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蔡访日,触动了谁的敏感神经?


 


      中评社香港10月8日电(作者 束沐)6日,蔡英文率团启程前往日本,展开为期三天的“2016点亮台湾•台日友好之旅”。根据民进党公布的行程,此次访日除了安排与旅日台侨、台生座谈,并参观高铁工厂与文化遗产外,还有两项重头戏,其一是安倍晋三老家山口县的参访,山口之行将由日本众议员、安倍晋三的胞弟岸信夫亲自陪同,另一项则是最后两天在东京拜会自民、民主两党。“台日民间友好”自然是蔡英文此行强调的重点,但在中日两国错综复杂的紧张关系之背景下,蔡英文访日期间的“政治行程”格外令人关注。

      美日是台湾并列的头号盟友,蔡英文在大选前三个月访日,具有指标性意义。但实际上,随着蔡英文大选民调的持续稳健领先,台湾舆论对蔡英文的日本之行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其6月的美国之行。这是因为,一方面美国在台海与两岸议题的话语权远超日本,之前赴美“赶考”意义更甚,而外界又预判小英已经让华府吃下“定心丸”,2016大选北京“联美制台”的旧戏码可能不会重演,遂认为蔡英文此次访日,在两岸与国际政治议题上至少不会有失分的风险,关注度自然降低。另一方面,就在昨天下午,蓝营衮衮诸公围绕“换柱”的斗争已临近摊牌,舆论自然会统统被这出“八点档”吸引过来,与之相比,此刻蔡英文的日本行只能屈居于配角了。

      欲和安倍套近乎 戳中大陆“痛点”

      殊不知,仍有一双警惕的眼睛,正在密切注视着蔡英文在日期间的一言一行,那就是大陆的对台高层。如果说相比今年6月蔡英文美国之行,北京还持着“静观其变”的审慎态度的话,此次,从北京的眼中恐怕只能读出“高度警惕”四个字了。

      前几日“外交部”与国台办的回应不过是照本宣科的例行公事,而两个月前一位北京官方智库学者的一席话,才道出大陆方面的真正担忧,“假设民进党上台,在“台独”方面有一定的需求,而且那时日本也是安倍执政,双方不排除会有一些互动”。果然,9月8日安倍连任自民党总裁,被认为“拿到了长期执政的门票”,十天后,不顾民间势力的强烈反对,安保法案获得参议院强行通过,展现出相当强悍的政治手腕。与此同时,民进党接掌政权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蔡英文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针对现有政策与论述做出调整的压力。因此,在北京看来,当“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与“对华强硬”的安倍晋三在各自的权力之路上越走越稳时,双方的那“一些互动”,就将触动北京的“战略痛点”。

      很不幸,蔡英文今天访日,即将发生的“一些互动”已经让北京感到隐隐作痛了。

      这也是笔者将蔡英文山口县的参访列为其访日“重头戏”的原因。山口县不仅是安倍晋三的故乡,也是日本政坛“龙兴之地”,明治维新后的56位首相中就有8位来自该县,其中就包括岸信介、安倍晋三这对“爷孙二人组”。尽管对外公布的行程中并没有与安倍晋三的会见,但安排其胞弟岸信夫陪同,充分说明了安倍对蔡英文一行的“善意”与“信任”。很显然,在今天,与安倍展示亲密关系,对北京而言可不是一个正面的信号。从今年8月开始,安倍私下接见李登辉、在终战谈话中声称“战后日本人没必要再道歉”、“内阁”高分贝批评中方九三阅兵、强推安保法案闯关,在北京眼中,没有一件事不是“触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没有一个行为不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安倍的系列举动,已经使自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以来日益冷却的中日政治关系降至冰点。

      亚太局势复杂 “维护区域稳定”的潜台词是什么

      再看民进党的对日政策主张,前主席苏贞昌2013年访日时提出“台湾与日本的核心利益是一样的”,此外,他还提出“民主同盟”,似与安倍早在2006年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遥相呼应。而此次蔡英文访日,她虽然低调地将主轴定位为“跟台侨、留学生见面,规划台湾经济新模式,强化台湾跟日本产业的连结”,避而不谈敏感的政治议题,但她还是指出“希望和日本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共同致力维护区域的安定、和平与繁荣”。可是,对中国大陆而言,“维护区域安定”在当下的语境中几乎可以和“抗衡中国崛起”划上等号,这是因为2012年后,中国大陆周边的区域形势已经发生了丕变。

      在1990年代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海也好、南海也罢,各国力量在上述区域中均处于一种“尚可接受”的僵局之中。之所以称之为“尚可接受”,是因为尽管中国与日本、东南亚各声索国之间的领海边界纠纷长期存在且时有爆发,但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下,尚能达到相安无事、各取所需的局面。这一方面归功于那个时期的北京外交决策者谨遵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遗训,尤其是前半部分的“韬光养晦”策略,一度还创造出中日东海油气合作开发的曙光;另一方面,也由于北京深信“发展才是硬道理”,认为中国的国力还不足以多头应付与周边各国的边界纠纷,所以才选择了“不折腾”的战术。然而,2012年后,从主观上看,中国外交开始侧重“有所作为”,提出“具有大国气派”的“大国外交”,并称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特别随着2013年底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与2014年5月上海亚信峰会的高调召开,美国愈加强化了“中国将打破美国设定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这一印象;从客观上看,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导致了其战略收缩进程的开启,这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只能更多地依靠盟友以勉强维持其影响力,因此,“亚太再平衡”与其说是美国对中国的新一轮围堵,不如说是被美国揭开的“潘朵拉魔盒”,长期以来一定程度被抑制的区域紧张甚至是军备竞赛,正悄然在南海上演。

      于是,在上述背景下,如果说“维护区域安定”的说辞在几年前还可以称之为不疼不痒的外交辞令的话,那么现在这句话则隐含了“制衡中国”的潜台词。对台湾来说,很明显,在这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中,马政府正在努力地玩着平衡术,从“和中、亲美、友日”到“东(南)海行动倡议”,马英九在当选后尽量地维持着台湾与各方的微妙平衡,但是,马政府在2008年到2012年间尚可以尝一尝既有格局所继承下来的“和平红利”,随着2012年后区域紧张局势的加剧,马政府“和中、亲美、友日”的平衡术便再也玩不下去,开始逐渐向后两者倾斜。当然,这种倾斜的结果,便是在北京眼中2012年以来“两岸政治互信的裹足不前”,再加上太阳花学运,使曾经令马英九最引以为傲的两岸政策,最终却给他带来了个“两头不讨好”的尴尬结局。

      因此,连“倾中”的马政府在大国角力的赛局中都难以明哲保身,向着背离北京的方向逐渐远去,更何况是民进党和蔡英文呢?

      回到日台关系,诚然,1949年以来,国民党与民进党本质上都是亲日政党,而日本则基于其国家利益同样热衷于对国、民两党的拉拢,但相较于国民党而言,民进党对日本政府与日本政治人物在言语上、行为上与思想上的亲近则更胜一筹。这一些列历史的、情感的与现实的因素,将当下以及未来的日台关系连结到一个更加紧密的程度,这对于北京来说更是芒刺在背。所以,近来有评论称,“两岸关系现在愈来愈不是两岸的家务事了”,言犹在耳,掷地有声。

      转型不正义 战后日本何以成为台湾“民主标杆”

      最后,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蔡英文此次访日除了展现与安倍家族的亲密关系之外,一定会应询对日前通过的安保法案表态。想必她不会正面回应,但相较于中国大陆与韩国对安倍强推安保法案的愤怒之情,台湾朝野对于此事的暧昧与默然,则给岛内那些高喊所谓“转型正义”的人士一个响亮耳光。

      众所周知,二战后盟军对日本改造的不彻底,其历史原因此处不再赘述。它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当年参与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阁员”,在战后均“摇身一变”成为了自民党的创党大佬,这其中就包括了安倍晋三、麻生太郎等数位日本当权人物的祖辈。反观德国,战后新组建的主要政党均与原纳粹势力“绝缘”。所以,有学者认为,当安倍、麻生等人在为日本当年的侵略做辩护时,他们也在为他们祖辈的行为辩护。从这一点而言,日本政治的“转型正义”完全可以称之为不及格,而安倍等人“发自内心的辩护”也在一点一滴地腐蚀着战后由一代代日本有识之士所建立的“和平国家”之基石。这也是为何中、韩等国反覆敦促日本当局对二战罪行做出真诚反省的根本原因。但是,就是面对这样一个“转型不正义”的日本,台湾朝野不仅“假装看不见”,还继续把日本奉为无可挑剔的“民主标杆”。而当数以万计的日本人民走上街头发出反对安保法案的呼声,以实际行动捍卫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时,台湾的朝野,尤其是那些最热衷于探讨“转型正义”的某些人士,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陷入了逻辑上无法自洽的论述困境。

      就在小英访日的前一天,一篇由绿大佬邱义仁撰写的长文《现阶段日本的中国对策刍议》,陆续被岛内各主要新闻网站转载。媒体选择在这一时间点抛出此文,着实耐人寻味。作为一个之前与北京打交道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的扁政府核心幕僚,邱义仁在社会交流、经济发展、政治外交与军事安全四个面向的对华政策“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议”,口气似乎不小。浅读内文,具体论述不再细说,至少笔者认为,在该文作者脑海中,一幅“亚太新冷战”蓝图的轮廓已在不断加深。那么,这篇长文所透露出的政策讯息,究竟是蔡英文访日前的向日本各界奉上的“投名状”?还是民进党内不同对外政策路线借机抢占主导权呢?或许,只有等到三天后蔡英文走出返程的飞机后,这一切才会豁然开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