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上偶然留指爪 (5/1, 2, 16/15 賀南加州文學電影藝術節)

介紹非主流,報章少分析,商業味低,但是內涵深,能啓發思考的電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泥上偶然留指爪 (5/1, 2, 16/15 賀南加州文學電影藝術節)


早期在台灣看第八藝術 - 電影, 是小民的休閒享受。回頭看那些黑白片,跟童年時的晒穀場,水牛,茅屋,泥巴牆,溝渠同步。新數位時代成長的年輕人,很難想像幾十年前,披著清湯掛麵,穿過膝裙,背重書包的學生,逃開惡補壓力,饑渴地找機會看洋電影。電檢處即使把政治不正確,不合倫理的劇情,裁得結局不接前調;又有印好的本事,解釋法網恢恢,惡有惡報等等的八股教育。但是多數影迷心無旁騖,仍舊盯著銀幕,樂此不疲。

台灣的老電影靠導演,製片,編劇,攝影,配音。。。各種項目創業維艱,資金贊助也憑公家補助。在很多限制下, 拍出真性情,一樣米養百種人,但黑白分得很清楚的社會。所謂的健康寫實,當年的舊膠片經過複製,也可以在電腦上重溫,可惜我找到的有限。比如《街頭巷尾》,《養鴨人家》:老的音效像走調的琴弦,上氣不接下氣; 配音幾乎全翹著舌頭亮京片子;街上踩三輪車;農會發米,輔佐自給自足;狹窄的陋屋裡,孫兒給老人捶背;這些熟悉的影像又重新回來了。

似水流年的《街頭巷尾》,導演是李行,姚鳳磐作編劇。裡頭有老牌明星李冠章,崔小萍,曹健,王孫諸君。羅宛琳是當時響噹噹的童星,小女生觀眾會模仿她的模樣。時代的背景講大陸人逃難到台灣,跟當地人融合的故事。大夥兒一塊兒苦哈哈。單親母親病逝,碰到好心人,把孤女收當親生一般地疼愛。

這片讓我想起窮人把女兒送作養女的苦情,歹命者以後無奈作性工作。我國小一年級的某天,去找一個同班,剛好見到她的父親殷殷替老么洗頭,女孩坐在板凳上,面朝天,前半身仰離地,頭浸在溫水裡,爸爸邊作,邊愛憐的哄。第二天這個同桌忽然不見了,我再去拜訪,她的父母只告訴我,女兒再不會回來了。這一幕令我久久不忘。巧合是來美以後,偶爾讀到中文報尋親的社會新聞:被收養的女子記得自己的中文名字,與我那同學同名同姓,離開景美時正是消失的那年,如果真是拿到博士學位的她,我誠摯送上祝福。

李行與張永祥兩把好手,製成1964年最佳金馬導演,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 《養鴨人家》。譜出一曲進取知命的田家樂:鴨步蹣跚,販夫走卒,青春少女。。。各色各樣的詠嘆調。主角唐寶雲一炮而紅。她也演個養女,幫助養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台灣鄉下的純樸風景,由早至晚不同的時間,生出相異的光彩。 歌仔戲生旦淨末娛樂大眾,竹子剛搭的戲棚,喧囂的氣氛,也是往年台灣的本土特色。此片記錄了一頁地方誌。


我猶記得家裡殖禽的經驗:很多父母都在院子裡養雞,鴨,鵝,來貼補家用,增加孩子的營養。一個院子常常聚集不同主人的爪蹼動物。鴨子很特別,清晨放出去,傍晚母鴨有本事帶小輩返家;鵝很兇,會追趕陌生人。家人精心在小雞籠上面綁好電燈泡,將每顆蛋平均受光。毛絨絨的小雞啄出蛋殻,然後爭先恐後吃飼料,廚餘。飯桌上新鮮煎好的荷包蛋,正是母雞的奉獻。打牙祭時,它們犧牲小我,成為珍饈。也是招待客人的上好佳餚。

我離開台北之前,台灣的新浪潮電影方興未艾。《光陰的故事》,《蘋果的滋味》,《小畢的故事》,《海邊的一天》。。。我都親臨戲院欣賞。它的發展,我無緣躬逢其盛。電影人越來越為理想發奮,成績日新月異,也有實力競爭國際影展。喜愛台灣電影的人除了讚美新秀,也願意給曾經為電影付出的各類從業前人鼓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