为什么儿子要按你设计的走?
ICMbian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37:22
很好的见解。我认为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前提下尽量让男孩在西人环境下锻炼,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为己所用,全面发展,相信孩子们同样能赢得各族人民的尊重和欣赏。要摒弃那种只在乎学习而不重视其它各种能力的培养的做法,特别对男孩尤为重要。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35:16
回复 '2timesfun' 的评论 : 我是鼓励,但不虚夸。美国那套虚夸的方法,我个人觉得不宜全盘接受,因为美国学生太骄狂,也很固执,日后受不得批评,而美国人中的很多创造英才,却不是美国本土出生的。
2timesfun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23:08
确实我们需要把男孩培养成man,要能吃苦,要敢闯,敢担当,还要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最好还要风趣幽默。 我们既然认识到了,平常多用心,应该可以把男孩养好。
有一点不敢苟同:为什么不表扬呢? 你儿子那么好,该夸!应该好好夸! 我们华人家长太不爱表扬孩子了,我们就擅长发现他们的缺点,对人家的优点和成就视而不见。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05:30
回复 '顶级朋友' 的评论 : 我在文中提了一个“易子而教”的办法,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欢迎大家讨论。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03:08
回复 'wxc225' 的评论 : 谢谢关注。这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才能找到好办法。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4:01:53
回复 'virus88' 的评论 : 未有定论,可以提出您的高见。
virus88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3:07:52
Can not agree with you more!
顶级朋友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2:29:56
我愿意加入这个讨论团体,因为我就有一个大男孩,你列的4条,他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缺失,怎么弥补呢?
wxc225 发表评论于
2014-10-14 12:20:10
写得太好了。大家一起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