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恺钜 2015年10月7日
从少年时起,我们一直在说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但是,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似乎在科技上总比别人矮了一截。
终于,有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个不会说英语,一个从没出过国,也没有在SCI上发表过论文的人,以其在中医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
这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大事。
屠呦呦获得诺奖,标志着国际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对中医药的重视。中医,这个被某些人污蔑为伪科学的古老学问,必将借此东风而再次焕发青春。
很有趣的是,屠呦呦的诺奖,其实早已名中注定。
诸君请看,屠呦呦,屠为姓,呦呦其名。
这个名字粗看很普通,也还有一点特别。
据网上资料,这个名字是她父亲给她起的。
但这个名字绝不同于一般的范冰冰李冰冰之流,而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内涵。
从姓名学的角度,这个名字显示了她做事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聪明绝顶的天赋,善于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能从容应对各种环境的情商。
同时,这个名字也暗示了她事业上的羁绊和她容易有水循环系统疾病隐患。
网上也披露了她这个名字来源于诗经。
《诗*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呦呦”是“鹿”鸣叫的声音,“蒿”就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青蒿素的青蒿。
鹿以“蒿”为食,屠呦呦以“青蒿”为工作对象而换取生活的资源。
这里再一次奇迹般地证明了恺钜一再强调的“名副其实”的姓名学原理。
那么,屠呦呦的父亲为什么会在诗经中取用这一句呢?
报载屠呦呦今年85岁,因此,她出生于1930年,生肖应当属马,恺钜大胆猜测,当年屠呦呦的父亲以“鹿”喻“马”,让屠呦呦这匹“马”“呦呦”地欢叫着,吃着野地里的“青蒿”,一辈子衣食不愁。谁成想一语成谶,屠呦呦还真的一辈子研究青蒿,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她的晚年,竟然“呦呦”地叫来了中国人期盼已久的诺贝尔奖。
屠呦呦,一个“三无”科学家,一个曾经在某些所谓的科普网站上饱受“打假人士”说三道四的中医药工作者,一个三次申请院士而不得的研究人员,以其“呦呦”而食“蒿”的坚持,终于“德音孔昭”唤来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