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花----读《悲观主义的花朵》

一般来说,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装帧。我不懂这个,但什么样的书面设计会吸引我,这我一看就知道。《悲观主义的花朵》by 廖一梅,我也不知道这个作者。除了装帧,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书名。



直觉上觉得这是自己想读的那一类书,但不知为什么搁在书架上有一阵儿了,也一直没读,直到有一天我把它从浮灰下抽出来,细细的审视了一下。那天我家老爷刚刚结束上一份做了许久的工作,准备去面试下一个工作。我陪上一起去,顺手就抄起这本书。

在这样一个高纬度的城市,今年的冬天真不算冷,然而寒流阵阵袭击的是工作市场。

老爷进去面试,我坐在车里等。干爽到发白的路面,挺拔而无叶的树干,捧在手里的这本灰色调的书。我有点心猿意马。看了前面的作者介绍,廖一梅,著名但少产的编剧,作品广为人知的是话剧《恋爱的犀牛》。



离开中国十几年,也一并离开了它的文化环境,即使看着介绍,我也仍然觉得陌生。此书是作者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没有前言没有序跋,我就直接跳到最后去看作者的后记。

好的文字,是有一种味道的,人一下子就能嗅到,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喜欢的味道,另一种是和你相似的味道。恰恰,廖一梅的味道,糅合了这两种可能性。一时间,让人不能分辨----却越发的被诱惑起来。

面对一个作者,无论是读者观众,还是朋友,总会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是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我很希望那一切是我“想”出来的,但是不是,那是整夜燃烧的蜡烛最后剩在托盘里的那点儿蜡油,我将它们塑之成型。 

还有个作者的俗套,就是感谢。我从未这样做过,但我决定这一次不再免俗。——感谢我的丈夫,迄今为止,我全部话剧作品的导演。作为一个曾经著名的愤青,他其实是宽的,厚的,是生命中好的那一面。我知道我不是没有优秀品质,但这些品质对世俗的平静生活并无帮助。容忍我对日常琐事缺乏热情,急躁脾气和抑制不住的冷嘲热讽,是源于他对生命更大更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是我所没有的,它即使不能改变,至少安定了我的情绪。当然,他的经常的不经意的正确也会激起我的不安,但他对我凌晨时分间或发布的奇谈怪论和绝望言辞一直保持着温和的态度,以朋友的善意将我的尖刻理解为聪明,以倾听的无形之力暂时分散了要淹没我的洪水。谢谢他

这后一段,是我认为夫妻间最好的甜言蜜语了。车里慢慢就冷了,然而我被激发出的阅读热情却渐渐热起来。

悲观主义的花朵,不见得就是一朵黑色的花,也许它只是切实的再现了原本的样子。它像一张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照片,看起来并不美艳动人,然而它真实到不会令你在看到实物时失望。



书里的插图都是廖一梅的丈夫画的。插图不多,偶尔的几幅。在我看来,这是个温暖的举动,正好印合了作者后记里的感谢。

不是生活凄切的人都是悲观主义,也不是顺利的人生都乐观向上。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区分这两者。

廖一梅在书里写了这两种人,写了这两种人一段时期的生活状况,写了这种生活状况里以爱情为出口的希望破灭。故事不复杂,复杂的都是心情。恋情也不诡异,诡异的是即使在那样飞蛾扑火的爱中,也一样找不到生命里的希望,明亮的出路。



在某一个时期,爱情是人的希望,代表着美好,唯一和长久的安全感,认同感。我们在惴惴不安中期待着另一个人,毫无保留的接纳。像书中的“我”期待着“陈天”,掩饰着羞辱的期待,掩饰着脆弱的期待,直到其中一方生命随逝,才敢把这份期待放到阳光下,桌面上,镜子前,小说里。

我这里说的爱情,是上年纪的爱情,不仅仅是荷尔蒙,更加入其它成分,比如血液比如眼泪。它更多的像一个指证----指向生命最后的希望,那些经历过后,最后的,是否有的,明亮的归宿感。

爱里面,都没有指望,人,人生又到哪里需找指望?书前面的介绍里,似乎提到有人把这本书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比较。很多年前,我是看过这本书的,我甚至以为我会永远记得----但是,还是忘了。只是有某种真实的沉重感,在读《悲观主义花朵时》,偶尔浮现出来。

真实的沉重,就像那些灰色调-----当然不能说它是喜庆的,但是,其实灰色-----百搭。没有这种基础的灰色,我们看见花时,就不觉得明媚。

悲观主义的花朵,到底也是开出花来,自圆其说了。我在最后看见作者创作以后的平静,虽然她并没有给出任何结论。也许,那也是不可能给出的。







闲闲客 发表评论于
我觉得你很坚强理性,我在心情好的时候都不能读悲观的东西。
外面的世界 发表评论于
亲爱滴,买书除了朋友推荐的。我进书店买书先要是书的装帧是我的茶,然后我才会翻。你的文字是我喜欢的味道。不过俺不喜欢看太沉重的东西。预祝你家老爷面试工作顺利!
晓青 发表评论于
文化熏陶人,在朋友这里真的看出来了。雅致!问好!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