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记忆(1): 包柏漪,吴世良和小说《春月》



 
            这是我上大学时买的一本小说。那时生活比较清苦, 但我还能经常拿出些钱买书,说明我还算是爱读书的人。 大学生活总是无忧无虑的。 每天吃过晚饭, 我便背着书包到校门口的书摊逛一逛。 记得那时流行三维立体画,也就在那时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以致后来所有的三维立体画基本上一分钟内就能看出来。 有一天,大概是摊主对我终于忍无可忍,对我说:“同学,别只看不买啊”。 说得我顿时脸红,无奈囊中羞涩, 最后花了一元钱买了张明星小粘贴。 从此我的所有书上都贴满了美女明星照。 老公和我结婚后k看到我的书,对我说:“你怎么和男人一样喜欢看美女啊?” 我告诉他 ”我不但喜欢看美女我还喜欢看帅哥呢!”  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女人如果不是对物质保障考虑得多些,谁不想嫁一帅哥呢?
 
 
       春月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这书的背面有一段描述这本书的非常好的文字: “《 春月》 是一部行文优美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中国传统生活的丰富内涵。 小说从光绪年间讲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介绍了苏州张府几代的兴衰,勾画了昔日朱门宅第的神秘世界。字里行间回荡着至今仍留在中国人心底的那个世界的余音。“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包柏漪。



包柏漪
 
      包柏漪1938年出生在上海。1946 年随父母来到美国,从此定居美国。 她毕业于Tufts 大学, 丈夫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有两个女儿:利萨和温斯顿. 说来也怪,以前在中国时读到书中提到的Tufts和纽黑文这些字眼觉得特抽象。到了美国后这些名字一下具体起来。
 
      这部小说是用英文写的。 后来出现了一些中文译本,但包柏漪认为是“篡改了我的作品,那都不是我写的书”。   最后她找到了中英文造诣都极高的吴世良。


吴世良和英若成
 
          吴世良,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因其出色的英语水平,曾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恩来总理做过翻译。 她的丈夫是英若成。儿子是英达。 而她的父亲是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
 
      包柏漪在这本书的献词中写到:  
                      “ 在中国,每当我接受邀请到人家做客,我总是诚恳地,热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我唯一的愿望:“千万不要破费大摆宴席。我更爱吃腌白菜,豆腐干,我不要大对虾,海参席。”吴世良是唯一满足了我这愿望的中国朋友。她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宾客塞得象一只八宝鸭,而是请我吃了一顿烹调精美的素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 有一次,只有一次,泪水涌上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两个人出于本能都从来不允许自己,也不屑于眼泪汪汪。我当时在朗读小说中的一段,其中描写一个母亲在分离五年之后第一次给自己的小儿子洗澡时的心情,忽然吴世良开口了:“你完全抓住了那种感情。我经历过。我知道。我知道。”

     “这是吴世良唯一的一次透露了她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过的苦难。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

      “ 就在那一刹那,我想起有一次我向她的儿子提的问题和他的回答:“当吴世良终于得到自由回家的时候,她变了个人么?” “没变。”他回答,“除了在一个小的方面。她每看到我浪费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滴水,都要发急。”

      英若成是这样评价吴世良的:“吴世良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不仅仅是我,作为她的丈夫,认为她是理想的女性,她也是我弟弟们眼中理想的女性。至今,无论我的弟弟妹妹,还是弟媳、妹夫提起吴世良都充满了敬意。”[1]

       英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父母说:" 说到我妈的文学成就,我爸就说过,英文不敢说,中文绝对比不上我妈。我妈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在很长时间里边,我母亲 在事业上是非常成功的." .

       ”我觉得我的父母,他们两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没见他们垂头丧气过。我妈形容我们家人说,我们家的人哪,就像是水缸里的皮球,你从这边摁他就从那头冒出来。生活再困难,也没吓倒我们。文革中给我们换了房子,住的房子是一会儿漏雨,一会儿进风,又破又小。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改善所有的事情。“[2]

     包柏漪,吴世良还有杨绛树立了我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家庭背景相似,都充满才气, 但又都保留着传统女性的温厚贤良。  她们是高贵的中国女性。

     希望有一天这部小说能拍成电影。 最好由李安来导演。 那谁能演美丽聪慧的春月? 谁又能演温文尔雅,见了他的面容就想结识这样的人品的秉毅呢?

 [1][2]摘自互动百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