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在现实中位于浪漫之都法国巴黎的城中心的塞纳河畔,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巴黎区的主教莫里斯·德·苏利,面对经济、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信徒和游客,决定在巴黎原有的两处宗教场所——圣母玛利亚教堂和圣坦尼大教堂的旧址上,建造一座更加为宏伟的教堂。于是,1163年,一个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工程开始了。
关于巴黎城,一直以来我们所了解的也许仅限于它所保持的哥特式教堂景观和传统的城市风貌。而巴黎圣母院则给了我们寻找另一个空间景观的启发。当我们真正靠近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时,才能体会到雨果为什么把它称之为“石头交响乐”。如果白天你站在高处眺望,会发现巴黎的颜色是出人意料单一,无论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还是卢浮宫,以及普通的建筑、马路、桥梁,几乎全是用灰色的石灰石砌成。这些材料全都来源于在距离巴黎的地底下大约20米的地方。中世纪时,法国为了修建巴黎城的建筑,在巴黎圣母院下方挖通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地下采石场通道,几乎贯穿半个巴黎。即使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也是完全由这里采集的石头金雕细琢而成。
18世纪,巴黎爆发瘟疫和天花,死亡人数剧增,政府只能决定将大部分尸体堆放在废弃的地下采石通道。长年累月尸体越积越多,几个世纪后,地下通道已经堆放了600万具尸骨之多,如今这里被称之为地下墓穴。地下墓穴中的枯骨有些被搭成某种形状叠放在一起,有些则是随意的堆放。整个地下墓穴沉浸在幽暗恐怖的氛围之中。巴黎政府将这些地下墓穴中的枯骨,堆放在一旁。然后在墓穴口开放了两公里给游客参观,但是这远远无法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地下墓穴的深处探访。
在巴黎圣母院静静地矗立在塞纳河畔几百年后,不幸的事发生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的封建君主体制一息尚存新的国家政治体制正在壮大,旧势力主张保留古建筑,新势力却极力认为这些建筑物都是旧思想的产物,应该被毫无余地的摧毁。来势汹汹的新势力思潮,让巴黎圣母院也岌岌可危。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巴黎圣母院完整的屹立在原处,这与当时的一些有知识的社会名流纷纷用各种方式维护这些历史建筑有关。其中在民众群体中引起最大响应的恐怕要数维克多.雨果以巴黎圣母院为原型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这篇小说的问世,由于其中精彩的写作笔法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巴黎圣母院》的小说中雨果给每个人物都赋予了象征巴黎圣母院的暗喻。例如卡西姆多的形象,艾斯美拉达的装扮,副教主克洛德的阴险等等都与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些读者也因为书中的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赛红衣女郎艾斯美拉达的感人故事,而纷纷自掏腰包为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募捐,这才使得风雨飘摇的巴黎圣母院得以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