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财富磁石挑战瑞士私人银行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导读:目前新加坡正吸引着海外富翁与银行接踵而来。但新来者却发现,虽然街道似乎铺满金砖,但财富却未必会转移进随便哪家银行的金库。

隔绝了户外的炎热与银行区喧闹的噪音,瑞士私人银行宝瑞银行(Bordier & Cie)的新加坡分行,为客户提供了一片安静的绿洲。

当客户走进这座建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已有100多年历史、稍稍发旧的银行账薄,上面手抄着早已过世的客户们的进出账目。这件展品与整齐码在旁边光亮台面上崭新的杂志形成鲜明对比。

银行全权合伙人艾瓦尔德·鲍尔迪埃(Evrard Bordier)亲自指示,将这本老账薄由该行的日内瓦总部迁到新加坡。此举既表明了宝瑞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169年的历史,也暗示出新加坡对银行未来的重要性。

新加坡坐落于经济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源源不断地吸纳进中国、印尼等邻近国家的财富。追踪富翁投资趋势的研究集团WealthInsight认为,到2020年,新加坡将会赶超瑞士,成为世界最大的离岸财富管理国。

一方面深受同欧美的逃税官司困扰,又加上这两个地区经济衰退造成的利润侵蚀,瑞士银行-财富管理艺术的世界冠军-纷纷入驻新加坡这个蜜罐。

宝瑞和Gonet等小规模银行相继加入瑞银集团(UBS)、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瑞士宝盛银行(Julius Bär)、瑞士隆奥集团(Lombard Odier)和瑞士百达银行(Pictet & Cie)等金融业巨头的行列。私人银行联盟(Union Bancaire Privée)亦早于2013年初得到新加坡私人金融执照。

高要求的客户


全球财富涌入新加坡的速度相当惊人,那里管理的资产去年就提高了22%,达到1.63万亿新币(约合7.8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价值5500亿新币(约合2.6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资产由各私人银行托管(2000年时仅为500亿新币)。

然而新加坡的私人银行业是个竞争者日益增加的拥挤市场,它比人

们想象得还要艰难。比起世界其它地方的客户,亚洲客户要求的是更快更高的成效,在选购最佳交易上也更咄咄逼人。

艾瓦尔德·鲍尔迪埃举止放松而平静,就这家小银行历史新篇章要面对的挑战娓娓道来。“这不像公园散步,人们并不会在门口排队等着开户,”他说:“这也不像以前,只要开家分行,资产就会潮涌而入。”

对曾经只是收取年费,为毫不插手的欧洲客户保守经营资产的瑞士私人银行而言,这可能会造成某种冲击。

“我们考虑过新加坡,但决定放弃,因为客户似乎只对折扣感兴趣,”不愿透露姓名的某著名瑞士私人银行家表示:“有些客户还未托管资产,已经在期待商业贷款了。”

各银行必须在技术上加大投资以服务交易型客户,同时员工成本支出庞大,因为最佳人才已供不应求。为杜绝逃税资产而设的新加坡法规不断严化,也令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瑞新金融纽带

瑞士主要银行都已在新加坡营业数十年,尤其是瑞银集团,已确定了自己在这个城邦国家领先私人银行机构之一的地位。

新加坡金融业有关机构在世纪之交重整该领域时,被认为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瑞士的模式。在一系列其它措施中,严格的银行保密法也是在此时被写入新加坡的刑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瑞士商业银行进驻新加坡,瑞士央行也于2013年初在该国开办它的首家海外办公室。

瑞士国家银行称,需要一个亚太区的基地来更好管理该行日益增加的外币储备,以用来维持瑞郎兑欧元的汇率。

2000年,新加坡的私人银行业管理着价值大约500亿新币的资产。这一数字到2005年时增长为2000亿新币,2012年则已高达5500亿新币。

瑞士银行家联合会认为,新加坡财富的迅速增长不会伤害到瑞士的银行业。

“正如我们过去做到的那样,我们拥有超越金融机构质量天平的必要竞争力与基础设施。我们会尽全力保持这一地位,”瑞士银行家联合会主席特里克·奥迪埃(Patrick Odier)表示。

当地的竞争


总部设于苏黎世的咨询集团Solution Providers已协助多家欧洲金融机构在新加坡开办分行。该公司驻新加坡的新址濒水而建,在公司的鸡尾酒会上,眺望狮城集装箱码头的盛况令来宾印象深刻。

据该公司新加坡办公室银行业咨询主管伊夫·霍士提(Yves Roesti)透露,无论是这两家已立足的银行,还是新进银行,都得想出创新办法,以在这个很快就会饱和的市场中生存。

“10几年前,瑞士的金融模式比当地银行要复杂得多、精密得多。可当地选手们正在缩短差距,志在超越海外大银行,”他说。

霍士提相信,要想生存,许多银行的唯一方法是把后台运营外包给第三方,使他们能够更完全地关注客户。

那些当地选手,例如新加坡银行,也占有街道营业点多的优势。这些营业点吸引到巨大的客户数量,他们中的很多人赚到钱后,依然会继续留在该行。

新加坡银行是该国最大的本地银行之一。该行总裁雷斯曼(Renato de Guzman)是淘金热中的一个谨慎派,他曾预言,一些海外银行可能会在激烈竞争中衰败或破产。

“日益攀升的成本令利润幅度降至纪录低谷,使在亚洲竞争变得越来越艰难,”他指出。在雷斯曼看来,规模是明显优势,这让较大银行更易负担得起昂贵的IT设备成本和规范严化带来的行政重担。

生存策略


各银行已采纳不同战略来克服成本问题。宝盛银行通过兼并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在美国境外的财富管理分支,大幅增加该行在亚洲的办公机构,从而省却了亲自寻找与培养这些客户的麻烦。

万通博银行(Vontobel)与澳新银行集团(ANZ)协作,不必在当地开办昂贵的营业场所,也能分销本行产品。

艾瓦尔德·鲍尔迪埃称,他们这种小店式银行也有打拼空间,不过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并非家家都能生存下去。

不过他相信,对他的银行所提供的这种传统瑞士价值,走向成熟的财富管理市场正开始表现出兴趣。

“并不是每一位客户都只在乎多赚钱,” 他认为:“有一类客户受够了大银行的产品兜售,更看重同银行家建立关系。”

“对我们来说,客户不是赚钱机器。我们试图建立某种能经受得住时间考验、可以同他们的子女一代延续下去的东西。”

(来源:swissinfo 作者:Matthew Allen)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