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连载:学者复仇记(十九)

成功是人生,失败也是人生。 辉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以后的几年,一直在动荡不安中度过。有时候,找到专业工作,有时候打工。找到专业工作也不稳定,往往做不久,就被解雇。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一直以为解雇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误,是惩罚。因为中国原来没有解雇的概念,只有开除公职,这是极少发生的,只是对犯严重错误,甚至犯罪的人,才会这样。所以心理压力非常大。解雇时,老板又不讲原因,无法总结经验教训,心中感觉很迷茫。对美国人来讲,丢了工作,再找就是了。但因为他以为解雇是犯错误,他怕新的雇主问,为什么离开原公司。这对找下一个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因为面谈时,必须充满自信。而他心里充满惶恐不安的心态,怎么能有自信?解雇还发生多次,以至他失去找工作的信心,好象在美国无法生存。他想知道,老板为什么解雇他,好象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没有人能回答他。美国社会有许多求职辅助机构,有政府的,有私人的,也有慈善机构的。但它们都是帮助你,怎么写简历,怎样应对面谈。他找到一个机构,对他们说,我先不要你们帮助我写简历和应对面谈,我想知道,老板为什么解雇我?因为老板不告诉我解雇原因,我怎么改进自己缺点?人家没有这个业务,因为美国人没有他这样的问题。后来好容易找到一个私人求职咨询,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不过不在本地,通过电话交谈。每小时100美元。许枫就对那人说,我从中国来。在中国,被解雇是很严重的事情,我心理压力很大。不知道美国人怎么看待解雇?对方回答说,美国人没有把解雇看得这么严重。还讲了一个实例。他认得一个女士,刚刚为公司获得了一个100万美元的合同,回来以后就被解雇了。虽然他没有讲,这位女士被解雇的原因,但这次咨询对许枫已经是很大的安慰,解雇不一定是因为犯错误。100美元就换了这么一个例子。随着对美国的了解越来越多,才逐步调整对这个问题的心态。 
    许枫后来理解了,解雇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的确,如果雇员犯严重错误,比方,泄露公司营业秘密,当然要解雇。但许多时候,解雇不一定因为这个原因。比方,如果公司业绩不好,就会解雇员工。老板不能用自己的钱来养着员工。如上述的例子,那位女士,为公司获得一百万元的合同,还是被解雇。很可能,一百万元还是不能使公司正常运行,所以老板还是要解雇员工。虽然公司业绩不好是解雇员工的重要原因,但也可以有其他原因。只要老板认为必要,就可以解雇。这就相当于美国买东西可以退一样。顾客退货的原因,可能是商品质量不好,可能是自己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先不要这件东西了,也可以是其他理由。不论哪一种情况,老板解雇员工,一般没有多少感情因素。这方面,与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如上面所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当然没有解雇问题。之前,国民党时代是有解雇的。但中国是不发达资本主义,是农业社会。在城市里有一份工作,比农村强多了。因为后备劳动力很多,一旦被解雇,再找工作不容易。所以,一些老电影,就表现这种场景。老板要解雇员工,员工苦苦哀求。好像解雇与否取决于老板的良心,感情。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老板解雇员工,不等于不给你活路,你可以再找其他工作。老板也许一方面在解雇人,另方面在向慈善机构捐款呢。雇人和解雇,都是为了把公司经营得更好,这样他才有条件向慈善机构捐款,他不能把公司办成慈善机构。由于这种误解,当许枫被解雇时,他感到的是被别人否定,心情很压抑。因为他在中国一直是受到尊重,欢迎,赞扬的。  
    许枫后来也理解了自己被解雇的原因。他原来做的是理论性,创造性工作。虽然也搞软件开发项目,宣传软件工程,但毕竟还是研究性质的。中国那时还没有软件市场,软件还不是一种产品。而这里需要的是工程师,技术员。要做的工作,琐碎,杂乱,他很不适应,很不习惯。对一般人来讲,这没有什么。对他来讲,不容易,也可以说比较痛苦。比方,招聘面谈时,只要满足公司基本要求,如会C++语言,就可能录用你了。进入公司以后,一般还要熟悉一些其它的工具软件。为了熟悉这些软件,许枫按照原来的习惯,拿起相应的说明书看起来。老板就不高兴了,感到你老在学习,公司是要你来干活的。许枫开始不明白,我是来干活的,但总要让我熟悉这些软件,才能干活呀。不让读说明书,我怎么熟悉它们?后来才明白,熟悉一个软件,不一定要把说明书从头读完了,才开始使用。说明书不是教科书,不需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一个软件的有些功能也许永远也用不上。说明书有点像字典一样,需要的时候去查找就行了。而且,说明书是生产厂家对特定产品的说明,规定,并不是什么理论,不需要像数学定理那样深入钻研。他也看到,一些同事,得到一个新的软件,根本不看说明书,上来就操作,七搞八搞就会了。也就是,可以通过试验学会使用。再想想自己的行为,先研究原理,再动手实践,韬规循矩,按步就班,的确与别人不同,难怪老板不喜欢。自己虽然进了公司,但还是一个教授,学者的样子,不像工程师,技术员。他的学究式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与周围格格不入。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他在美国的路特别曲折,艰难。不过,他一直没放弃思考。美国到底怎么会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被动?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过去的成绩是否真的?
    在这期间,他送过外卖,当过司机,送过报纸,做过管家,。。。也因为工作不稳定,所以老搬家。头七八年,平均每半年搬一次家。包括长途跨州搬家。用过各种搬家方式。有时候,是雇用公司出搬家费,坐飞机旅行。有时候,租一辆搬家车,把全部家当都放上去,还把自己的汽车挂在搬家车后面。有时候,只租一个拖斗,把全部家当都放进拖斗,然后用自己的汽车拉着拖斗走。因为要生存,他也不计较工作地点,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是临时工作还是长期工作。因为专业工作不稳定,所以,即使有专业工作时,也是提心吊胆。在第一家台湾老板的小公司工作时,有一次,他解决了一个问题,老板也很高兴。有的同事就对他说,你要老板加工资。他们知道他工资太低,为他打抱不平。他根本不想。一来,他一向清高,从不提这种要求。二来,能有这份工作就不错了,还敢提要求?还有一次找工作。已经找到一家公司要他,年薪六万。他也已经同意去。因为求职时,一般发出多份简历,对方回复时间有先后。后来另外一家公司也要他,年薪四万。因为在公司老耽不住,所以他想,工资低一些,要求是否也低一些,容易耽下来?所以他放弃高薪公司,去低薪公司。那家高薪公司当然很不满意,以为他找到更高薪工作,“攀高枝”去了。他们哪里想到,他是“攀低枝”去了。结果低薪工作还是耽不住。   
    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失败,心里的失落感难以描述。有时候,在公司坐着,想到过去的辉煌,想着想着,思想就走了神。回到现实,不由得感叹。在这个年龄,丢掉原来的一切,来到一个陌生环境,从头开始。多么不容易呀。有时只好自我安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不是也老要下乡下厂吗?现在虽然也苦,生活条件总比那时好一些。但心理压力比那时大得多。下乡下厂再苦,不是谋生,不担心没有饭吃。而且只是锻炼,是短期的。而在美国,生存没有保证。在他住过的一个公寓,他曾亲眼看到一家,因为付不起房租,被赶出来,东西堆在外面,由警察执行。心里不寒而栗,自己会不会落到这地步?有一次,还差点要与人合作开餐馆。有一个也是大陆来的人,因为没有学历,来美前先考了个厨师执照。来美后,先是打工。后来想自己开餐馆,以外卖为主。这样不需要大的店面,成本低一些。外卖需要有人接电话。这个人不会英语,所以希望许枫加盟。开小餐馆倒是不需要很大投资。许枫差一点要同意了。自己当老板,总比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好一些。后来考虑当餐馆老板太辛苦,起早贪黑,怕受不了,就没有答应。 
    通过不断实践和思考,许枫逐步步了解了美国,对自己的处境,也有了更清楚的理解。比方,老板为什么要求应聘者有经验。因为美国是流动社会。如果老板用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刚进去还不能有贡献,当然接受低工资。等你学会了,你可以跳槽,争取高工资,因为你已经有经验了。原来老板等于用他的钱在为别人培养人才。至于没有经验的人如何获得最初经验,这是社会问题,具体老板不管这个。实际解决办法是用一些技巧。比方,许枫通过自己假想的开发项目取得了经验。老板要求有报酬的经验,他就把他自学得到的经验说成是公司获得的。从道理上讲,没有说实话。但对付这样一个不合逻辑的世界,也只好这样了。好在实际经验是有的,从哪里得到并不重要,不会对老板造成损失。如果光讲逻辑,没有经验是不会变成有经验。对于解雇,美国是个自由雇用社会。老板可以用你,也可以辞退你。反之,你接受这份工作以后,也可以辞职。以后,见到许多例子。有的美国人,在公司职位还很高,没有任何错误,公司计划改变,被解雇,说走就走。有时候,一个部门被取消,该部门的人全部被解雇,不管你工作表现好坏。但在不了解这些以前,许枫感到很痛苦。有一次,他在德州丢了工作,找到一个在佛州的工作。谁知刚干了不到三个月,就被解雇了。他觉得这简直是开玩笑。去找主管讲理,我可是应你们要求,千里迢迢搬家过来的呀,我工作进度不比别人慢,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主管根本无动于衷。从自己的实践中,许枫也发现,丢工作容易,找工作有时也很快。刚开始,丢工作以后,他没有勇气再找工作。被原来老板解雇,新的老板还会要吗?实际结果是,每丢一次工作,下一次还涨一点工资。看来,新的老板对你为什么离开原来公司并不太在意。这也说明,在美国,丢工作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曾经有一个时间,由于在公司老耽不住,工作不连续,每次工作时间又这样短,简直连简历都没法写了,许枫心情十分沮丧,无心再求职了。看来,没有路可走了。正当他绝望的时候,一个人头公司主动来电话要他去面试,而且马上用他了。从此以后,情况就逐步好转了。对美国求职这一套理解了,具体简历写法,面谈技巧,就好办了。也不感觉美国工作无保障,很可怕了。原来丢工作与得工作之间既可以是相去千里,也可以是一步之遥。许枫原来认为,自己年龄大,没有在美国成长和学习,没有在美国工作经验,英语也无法与美国人或留学生比,求职这一套又不熟悉,不习惯,怎么能与别人竞争?其实,求职不是数学竞赛,或体育比赛,只取前几名。即使你的条件比不上许多人,也不一定没有机会。一个岗位也许有许多人申请,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你有机会被录取。比方,美国申请者都同时发出许多申请。即使这个公司要他,他可能已经获得其他公司职位,不来了。或者,你先获得面试机会。老板认为你可以,就要你了,不再面试其他申请者了,即使他比你更优秀。有时候,申请者条件太优秀,老板也不要,老板怕他不安心,或者工资要求太高。
     造成许枫失落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美平等观念的差别。中国是一个具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的国家。虽然现代社会讲究平等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一直批判知识分子,宣传向工农学习。但传统观念其实还是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的。这不能怪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做好,而是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还是很大,人们当然希望在城市,当白领。人们尊重教授,学者,专家。许枫在中国是名牌大学教授,在社会上备受尊重。来到美国以后,虽然华人社会还是很尊重他,但在美国社会就默默无闻,自己的社会地位好像一落千丈。找工作被拒绝,或者打工,对他的自尊心都是极大打击。他知道一个留学生,在国内是一个工厂的职工大学毕业的,到美国来念学位。简历上把”职工大学“写成英文Zhi_Gong_University。美国教授也不搞不清首都大学与 Zhi_Gong_ University有什么区别。这个留学生毕业以后就找到了工作,而许枫那时还不知到哪里找工作。他心里的不平衡是可想而知的。他想,这位学生在中国,当自己学生都没有资格,现在自己居然连他都不如,这不是完全颠倒了吗?美国为什么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可是,美国没有这种等级观念。在美国当教授,也受到社会尊重,但没有像中国那样,人们对教授,院士,那种顶礼膜拜,诚惶诚恐的心态。许枫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件事。那时他已经在软件公司工作了。有一次他搬家,请搬家公司帮助。搬家公司来了一辆搬家大卡车和两个人。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是头,主要是那位白人小伙子在干。因为是上四楼,很辛苦。休息时,许枫与那位白人小伙子聊天。让他吃惊的是,原来他本是电脑软件工程师,因为丢工作了,所以来搬家公司打工。他根本没有不好意思,或者要隐瞒。这就是美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能上能下。不需要任何宣传教育,这位白人小伙子的行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件事也说明,美国招聘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年龄歧视。这次搬家,自己黄种人,是“老板”,雇用他们。黑人是工头,白人是小工。自己年龄也比他们大得多。自己在软件公司工作,他们在打工。在美国,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没有什么特权。有人问一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有什么感想。他回答说,终于可以有一个专门停车位了。因为美国上班的地方都有停车场,先到的人,自然占用离办公楼近的停车位,后来的人,就只能停在比较远的停车位。诺贝尔奖得主可以保留一个较近的停车位,也就是这一点特权。所以,许枫来美的经历,也是一个走向平凡的过程。结果平凡,过程不平凡。一个人,从平凡走向辉煌不容易,从辉煌走向平凡也不容易。    
    总之,适应美国的过程,就是认识美国的过程,自我改造的过程,转换角色的过程,调整心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独特的,痛苦的。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充满着心灵的迷茫和挣扎。从科学家,教授,到工程师,到技术员,到打工者。从对美国不了解,不知能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办,也没有人告诉他,到逐步适应这个社会,理解这个社会。由于他特殊的背景,处境,很难得到别人理解和帮助。没有了名校教授的光环,没有了名誉,地位,资历,成就,种种优势,只有学位,年龄,外语等种种劣势,还背着沉重的文化,习惯、性格等等包袱,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与美国人竞争,与年轻人竞争。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来自台湾的中国人,大陆的留学生,都没有他有那么困难。美国人当然更无法理解他,美国关于求职技巧的书也不是为他写的,不能解决他的苦恼。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分析,猜测,思考,实践,碰撞,挫折,失败,。。。。。。所以,当他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完成了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以后,他的一位朋友,一年未见,再次见到许枫时,惊讶地说,许先生,你变了,从里到外,完全变了。他终于从象牙之塔走出来了。
    幸运的是,美国不允许种族歧视,也不允许年龄歧视。而且电脑工作也不一定要求学位。如果是传统工作,没有学位或执照是不行的。不仅像医生这样的职业,一定要有美国学位和执照。连当理发师,修车工,都要有执照。    

    终于,他逐步适应了这个社会,对求职,面试这一套也习惯了,英语也改善了,工资也提高了,工作也相对稳定了。到后来,他也敢于主动辞职,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生怕被老板解雇。因为他知道,不可以依靠一个老板,也不能靠老板的善良或同情求生存。即使你表现良好,老板认可,也不能保证你不丢工作。在美国,只有改变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使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所需要,才能立足。反过来,你也不需要向老板保证不离开公司。美国是个流动社会,工作不是终身的,换工作是平常事。不像公有制社会,丢工作就沦入社会边缘,或者去农村。中国过去看起来人人有工作,但只是维持低水平的生活。美国看起来工作没有保证,其实生活条件更好一点。美国没有铁饭碗,但有“瓷饭碗”。瓷饭碗打破了,再换一个。也就是说,在美国,工作丢了,再找。这个公司不要我,找另一个公司。这个城市找不到工作,去另一个城市。这个行业不需要人,改行另学。找不到长期工,找临时工。实在找不到瓷饭碗,还可以找一个泥饭碗,即不做专业工作,去打工。虽然原则上,打工也可能找不到。但打工报酬低、难度小、替换快,找到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即使打工为生,也可以有房有车。还有一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真正流落街头,生活无着的人是很少的。有人告诉他,新移民要适应环境,大概需要七,八年时间。根据自己的经验,看来差不多。回顾自己的道路,总计十五次搬家,跨越三个州,六次被介雇。有的了解许枫经历的朋友对许枫说,你不容易,没有在美国读过一天书,年龄又这么大,现在进入美国公司,与美国人,与年轻人并起并坐,也算奋斗成功了。许枫回答说,不是奋斗成功,是“挣扎”成功。奋斗与挣扎是不同的。奋斗是有准备的,主动的。挣扎则不然。以横渡长江为例。奋斗者事先了解水文,水温,气候,自己身体状况,然后开始横渡。但如果一个人,本来没有打算下水,不小心掉到水里,或者被人推到水里,被迫游泳,这是挣扎。虽然最后也游过去了,而且,游泳技术也大为提高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