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拯救“被宰的羔羊”?----读《中国家庭对婚姻的影响》

 
                昨晚我正读到文学城博客里一篇新的文章,“中国家庭对婚姻的影响”,忽然间微信显示信号,我打开一看,原来这篇文章已经被微信群里了。显然这篇文章一发出来就得到不少人的关注。我浏览了读者留言,看到这篇朴素的、平静的文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恰巧我和朋友昨天谈到同一个话题,谈到一个厚道的老实人,如这篇文章中的“前夫”一样,为了满足母亲和原生家庭对他在经济上的期望,导致婚姻走向死亡,在工作和事业上,也减少了发展和提升的机会。我的这位朋友用了这么一句评语:“他就是一只被宰的羔羊。”这个评语,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悲哀、沉重生活的写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第一次婚后的十年间,他们的生活不断地“被双方家庭骚扰”,以至于他们“尽管几乎不吵架,也没有很大的冲突,”可还是离婚了!而她的先生,尽管一切为了他的家人,可还是被“搞的焦头烂额”,尽管他之后的婚姻再一次因为用一个原因而失败,但他“始终不认为他的小家比大家重要”;仍然不懂得“儿子老婆才应该是他的主要考虑对象。”这样的生活画面,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镜头之一:    先生每月雷打不动,给他中国的家人寄去八百元。有时遇到家人有特别的需要,比如父亲生病、大姨家盖房子、小弟考上大学、二妹结婚、三妹生孩子等情况,还要另外寄钱。妻子要临产。先生出五元的时薪,外加带他们三岁的孩子。结果请不到月嫂。先生请了几天假,之后妻子便开始照顾刚出生的婴儿、三岁的孩子,并打理家里的一切家务。邻居们问妻子:感觉怎样?妻子不语,默默流泪。据说他们家永远是静悄悄的,俩人从不吵架,也从不多说一句话。
 
        镜头之二:一对夫妻来美国打拼数年,终于攒够了买房子的首付。丈夫兴冲冲地拉着妻子四处看房。最后,丈夫看中了一个房子,征得妻子的意见后,与经纪人谈房价、然后填表、做文件等;最后,丈夫前往银行去钱交定金,发现银行里的账号是空的。原来是妻子早已把钱偷偷寄回去,给她母亲还赌债去了!出于害怕,她不敢言声,只好静静地跟着丈夫去看房。结果,他们的婚姻以失败告终。

            镜头之三:    这个例子像是狗血电视剧,但却是真实的故事。来美国探亲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下班后亲吻儿媳,心生不快:“我看不惯你天天亲她一口。你今天必须给她一巴掌。不然我一头撞死墙上给你看!”结果是什么?儿媳莫名其妙地拍一巴掌之后报警,儿子随即被警察带走。后来,儿子儿媳离婚。       


这些都是生活中随手取来的镜头。这些大大小小、各色各类的例子,后果都是一样的:破坏了健康的关系。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即便不离婚,也是一桩死亡的婚姻。因为两个人没法获得“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亲密连结。由于这些“被宰羔羊”的认知、性格和行为等,都是以他们的原生家庭为中心,“为了母亲的微笑”,他们除了自己被宰,还要制造配偶为他们的“陪葬”。当然,孩子作为“副产品”也成为他们的受害人。

我们不能说“爱父母胜过爱妻子”的人是坏人,但他们是病人。心理学家称这种病为“共生性格”。这种病不是中国文化的专利,而是人类的通病。这是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健康的爱造成的。只是,中国的文化是这种病态家庭关系的“保护伞”,助长和保护了这种病一代代延续下去。

这种病的症状之一是“负疚感成瘾”。病人承担着家庭痛苦的责任和义务,仿佛他们的祖先按立了他们成为“家庭的保护神”、“顶梁柱”等。所以他们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也好“照顾好”他们的父母以及原生家庭成员。他们没有“我”,只有“我家”。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的大脑里打下了一个烙印:你可以有我或有你,但你不可以有两者。结论:你只能有“我们”,而不能有“你”。中国文化在一旁跟着洗脑:“记住!那叫血浓于水!”

有“中国家庭影响婚姻”的读者提到,作者的“前夫没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婚姻中反思,总结过教训?”这是“极端自私”还是“情商私下”?科学告诉我们:那些大脑里带着烙印的人,他们的大脑跟正常人的大脑线路是不一样的。他们儿时没有得到父母之爱的经历,损害、改变了他们的大脑线路,让他们罹患“负疚感成瘾”或者“负疚感综合征”,而他们却无法自拔,不仅自己成为“被宰的羔羊”,也连累了他们无辜的配偶成为“陪葬”。

对于作者最后选择离婚的行动,有读者感叹:“忍了十年,终于觉悟了。”而那些“到现在还忍着的人”是“一地鸡毛”。有人担心,“第一代人能改吗?”当然!这种病是可以得到修复和医治的。正如文章作者回复读者:“你我还有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可能需要“十年”,也可能如另一位读者感言:“如果是在十五年前,我很难同意你的观点。”时代在进步,我们比以往有更多的资源、信息、知识,只要我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拿出勇气面对,“被宰的羔羊”可以得到自我救赎,我们的创伤都能得到修复、得到医治、得到自由,获得幸福的生活。

透过心理学的资源、信息和知识,我将我对中国家庭和文化对育儿、婚姻,以及对人的事业发展之影响做了反思和探索,写成了《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一书,给“受到来自双方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给“终于觉悟了”和“到现在还忍着的人”,给被捆绑的“被宰羔羊”,以及他们不幸成了“陪葬”的配偶们;给误把害当做爱、损害了子女心理和情感健康的父母、给要健康地爱孩子、预备孩子进入未来的父母们。我希望这本书唤起更多的人意识、反思、探索和寻求我们的家庭背景,和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成长带来的影响,给我们作为成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好让我们获得身心灵的自由,修复和医治婚姻关系,幸福地、快乐地生活;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在事业上发挥潜能。


 


 


                       


 


 


心镜 发表评论于
我不知道在心理学上, 有没有"被情感绑架的子女"这个概念。

我所观察到的身边那些婆媳或岳婿矛盾最大的家庭, 那个夹在风厢里的儿子女儿,其实往往都来自父母情感淡薄或极为自私的家庭, 或从小被寄养在外, 或是家里最不受宠爱的孩子, 甚至是从小就被厌弃的那个。

因为没有母爱的基础, 长辈才会在几乎毫不顾及晚辈的客观条件, 内心感受, 和小家庭幸福和睦的前提下, 提出无理的要求, 或作出伤人的举动。 同时, 还要不断地强调和夸大自己的辛苦牺牲爱, 占领道德制高点, 挥舞着不孝的大棒, 以逼迫子女没有一句抱怨和反抗地就范。

而在缺乏母爱或照顾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成年后, 比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往往对父母更言听计从, 在物质与行动上更尽力地"孝顺" 满足父母, 而且, 面对父母的过分要求和伤害, 宁肯妻离子散, 也绝不会在父母面前寻求沟通,体谅与帮助。

这样的孩子, 往往更主动对外宣扬自己家庭和睦和父母的慈爱, 不能容忍别人批评自己父母, 或质疑父母对他们的感情。

我自己感觉, 是不是这样的孩子, 太缺乏父母的爱, 才会去彻底压抑自己的感受与需要, 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争取父母的认同?

是不是被忽视虐待太多, 太过疼痛, 才选择宁可无视或扭曲现实, 也不敢直面自己从小就根植下的一无所有的恐惧和无助?

是不是知道与父母感情的淡薄与脆弱, 知道与父母的分歧不会像正常家庭那样被理解接纳和原谅, 所以才不敢去冲突甚至辩解?

是不是得不到父母的真正的认同与爱, 即使人到中年, 都还是无法承受的噩梦
forho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心镜' 的评论 : 刚看了这篇文章和你的评论。份量都不轻啊。赞!
forho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心镜' 的评论 :你好,心境!好久没聊了!我刚才看到你的留言很开心。
心镜 发表评论于
最近可好?
你的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吧?:)
心镜 发表评论于
真巧, 今天刚读了武志红的"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妈, 一时没忍住,写了几句短评:

所有的爱中, 应该只有男女之爱是排他的。以此推理, 那么婆婆对儿媳的排他的抵触, 就是一种无法言表, 无比纠结, 深埋于潜意识中的的乱伦的爱情。。。

这是代代传递的恶性循环, 尤其在中国。夫妻感情的质量低下, 造成母亲的爱情向儿子身上的转移; 这种情感转移, 造成了儿子对母亲的过度责任感, 母亲对儿子不应该有的占有感和对儿媳莫名的排斥与敌意; 而后, 丈夫亲婆婆远妻子, 又迫使妻子向儿子情感转移, 造成孙辈婚姻的障碍。。。于是, 奶嘴男无处不在。。。

所以, 好的母亲, 要把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放在第一位, 或者至少做到把爱自己放到第一位; 无论多么痛, 都要在儿子成年前, 斩断情感脐带。

真正伟大的母爱, 是为了孩子飞得越远越高而骄傲, 为孩子能飞得最轻松无羁而活好自己, 最终, 为儿子能张开强壮的羽翼, 为妻儿遮挡风雨而欣慰。。。
tulip2003 发表评论于
公公走了,婆婆要到儿子家住一段时间,平复心情,倒也不能没什末。 两室一厅的蜗居,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可是老太太还要第二次来, 有有深末办法呢。
P-tow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hy_today' 的评论 : 必须夫妻双方和公婆都认同两个家庭的概念才行。
shandongning 发表评论于
同意。但是做起来很难,尤其是父母喜欢控制和媳妇子女的情况。
Why_toda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town' 的评论 :
其实不难,只要承认这是两个家庭,並划好边界
forhong 发表评论于
原文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marriage/5561200.html
P-town 发表评论于
写的很好。但自我救赎似乎很难实现,除非老一代不再成为精神上的负担。
颐和园 发表评论于
能给个原文链接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