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家的梦想和传奇 (八) - 孤注一掷

我是1993年底来到加拿大的。在最初的新鲜好奇里,电视上看到的科学文献记录片是震撼之一,尤其是地理和历史方面的。拍得既美,解说得又详实客观,风格又沉静深邃。我一下子就非常喜欢,好像第一次觉得地理和历史是多么有趣的专业。接下来就感慨:“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看看中国的课堂是怎么教历史地理的! 死记硬背,枯燥无比,外加洗脑。那些所谓的历史事实更是谎言连篇!  这样的教育,有还不如无。”

很多年里我都是持着这样的一边倒的观点,但是,渐渐地,在见识了西方的教育,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回味之后,我开始挖掘出我的学习生涯里积极的一面。学的东西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在为高考拼命,在为一个目标孤注一掷的奋斗过程中, 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被锻炼出来了。一旦成功,一个人有机会体会到苦尽甘来的幸福感,他(她)就会形成一种模式,一生里去重复追求目标-成就-幸福的循环。这才是我高中求学生活里给我最大的收获。

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高中的生活,清苦自律如苦行僧。所有的训练和教育也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 – 赢。培养出来的人,不会多么儒雅风情,但是是粗粝坚韧的斗士。

先说吃吧。我高三时有一段时间对吃豆腐和菠菜都觉恶心,源于学校的食堂做的饭实在太粗放了(一笑),有时真象猪食,而且日日重复。二两硬硬的米饭被毫无味道的菠菜汤一泡,饭也难吃,菜也无味,汤只好倒掉。有时有肉吃,猪肉块硬硬地没煮烂,里面的豆腐也似乎没煮透。有时食堂有点儿好菜,那大长队马上让我望而却步了,况且又舍不得多花钱。那些饥肠辘辘的男生们,一到开饭时间,就从教室里冲出来,往食堂跑。教导主任觉得这太没风度,就挡在路上喝止。

再说住。我第一年住的地方,冬天的时候脸盆里的水都结冰了,但我们并没感觉冷,因为被子厚吧。当然学校也没有洗澡的地方。

我也土气得一塌糊涂,青春期该是娇艳如花的女孩吧, 可是我既无钱买衣服,连洗衣服的时间都觉浪费。同学回忆起我说,有时跟我说话,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好像刚把我从另外一个世界里拽回来。美丽和魅力,光去梦想这一类事情,几乎就有负罪感。

学校的地址也远离城区,也无公车可乘。回家一趟,要走上约四十分钟的路,去城里搭车。那座孤零零坐落在田野里的白色教学楼,象一座修道院般地与世隔绝 – 字面上的和象征上的。

住校生都是农村来的,生活上的苦大家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压力和枯燥。每天除了上下午,我们还有早自习和晚自习,从五点半到晚上八点半,除了吃饭和午睡,就是学习。学习的内容,就那六门课。学校有个阅览室,有很短的时间为学生开放,但小小的,我们是不鼓励去用的。图书馆也曾经对学生开放过,至少一段时间,但老师也不鼓励我们去借读小说的。有个同学借了一本《简爱》,被班主任嘲讽:“以为是捡来的爱吗?”

可以看出,学校对早恋的念头是多么的如临大敌。那点儿朦胧的浪漫情怀全都让步于一个伟大的目标。实际上,高考的结果也证明了,早恋的那几对里的女生考得都大失水准。在一个形容为“千军万马,抢夺独木桥”般激烈的竞争里,分一点心,就意味着一个逆转的人生。高中整整三年,甚至整个学习生涯,都是大战前夜心态  – 要秣马厉兵、枕戈待旦,岂容懈怠?

我曾经给我儿子讲述我的高中生活,他马上说:“无意冒犯,我可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是啊,对鲜活的少年来说,这种清苦无趣的生活怎可忍受?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记忆枯燥的年代数字,演算没完没了的数学习题,死记硬背教条无比的政治理论,更有全部功夫花费都付之流水、无颜回家、落魄人生的可能。这样的压力又怎样可以忍受?

我记得有的女生情绪低落,或哭了,我被叫去帮忙做工作。我很容易联想到,放在如今北美的背景,会有多少心理的辅导、社会的支持,又会有多少家长站出来要求政府改变教育方案,减轻学生课业。可是那会儿的我们,好象压根儿就不期待别人来改变我们的状况,觉得那是天经地义的生存之道,我们该做的,就是更刻苦地学习,让获胜的筹码更高一些。我们没有学会自怜,也不知要娇惯自己,也不敢奢望太多。

高考前夜,压力到达顶点。那天晚上,学校让大家提前半小时熄灯睡觉,老师又巡回着确保安静。可是,听着同舍的女孩们转辗着,最后一个一个地入睡了,只有我,脑袋清醒如也,经历着人生第一次失眠 – 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最需要我脑力的时候!几乎一夜无眠!

天亮了,我拖着昏沉沉的脑袋,在学校外面的围墙外散一会儿步。痛苦地想:“完了,完了!我要考砸了”!

但一旦到了考场,我的全部能量都调动起来了。三个小时,我全神贯注,自觉发挥得很好。晚上,疲惫之极,很多同学要养精神不学习的,但我撑着,复习着一点一滴,撑着坚持到晚自习结束,为了另两天的考试。

1986年的夏天,我全县文科第一,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数学是满分 - 120 分。在我们并不偏远的县、乡、村里,北大,这都象放了一颗卫星。尤其有我两个哥哥之前的成绩,我这是宝塔封顶、大满贯、辉煌的结尾。溢美之词,羡慕之情,可以说是满耳满眼。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村里对我的期待或仰视。

我仍在大学时,那时父母已搬到城里,妈妈偶尔回去,仍在当地的姨妈问妈妈:“这儿都传说你姑娘在跟邓小平的孙子谈恋爱。”妈妈告诉我后,我大笑不已。就算北大是高干子弟遍地开花,我这个乡野小姑娘也高攀不上吧?可是我的乡邻们可是属于敢于“梦想”的一族啊!(一笑)

另一次,我二十多年后首次回到村里,和先生孩子一起,在市场上走着,村子里逛着,爸爸一介绍,经常的反应就是:“噢,是水色青青呀”! 很让我的儿子和老公惊讶了一回:哈,这个不起眼的太太/妈妈竟然是村里的大名人呐(一笑)。

更欣慰的是,这是我给我的父母和家庭最好的爱和回报啊!记得拿到通知书之后,我的两个哥哥都回家来,全家挤在租来的一间小屋里,喜气盈盈地谈论着赞叹着。他们对我的骄傲,是一直到今的。我的大哥,会对不相干的渔人说:“我的老妹是北大毕业的。”让我吃了一惊。我的父母呢 ,自不待言,永远地夸不完,总是向人讲诉着我是如何地用功、懂事。

 

回首来时路,对这一段的人生有很多的感慨。在我年轻的时候,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我有幸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相信辛苦是会有美好回报的,也养成了努力的习惯。这样的信念和体验,是一个年轻人得到的最好的禀赋啊。后来我来到国外,读下一个我既不爱也不擅长的电脑学位,我归功于那些年的忍耐和坚持的训练、不畏读书的自信、以及人生必须奋斗的信条。更何况,从此,我的人生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后来一路顺遂。

在我人生这最关键的阶段,我有好多的人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亲朋,最重要的,我的家庭。我学习的强大动力,据我自己分析,一是来自对命运的抗争,另一个,就是父母的爱和牺牲、哥哥们的榜样、全家的支持。

今天,我们的亲邻会嘱咐我们说:“千万别忘了你们爸妈。他们把你们供出来,不容易啊”!我怎么会忘记呢?我父母“砸锅卖铁”的决心,实践起来是滴滴的血汗啊,还有难于外人道的艰辛。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楼下florence001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凡是留学或技术移民来的中国人都能理解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中国的教育系统说的一无是处。中国孩子在北美同等成绩下进藤校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藤校对华裔的排斥和搞种啊族平衡,需要在美华人共同抗议以改变局面,而不是觉得追求学业优异本身是错的。
华人学者在美加大学做得有声有色,各常青藤院校都有华裔教授,就说明华人的学术努力得到了认可。奥巴马和夫人Michelle都是学业出众的高材生,而不是体育特长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导演Woody Ellen在他们各自领域极其杰出,但是没听说他们有什么体育才能。体育是诸多才能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适合一些人但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它是很好的强身健体和训练意志的手段,但是体育做的好需要先天才能加上后天努力,机遇环境等等因素。在成百上千的参与者中,能靠体育出人头地,甚至只是在申请大学中有所帮助,都是小概率事件,很难成功的。如果只以能不能帮助进藤校来衡量,这也是一条靠不住的路。如果不盯着上藤校,那么体育对品格的锤炼和楼主说的为学业拼搏并没有本质区别。
华人父母培养第二代需要开阔视野,不要一窝蜂推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活动,不然容易造成过于激烈的内部竞争,也造成许多孩子心生怨气。但是楼主说的刻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劲头,基本是所有成功人士必须的。在任何领域深入下去,不管是竞技运动,还是学术追求,或者是领导机会才能,都有极其激烈的竞争。能承受压力在竞争中胜出,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florence001 发表评论于
Not agree with you praise 中国应式教育。it ruined so many wonderful kids in china. it ruined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
it is totally failure in America. how many Chinese American kids have high score in SAT were rejected by ivy league school?


this society and system do not appreciate it. they need 全面发展,有领导才能,体育above average or outstanding 之年青人。
水色青青 发表评论于
谢谢各位留言!我说的斯巴达人就是nightrose 说的意思 - 广义的,任何一种的为一个目标孤注一掷的努力,但缺乏文化艺术或其它方面的熏陶。我认为人生的目标不应该是单一而平面的,但为一种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 广义的成功。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楼下和楼主的意义并不冲突。学术竞技也是一种竞技,不需狭义的理解为智力或体力。中国做运动员的也相当刻苦,所以才有奥运会的诸多金牌。只不过北美初级教育更重视综合发展及竞技体育,中国教育更重视应试。
florence001 发表评论于
I can not appreciate your point. 斯巴达与你的经历无共同处。华人及孩子拼体育是应有斯巴达的
spirit. our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name is 斯巴达人。
restlessheartusa 发表评论于
我跟姐姐经历很像,可能小一点。姐姐在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