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國價值觀外交 效應正在遞減 —— 中时 2015年01月08日 04:10

原创或转帖,天下大事、国家大事、社会百态、个人小事,以供赏阅,以文会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國總統歐巴馬耶誕節前夕公開宣稱,美軍作戰部隊即將全數撤出阿富汗,結束美國史上歷時最長的境外戰爭。今年開始,負責培訓阿國安全部隊的美軍會逐步減至千名,未來只專責維護美國使館安全。

為了這場難以獲勝、財政負擔沉重的反恐戰爭,美國已付出無法估計的代價:2千餘生命犧牲,近2萬人受傷。根據五角大廈的估算,僅僅為了阿富汗安全部隊訓練和武裝所耗的資金已達數百億美元,阿國軍警的戰鬥力卻未能提升,目前美軍撤出阿富汗的運費就需要60億美元,若連同軍事裝備和武器彈藥,預估已高達260餘億美元,遠遠超過從伊拉克撤軍的費用。受到全球金融風暴衝擊的美國經濟和財力,實難再繼續承擔這種高成本與高風顯險的戰爭。

冷戰結束後,美國頻頻對外發動或參與戰爭,源於對自身價值觀的堅持。小布希總統2001年進軍阿富汗與2003年春點燃的美伊戰爭,印證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已是將價值觀與現實利益相結合,即如同柯林頓總統所謂的「美國宣揚政治價值觀,本質上就是維護國家核心利益。」

《文明衝突論》的作者杭亭頓曾經說過,美國是想在全球傳播其價值觀的超級強權,近十多年來基於民主,自由、人權、法制的普世價值,才會不斷對外發動戰爭,尋求與盟邦建立「價值同盟」。對牴觸到美國價值觀的國家動輒批評、施壓、制裁,採取戰略上的「先發制人」。

上個世紀二次大戰之後,現實主義思維成為國際政治的主流,認為國際體系屬無政府狀態,美國以「世界警察」的強勢姿態主導建立全球政治與經濟體系,從國際金融的「布列敦森林體系」至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從歐洲成立北約組織至東亞的島鏈圍堵,體現的都是美國的戰略價值觀。

自由、民主、人權、法制是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美國制定以此為核心的外交戰略,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在對外推行普世價值的手段上,經常為人詬病。美國文化充沛著天賦使命感、民族優越論、主導意識、實用主義等思維,往往融不入他國文化和宗教。美國長時間占領阿富汗與伊拉克,卻無法改善治理官僚腐敗問題,未能消弭宗教派系衝突,反而出現美軍焚燒可蘭經的輕慢 ,顯示美國的失敗已非全然在軍事層面,它還反映出深層次的文化問題。

本世紀初以來,美國府會充斥著新保守主義思維,認為中東地區普遍存在政治專制、經濟失敗和文化落後現象,確信這些「失敗國家」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華府決策者肯定美國核心價值觀之際,經常存有「傲慢」意識。小布希時代美國對中東的「自由前進戰略」如此,美國動輒制裁異己的作法,亦復如此。歐巴馬總統去年9月接受哥倫比亞電視《60分鐘》節目專訪時就聲稱,「全球任何地區若出現動盪,不會有人尋求北京或莫斯科的援助,最終還是需要美國出面解決。」呈現出典型美國的優越感。 不久前,歐巴馬再批評中國未善盡維護國際安全之責,明指北京搭了美國30年的便車。這種炫耀式美國捨我其誰的「道德優越感」,導致美國再三涉入他國事務,也不斷嘗到苦果。

「美國不喜歡戰爭,卻需要戰爭」是華府政治菁英的共識,也是琅琅上口的一句話,儼然點出美國維繫全球霸主地位的邏輯思維。由1960年代越戰至2000年代初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的結果來看,美國霸權正逐漸式微,價值觀輸出效應亦逐漸遞減。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及哈佛大學教授奈伊就明白指出,美國不可能永遠維繫霸權地位,持續優越自大疏於了解外在世界,無異於虛擲美國的軟實力,增加外力入侵的風險,加速喪失美國價值觀的優勢。

民主、自由、人權是善治的根本,也是全球國家發展的大勢所趨。美國負有傳播政治價值觀的傳統使命,卻不宜僅用此標準衡量全球所有的國家。阿富汗總統卡扎伊日前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就直言批評華府發動的這場戰爭,並未顧及阿富汗的利益。如今美軍撤離,阿國政局依然動盪,恐怖組織伺機再起,逼使阿富汗轉而尋求中國援助。根據卡扎伊的說法,阿富汗若有機會重新選擇,將追隨中國的模式發展。

中國和新興國家勢力的崛起,已衝擊美國單極霸權的國際格局。此時此刻,美國若持續以全球領導者的姿態處理大國關係,執著於價值觀的輸出,無意改變霸權式的戰略觀與道德優越感,則今後無論是中國、俄羅斯或眾多開發中國家,勢難與美國建立起政治互信。解難之道視美國何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http://datelinetaipei.blogspot.com/2015/01/american-values-diplomacy-showing.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