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回国见闻(6): 求贤海外未果, 痛忆错失英才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笔者原国内科研单位对海外归来的青年学者一直很重视。可以不夸张地说,求贤若渴,此次访问也不例外。在座谈中,现任研究所领导(曾经是同事)一再地希望笔者能够搭桥牵线,介绍一些有意回国发展的优秀青年学者,回国参加一些重大课题研究。从研究所开出的招聘待遇也还算不错。一般只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做过一年以上的博士后,并在SCI杂志上发表过1-2篇文章,初聘会授予付研究员(相当大学副教授),同时会赠与住房一套和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于交谈中不经意提到,2009年招聘海归博士涂序新未果,以及他后来去了浙江大学,之后不久在浙大跳楼自杀的事件时,气氛马上变地沉闷起来。在座的都为涂博士走上绝路而深感痛惜,认为他要是当年来中科院工作,或许不至如此。
座谈中说到涂博士,使笔者想起中科院2008年夏秋交替之季赴美国的招贤之旅。那次是由中科院下属中的一百多个研究所中的十一个所领导组团到北美招收年轻海归。这其中包括笔者原单位的一位共过事的孔姓领导。记得当时,他看中并洽谈了两位有意回国发展的年轻博士,他们分别为来自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和加州的伯克利大学。而西北大学的那位就是涂序新博士, 当时他在做博士后,并且在SCI杂志上发表了2篇文章,有意回国发展。孔姓领导表明,如涂博士愿意来中科院,初聘既为付研究员并赠与住房一套。当时单位上留有二十七房留给海归(现在仍然有十一套)。孔姓领导离美前与笔者相聚,殷切希望能帮助他与涂博士沟通,并向其介绍单位详细情况,包括研究方向,职称,住房,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其目的显然是试图说服涂博士前往中科院工作。笔者其后也试着打过电话与涂博士联系但未果。后来由于忙其它事务,此事也就也就淡忘了,没有继续跟踪(follow up)。后得知涂博士于2009年1月与浙江大学联系,并于6月去了浙江大学教书。涂序新博士是浙江金华人,选择去杭州的浙大,离家近些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三个月后从网上得知他于917日凌晨从浙大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的11楼顶层跳楼自杀了。看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想到这位年仅32岁的海归,美好生活还没开始就陨落了,实在可惜!
据说,涂博士患忧郁怔主要是由于竞争压力大,当得知提副教授没有希望的消息后,这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使他走上绝路。据说他的遗书中没有太多抱怨,但笔者从曝光的一段中看出他浙江大学的失望试想,如果当年能及时与涂博士取得联系并说服他到中科院工作就好了。许多负面因素,诸如他未提副教授,租住房57平米和月工资仅约2000元等都不是问题。首先,他初聘即明确为副研,而如今理应已是正研究员。其次,享有赠与住房一套,再有工资每年也应有几十万。据座谈中的研究所办公室主任讲,2014年付研究员以上科研人员的平均收入三十六万元(RMB),其中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需要说明的是,自2009年起(同期招聘涂博士)相续招聘到的另外16名海归目前均享受以上待遇。然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没有这些“试想”或者“如果”。 想到这些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虽然与涂博士素昧平生既不认识也未曾谋面,但总是觉得没能帮到他而感到有些内疚。

简介:涂序新博士1977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9月-20016月高中保送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9月-2007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20096月到浙江大学工作。同年9月17号去世。

图一。涂序新博士和他的女儿(右)。涂序新博士(左)(from internet)


图二。浙大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 (from internet)。 917日凌晨2点,患忧郁症涂序新博士从他居住此楼的11楼顶层跃下。当时他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还在睡梦中。他于跳楼前6天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图三。 涂序新在大学时期的老照片(from internet)。

2014回国见闻链接:

14年回国见闻(5): 孕妇产后高消费与月子中心

14年回国见闻(4): 洒水车替代环卫工人扫马路

14年回国见闻(3): 物价高的离谱令人困惑不已

14年回国见闻(2): 社区食堂兴起餐馆却很萧条

14年回国见闻(1): 生活中各种IC智能卡或磁卡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教育,只要学习好,便众星捧月似的宠着,娇嫩柔弱,不堪打击。为涂惋惜,应试教育牺牲品。。。。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闲磕牙' 的评论 : 谢谢来访。 中科院的评级一九九一年后趋严,但是一般来讲试用期满,本科毕业授予二级实习研究员,硕士毕业授一级实习研究员,博士毕业授二级助理研究员,出站博士后后可授一级助研或三级副研究员,五年后可评正研究员。这些是死的规定。不知道你的朋友情况为何如此,按说应该至少是二级助理研究员。注:实习研究员(共两级);助理研究员(共三级);副研究员(共三级);正研究员(共四级)。 级数越小越高。
闲磕牙 发表评论于
我知道当初数十名早期海归博士回科学院后,连一个助研都不肯给,说是你们在国外捞够了,还要评职称,其他没有出国的摆不平。 这些归国者便纷纷去了国内大学,或再次出国。几年之后,没有一个在科学院了。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asycity' 的评论 : 不用客气。有关“烘干机的火灾隐患”的博文如能有警示作用,防灾害于未然也就达到本文目的了。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asycity' 的评论 : 谢谢来访。 评论有道理。 君不见,有人认为海归也是“高危”群体。其实多数海归还是很快适应国内复杂的社会人文的环境。
easycity 发表评论于
对了,再次谢谢博主提醒“烘干机的火灾隐患”。我转发给当地华人社区,大家都非常感激。
博主既然有幸联系国内科研机构,又如此精通家居装修,大概也是和美国的千千万万科技精英一样,八小时干干跟自己博士论文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工作,很多时间屋里屋外,教育装修,种花钓鱼,乐享人生。
再说句“题外话”,在这种情况下,涂博士就显得尤其可惜。他毕竟在遇到困难时,不像大部分人一样舍难从易,而是想尽办法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我为涂博士在美国遇到逆境时的坚持默哀。
easycity 发表评论于
谢谢博主分享这些事情,纪念不应该逝去的生命。
但是,有些话也想说明白,让美国的海归和中国的用人单位明白一个巨大的心理风险,人在自认为的退却处境中心理非常脆弱。
本人在美国,周围的人都有不少科技论文,像涂博士那样的论文,论文本身很不容易,但是跟其他人相比真的不出众。而且科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市场化的步骤,不可能是匀速的。一个学科在取得重大突破以后,吸引很多人才,却可以沉寂几年甚至几十年。即使有内行人认为的突破,在市场化上折戟沉沙的也是绝大多数。
所以,一个学术领域,如果在科研上美国领先,而在美国的市场化又溃败,中国和新加坡加大力度投入,吸引很多原来在美国的人才海归,对这些海归不见得好。中国比美国更注重实效,而科学市场化的问题在美国解决不了,在中国更难。据说新加坡大力建设的BioPolis现在很不景气,新加坡政府对生物研究人员也不再向以前那样慷慨。中国的海归如果不能把美国的科技用在能够在中国取得经济效益的方向上,就不能要求中国给予更大的回报。
涂博士非常可惜,他的家人还要更长时间地忍受痛苦。如果要找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在美国没有取得他需要的成功,他认为中国“次一等”,就“屈尊”来到中国求发展。这种对美国的自卑,加上对中国的自大,在来到中国以后还没有办法快速满足的时候,就出现了心理崩溃。
所以,中国的用人单位在招收海归的时候,要多了解候选人的人生观和海归动机,不要害了海归,也损害了自己单位的名誉。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傻大目' 的评论 : 是的。像许多77,78届上过山下过乡,到过兵团,当过兵,做过农民,干过工人都是吃过苦经过社会锻炼后到大学,因此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意志要来得坚强些。
傻大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z_river' 的评论 :
他在做出自杀的决定的时候考虑到他的家人了么?这种人是很不负责任的。
有句话讲得好, 困难的不是去死,而是如何继续活下去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傻大目' 的评论 : 谢谢阅读。 虽然是“佼佼者易污 骄骄者易折”,但还是觉很惋惜。还有他的太太和父母,想必也是痛不欲生。
傻大目 发表评论于
这种人到了哪里都是这个下场。所以,人这一辈子不能太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