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IF/THEN

百老汇的优惠周又开始了(www.nycgo.com/broadwayweek)。

每当这个时候,办公室的同事们会时不时凑个偶数(得买一送一之利),下班拼车进城看戏。

上周四看了音乐剧”IF/THEN”,我很喜欢。著名剧目“Rent"的主创班底,”Frozen girl" Idina Menzel (她唱红了“Frozen”主题曲“Let it go”)担纲主演,阵容可想而知。

剧本构思很巧妙(不剧透,说下构思而已)。38 岁的Elizabeth 是个有博士学位的城市规划师,刚离婚,从凤凰城来到纽约开始新的生活。在公园约见女友Kate以及大学时的好友Lucus。坐下闲扯几句后,Kate 说以后你就叫“Liz"吧,新名字新开端;Lucus 不同意,说我们大学时不是都叫你Beth吗?你还是恢复用这个名字吧。

喝完咖啡,Kate 说“Liz 咱们去那边看看那个弹吉他的帅哥”;Lucus说“Beth你得跟我走,我们今天有个抗议市政府的活动,曼哈顿的房租贵得太离谱了”。

Elizabeth就此分身。Liz和Beth分别演绎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

具体不评论了,我没有这个水准。外行人如果要说几句呢,就是觉得Idina的几个大段独唱很过瘾,其他角色也各有千秋,一些small talks也生动有趣。

我觉得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也会有一番精彩。配合都市外景和人物纠葛,可以演绎出一个细腻的故事。

出了剧场,很多观众马上在寒风中排队等候Idina。想到第二天还要上班,我们犹豫下还是回家了。

其实我挺想看看Idina的。96年我在纽约,地铁里到处都是"Rent"的广告。那时疲于奔命,百老汇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没有闲钱更没有闲情。哐铛哐铛地铁里疲惫而满腹心事的我,"Rent”广告画面中的男女们好像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片断,不会忘记。

听说Idina刚离婚。按理说,这些公众人物的生活,和我们毫无关系。不过不知怎么我还是走了一下心。

她是NYU Tisch艺术学院毕业的,前夫是一起演"Rent”的Taye,Syracuse U 学戏剧的。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20年,我想应该是有很多艺术上的共鸣的。可惜,还是分开了。生活,真是充满了变数。

看完这个剧,我还有个感慨是我们每个人都有IF/THEN的人生历程吧?想想也很有意思。

我们告诉自己要“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实,只是我们不再输得起而已。

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再想“IF/THEN”的问题,要活在当下,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敌不过时间而已。

对于人生的roadmap,即使兜兜转转,也不至于万劫不复;即使通衢大道,也不见得平坦敞亮。

有没有”IF/THEN",最后都是“END"。

(后记:贴在论坛里,得到大家很多的探讨和分享。

有朋友转载了“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我觉得特别有道理。

也有朋友说:“每个人在人生中所作的每个选择,都是其当时的最佳选择又或者是唯一可选的选择......一切都是宿命,就算重来多少次,也是一样的结局,不存在“IF/THEN”。这个其实也特别对,很合理而且令人信服,我觉得也是“性格即命运”的一个注释。

有时候,我觉得,想想生活是怎么回事儿,虽然想不明白,但这个“想”的过程会给自己很多启迪。尤其是,如果以文会友,还会得到很多不同视角的不同看法,很开阔思路。

一个硬币的两面吧。接着地气踏实生活的同时,有时候,需要一点这样“虚”的东西。至少,与我是这样的。

再次谢谢大家。)


陈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julia42163' 的评论 :

非常感谢!
julia42163 发表评论于
说得太好了,把我想的东西说出来了。hope 2015 will be a good one for you。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