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晓:孟浩然
2. 早春夜望:王勃
3. 端阳龙舟:张瀚
4. 郡中即事:羊士谔
5. 夜泊湘川:刘禹锡
6. 柏林寺南望:朗士元
买这本书的动机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就是和同学“斗书”。那时,已过了与东邻女伴斗草的年龄,但还没到学石崇斗富的资格,高中生也就只能斗书。有同学向我展示了一本《芥子园画谱》,从此得了相思病,就像王菲所唱的: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当时,还没有网上书店,一个搜索后就能下单购买。所以,闲暇时总在福州路上的几个书店瞎逛,希望也能收到囊中,可惜一直没能遇上。倒是在第三届全国书市上见到了这本《唐诗画谱》,当下觉得此书“诗书画印”四美集全,媲美《芥子园画谱》绰绰有余,即解囊相购。从此相思病不治而愈。
图2
及至读后,始知收入的唐诗,大多不是我心爱的。尽管如此,还是觉得此书相较我的其他藏书别有一种风情,所以就把它放入了我的五个纸箱带来了美国。直到最近,在阅读周之骐所著的《中国美术简史》中关于中国版画的论述,不由得联想到这本书。就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些资料,觉得这本书在中国版画印刷史上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我这本《中国美术简史》后面同样也有“第三届全国书市”的章印,说明我的这两本书是同时购入的,真是可谓因缘际会[图3]。
图3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版画的发展历史[2]。早在唐代(或)更早,版画就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出现。当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佛画。发现与敦煌藏经洞中,现藏于伦敦博物馆的《金刚经》卷子刻印于公元868年,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印本书,其扉页画《祗树给孤独园》也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幅版画。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已有印本的门神、钟馗等木刻年画出售。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在明代后期的近百年内,也就是16世纪后期至17中叶(明万历前后至清初),版画作品以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富、艺术性之强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版画除了为小说、戏曲作插图外,还刻印画谱和笺谱。前者的代表就是《西游记》、《牡丹亭》等中的精美插图。后者首推《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在这些版画的刻工中,以安徽新安的版画风格最为著名,史称“新安派版画”,即“徽派版画”。代表人物有新安虬村的黄氏族人等。他们的版画工整细密、刻法刚柔相济、构图典雅、形象真实生动、线纹流利、艺术技巧卓越。直到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版画才趋向衰落。但在复制西洋版画作品方面,徽派版画也起了先导作用,大大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
从这部《唐诗画谱》我们可以领略到“徽派版画”的以下艺术特色[3]。
一、秀丽、妩媚的情调,工整、精致的画风。
“线条粗壮,构图简略”是明万历以前所有版画的基本风格,如果说北方版画同南方版画有什么区别,那也只是说“粗壮”与“简略”的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徽派版画一扫粗壮雄健之风,形成工整、精致的画风。构图上格调新颖,式样翻新,丰富多彩。线条上,纤细如丝,秀劲流畅,形象逼真活脱,版面清雅简洁,刀法细致人微,具有文人儒雅之气。构图之完美,形象之准确,线条之纤丽,为同时代其他流派所不及。
二、远离喧嚣的尘市,追求恬静和安乐的意境。
版画的绘刻、印分别由画家、刻工、印工独立操作完成,其中靠出版商在中间加以协调。作为具有很高文化层次的徽州出版商,他们不仅仅是协调人,有时还直接参与创作。自然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也会渗透到版画艺术风格中去,商人在激烈的商战和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感到疲倦和劳累,想要脱离喧嚣的尘市,追求恬静和安乐。徽派版画中体现出来的雅致细巧、恬静安乐,正是这种意境。
三、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在版画上的运用。
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所谓国画笔法实际上就是线条,万历以前的版画之所以显得粗壮而无生气,缺少的就是国画线条那多种多样皴法。诗文、书法、印章和图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而徽派版画很多作品也是诗、书、印、画结合在一起的。
[1] 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4204281.htm
[2] 《中国美术简史》周之骐著
[3] 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BE%BD%E6%B4%BE%E7%89%88%E7%94%BB
鸣谢水中捞月提供的模板及螺丝螺帽美眉在制作此贴时予以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