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我们来到一个对文学有共同爱好的平台,大家应该可以在这里讨论一些文学方面的内容。
对大作家来说,我们都是下里巴人,他们写什么,我们读什么,他们用什么文章体式,我们都认为是作家的风格体现。多看点作品,再仔细想想,作家的文章体式里面很有可以研究的东西。
看了二篇文章,发现一个问题。
现在流行的,尤其是青年作家的作品,被社会吹捧的新的体裁格式,原来并不是创新,早在80年前,甚至更早时期这样的文章体式已经流行。
我们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是现在有名的青年作家的作品;
几天前有人和我说起,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是个文学青年,理想做一个作家和记者,那时候我们都好吃香啊,如果再能写点小诗,弹点小吉他,摘些小花,女生们都被迷倒了。
你看看现在,女生们再也不中意这些人了,她们中意的是……我说,那你们还写点小诗,弹点小吉他,摘些小花么?他说,……。所以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男性改变世界,女性改变男性的世界观。
但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是80年前一个人写的;
我幸运地生长在莱茵河(Rhein)畔的普勃诺镇(Brraunqu)上,这市镇太美丽了。而且正当是两个日耳曼国的交接之处,天生给了我一个奋斗的机会。
原因在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两者间政治距离太远;而赫倍塞轧皇室的存在,又是日耳曼人民的一个障碍。
为了我对于这些的认识太清楚,使我非常痛恨着奥国!
我从小生长在贫困的环境中,家里原有的薄产被我母亲一场大病用倾,因此不能够维持生活。
我决心在这时候起自食其力,便搭了一只简陋的衣箱奔到维也纳。
我希望艰苦地和自己命运搏斗一场,战胜之后就能成为一个世界杰出人物;但我不将做官看作一生最高的目标!
时代不同,理想不同,气势更不同,但是文章体式是相同的。当然是后者在模仿前者。
能够确定这二段文字是谁的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