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第一台彩电的命运

无意名利权色,只想弄明白些道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85年7月1号从北京起飞,去加拿大留学。同行的是一位叫张瑜的访问学者。他和当时红遍天的女明星同名同姓。我们都是第一次坐飞机。在东京转机时,因为登机口换了,我们又听不懂日式英语,差一点错过了航班。
到加半年以后,我的一位室友拿到了硕士学位后要回国。他是位热心人。我问他能不能帮我买一台彩电给我父母。他满口答应了。
那时的规定,出国人员在国外每住够一个季度,可以免税购买“一大件一小件”。没记错的话,所谓大件,是指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照相机之类,小件是手表电饭煲之类。我们每人有一个政府有关部门发的蓝皮小本,记录着自己的配额和购货历史。出国人员服务处有产品目录。我们在国外订货交钱,到国内的服务处取货。
我选了一个东芝21吋的彩电,大概是350美金。交完钱后, 我把订单和小蓝本交给了这位室友,请他帮忙取货,并联系我父亲来把电视机运回家。完事了,再把小蓝本给我寄回来。
那时和父母的沟通就靠写信。一封信来回就是一个月。他们怎么办理的,怎么运输的,我不清楚。后来听父亲和我大弟弟他们说,费了老劲,他们才把这台彩电从北京弄回了老家武进。
那时,电视机在我们那是十分稀罕的东西。记忆中,我就见过一台大概是12吋的黑白电视机。是在邻村我的“寄父”家里。他是老革命,又是公社社办厂的厂长,在乡里属于有钱人。
把彩电运回家以后,一家人自然很兴奋。他们请人来,把天线连在一根5-6米长的竹竿上,帮到门口的树上。每次看电视,换频道,要调整天线。
三个月后,接父亲来信说,已经把彩电卖了,卖了3000元人民币。他说是实在不胜其烦。
原来,每天天还没黑,村里的人就陆陆续续来到我家看电视。有时,父母亲和弟弟妹妹还在忙着家务和农活,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把凳子桌子在正厅里安排好,开电视,调天线。播放过程中,如果画面不清晰,也得有人到门外调整天线。看电视的,有的走得早,有的走得晚。但你也不能催人家走。只能等大家都走完了,你才能关电视。然后就要整理桌子板凳,把正厅恢复原样。有时地太脏了,还得连夜打扫。有时,村民们为了看哪个频道,为了剧中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会小吵小闹。
不到三个月,家里人实在顶不住了。那时,日本货非常吃香,总有人想把它买走。父亲做主,把这个彩电卖给了一个外地人。
我们村的第一台彩电,就这样生存了不到三个月。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溪边愚人' 的评论 : 88年回家探亲时,又给家里买了两台。记得也是东芝的。好像是直角的。一直用了近二十年才坏。
溪边愚人 发表评论于
那一年,东芝21吋,350美金,没错!还记不记得是“直角、平面” : )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阳光照耀' 的评论 : 真的?太好了。故乡的点点滴滴,只在记忆里了。想把它们写下来,将来给我孩子看。现在他上高中,对老家的人和事不感兴趣。我想,等他大了老了,也会像我一样,想知道故乡故里的人和事。
阳光照耀 发表评论于
发现我们是老乡,好高兴啊!你写得文章很有意思,请继续加油写啊!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高枫大叶' 的评论 : 当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每月52元。扣除吃穿住费用,根本没余钱了。
高枫大叶 发表评论于
那时电视比现在的汽车贵
诚信 发表评论于
好故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