桎梏是非包容的归宿

桎梏是非包容的归宿

中国有句俗语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道的一个很重要元素就是包容。即一种珍视他人理念价值的思维习性,或者换位思考的文化习惯。从哲学思维上说,是注重整体的认识论,或者是避免偏颇的方法论。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包容很难实现。因为包容的根基是精神力量,一种虚怀若谷的心境,一种与人为善的气质(GRACE)。在中华文明传统的“修齐治平”中,将“修身”放在了最前面,其根据就是建立这种精神力量,以包容心态来对待人生。但是在知识充分爆炸的今天,逻辑就成了掌控任何事物的主宰。人们渐渐失去了精神力量。其结果是,得到知识却容易失却包容心。一些现代人会表现出浮躁心态。他们根据自身有限的知识而定义“主义”。常常将自己认可的理念说成是绝对真理,普世价值。以此来否定他人的理念或者主义。表现在社会学上,就是斗争哲学。左派右派互不相容。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在各种主义之间,带着暴力性地摇摆。无论哪个极端,它们最终都陷入了一种桎梏的怪圈,即一种被束缚与被压制,而无法进取的困境。这其实是道的使然。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无论哪个极端,都不可能最终一统天下。它们相互斗争,试图摧毁对方,但最终,它们不得不相互依存。所以,这也是道法自然所致。桎梏是非包容文化的归宿,别无其途。这也被称为是一个哲学规律 -“否定之否定”。当失去包容而走向排斥,任何主义都走向残酷斗争。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