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山木篇中的人生哲学:一龙一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此複雜而且日新月異的人生中,如何以庄子人生的哲学应付人间日常生活事物呢?庄子在他的山木篇的“一龙一蛇”的寓言,也许可以指出一个方向或原則。“一龙一蛇”这句成语在现代文学是比喻人之处世或如龙现身或如蛇蜇伏,大意是有时显现,有时隠晦,随着当时的情况的不同而变更。这句成语的出处有二处:1、《庄子·山木篇》:“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2、《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而《庄子·山木篇》是比较有名的寓言,故许多的參攷资料都以庄子的山木篇为“一龙一蛇”为出处。



山木篇的第一章大意如下:

当庄子和他的弟子经过一叢树林时,他们看見一群砍树的工人,唯独留下一棵大树而不砍伐,有人问为什么呢?一个工人回答说:“此树一点都没用。”庄子说:“这棵树是因为不能成材所以才免于砍伐。”而晚间宿于友人之处。主人为了招待客人,叫童仆殺一只鵝招待客人,童仆问主人:“一只会叫,有一只不会叫,请问殺那隻呢?” 主人说:“就殺那隻不会叫的。” 第二天早上,弟子很疑惑就问庄子:“昨天在树林中的一颗大树是因为不适合为建材(不材)才免于砍伐,而此地主人的鵝卻因不会叫(不材)而遭殺死,请问老师要以材或者不材处于这个乱世?” 庄子说:“我將处于材和不材的中间,处于材和不材中间,好像合于大道,但是並不合于大道,所以不能逃避心灵的勞累。” 庄子接着就说出他的有名的一龙一蛇的人生哲学。因为原文是在庄学中有它的重要性,所以笔者先翻译成白话文,再將原文登录于下:

〖白话文〗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处于社会。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向前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天地中和之道作为度量。而遊于未始有物,即遊于无心之地。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有材或不材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

〖原文〗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則也。



甲、〖解释〗

1、在中文中:“道德”兩字连在一起使用,也许应该是第一次。道字在老庄思想中是自然的意思,如老子曾说:“道法自然”。德字在道德经中是“守道的人”。所以道德两字在一起也应该是“自然”的意思。所以乘道德而浮游可以解释为:随順自然而自由自在处于社会。

2、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在易经中的中哲学中俱有四度空间的观念,同祥的,庄子哲学也有四度空间的观念,在此章中,庄子也要他的信徒与时俱化、而不要固定不变,要順自然或順周囲环境而变化,不仅是小小的变化,而是有时需要像一龙一蛇的大改变。依据环境的需要而定,而不要专一不动。在大宗师篇中,庄子也有此类似的语言,他要我们“以知为时”,他要我们的知识要随时代而同时进步,不要我们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假如我们看今日科技的进步,固步自封只会將有材或有用变成无材或无用。

3、一上一下,以和为量:一进一退之时,以中和之道作为度量。就是一切以中和为原则,不要引起无谓的爭鬥,不要引起战学,或者引起大气的不平衡、譬如全球暖化,或者消灭了某种生物后引起全球的生态不平衡等等。

4、浮游乎万物之祖:万物之祖应该是天地未开之狀,一切都是空与无的状态。我们心态的一龙一蛇或一上一下都是出于无心,就是不要加入任何自私的思想。

5、物物而不物于物:“能夠役使万物,而不被万物所使” 的时候,万物的主导权由自己控制,否则就成为万物的仆人,好像一个人虽然赚钱很多,但只注重物貭享受,所以仅是物慾的仆人而巳。

6、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黃帝的法则也:假如可以与时俱化,而且以和为量的话,我们就不会因为“有材”或“不材”而有累勞了,这就是神农和黄帝时代的处世原则。

乙、〖讨论〗

1、庄子教我们要随着自然而悠遊此人间,不要随着人造的思惟去评价我们的人生,他提供了一个广阔无边的心灵世界,一个特殊的精神空间给我们依靠,並且建议我们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在许多其他篇中,建议了许多充滿艺术性的心灵世界,譬如在齐物论篇的蝴蝶梦,又如在养生主篇的庖丁解牛,其他许多具有艺术性的以培养心灵故事都充满于各篇。

2、在此山木篇的第一章中,庄子与他的弟子讨论如何在处理实际人生中的“材与不材”的问题,提出一个非艺术性的人生之途,但基本上仍然遵守他所提倡的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原则。他建议以“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与“一上一下、以和为量”的方法来处理此複雜的人事,基本上是以“乘道德(自然之道)而浮游。在历史上,如秦朝灭亡时的項羽与刘邦的鴻门宴,汉高祖刘邦靠张良的幫忙,让項羽有安全感-觉得並未受到刘邦的威胁,最后刘邦以尿急为藉口而逃脱。又如37岁的王阳明被宦官刘瑾貶谪到蠱毒之地貴州的龙?,他每日静坐才克服当时的危难。二年后,才被调到廬陵知县,故后来阳明先生創立了他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学说,而在中国哲学史上留有盛名。刘邦与王阳明两人都以柔軟的身段度过不同的难关。对此两人之如何度过他们的人生难关,请参阅我的博文中之1、一龙一蛇的实例一,与2、一龙一蛇的实例二。

3、在东汉末期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教的輪廻理论进入庄子的一龙一蛇的处世方法后,民间的俗语中就渐渐創“随缘”的名词。其实随缘的意思中含有浓厚的随自然而然的意义,也就是庄子山木篇的“乘道德而浮游”,由此可见,庄子哲学在民间的影响力。所以随缘的意思可以说就是乘道德(自然)而浮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