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乱花眯眼的时候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基本事实

  当我们被乱花眯眼的时候,李小文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去看基本事实,就如他老人家在分析郭巨埋儿的二十四孝故事时拎出来的基本事实是郭巨拿到了巨款,“天赐”之类的就都是花头了。

*****************************************************************

博客

热度 1已有 149 次阅读2015-10-23 00:24|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科政评论|科学

欺世盗名的饶毅和毁灭中国科学的“三人团”、“四人帮”

欺世盗名的饶毅和毁灭中国科学的“三人团”、“四人帮”
 
科学网的赵燕博主一发不可收拾地揭露了施一公、饶毅的丑恶嘴脸。并指出:“中国生物学界的饶、王、施这三架马车在任何场合下都敢于相互吹捧已经成了学术界的笑话”。有人不解,问:”饶、王、施中的“王”是何许人?“。
 
其实,对于”饶、王、施这三架马车“我早就有过论断:他们就是将要把中国科学带入歧途直到最后毁灭的”三人团“。
 
不信请看:
 
 
 
 
 
一对三生命科学擂台赛刘实因三人怯场而胜
 
附:
 
饶毅教授真是屠呦呦得诺奖的推手吗?

已有 1931 次阅读 2015-10-22 10: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从屠呦呦得到诺贝尔奖后的各色讨论可以看到,国际学术界上认可青蒿素主要是看的效果,而屠呦呦本人也说“青蒿素的抗疟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换句话说,屠呦呦贡献的核心首先是技术上的,其次是工程的,最后才是科学上的,且以后者为最弱。

  在方红的博文《诺贝尔医学奖获奖人是怎样评选出来的——浅析屠教授荣获诺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80157-929691.html)一文中提到,“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会得到327位提名屠呦呦教授以及其他一些候选人可能会得到来自不同提名人的多次提名。327位被提名者中,有57位是第一次被提名。”也就说,被提名人众多,而提名人,当然还要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那么,屠呦呦得奖后大量对饶毅的赞赏(尤其来自科学网,因为外行多数是因为饶毅才知道的屠呦呦)是由来有自吗?还是饶毅教授仅仅“附于骥尾”而已?

  我们需要就“屠呦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否是饶毅的贡献”这一问题进行一下讨论,以免以讹传讹。

  

一、国际学术界何时开始关注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

  按照《南方周末》的说法,“《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1985年的饶毅尚是一名在中国读书的研究生,我们中国科学家顶礼膜拜的《科学》杂志就已经对青蒿素有所关注了。

二、老外们何时想到追问青蒿素的主要贡献人?

  《南方周末》继续说,“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

  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在化学领域的期刊Molecules上发表了一篇“社论”,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2009年是屠教授80岁寿辰,Molecules杂志邀请写一篇文章祝贺。于是就有了那篇文章。我是中药所研究人员,虽然未直接参与当年青蒿素研究,但对于当年情况历历在目。在中药所得到青蒿素结晶时,从未听说哪个单位得到过结晶。’廖福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米勒等也就对屠呦呦的拉斯克奖有贡献,说到诺贝尔奖,因为提名人名单要保密50年,只能在2065年才能确知,现在猜测其实没啥意义。

  MDPI的老板林树坤也在科学网上开有个人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linshukun,他应该就是个单纯的商人,不是生物学家,甚至不是科学家,在新博文中他提到,“今天看到大家在议论谁是华人同胞推手。大家知道北大的饶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本人林树坤也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廖福龙研究员2009年在我们MDPI Molecules 用英文发表的社论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学者随后开始推荐屠呦呦获得大奖和这次的诺贝尔奖。”根据林的说法,“2008年底为了出版庆祝屠呦呦80大寿的青蒿素的特刊特地和弟林森访问了屠呦呦教授,获得屠呦呦教授的赠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和一份青蒿素样品。
  因为不是行内人士,这位老板只是想刻意提一下自己的贡献,对于饶毅研究屠呦呦的事情模糊地知道,显然并不确切。

  事实上,饶毅和研究生撰写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最初出现在2011年8月22日的科学网博客,后来多处转载,之后又在《中国科学》刊载。

三,整理下几个简单事件的顺序

  1,1979年8月,《中国建设》英文版向海外推介青蒿素

  2,1985年,《Science》发表一篇青蒿素的综述(具体卷期的考证交给谢力吧)

  3,2009年,《Molecules》组织青蒿素特刊,纪念屠呦呦80周岁生日

  4,2011年8月回国已4年的饶毅指导研究生写出了《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为题的论文,其中半数以上篇幅介绍的是青蒿素。

  5,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同年,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6,2015年,屠呦呦得到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四,饶毅自己说

  在屠呦呦获奖之后,连方舟子都认为饶毅功不可没,此时,科学网更是沸腾了,很多人斩钉截铁地认为这个奖就是通过科学网上的饶毅才有的。

  饶毅自己也出来在主编的《知识分子》网刊上旧事重提,抓紧把当年的文章又贴了一遍。外行们更是奉之为圭皋,对饶的崇拜进一步升级。

  不过,饶毅和他到新闻联播做诺奖广告的朋友还是不一样的,至少有些实话还敢说一点,他自己亦然声称并非屠呦呦得诺奖的推手,以前所做的也仅仅是指导了研究生整理了当年那段科学史而已。

  写到这里,很多人大概又不以为然了,觉得饶毅教授“隐功”,“谦虚”,如果一定要这样认为,那神仙也没办法了。

  这几年科学界笑话辈出,各色人等走马灯式的来去,不过理智的人应该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中国生物学界的饶、王、施这三架马车在任何场合下都敢于相互吹捧已经成了学术界的笑话,如果饶教授真有此影响,王和施早得诺贝尔奖了。

  “幸运”的是,中国有脑子的人不多。所以,简单的基本事实很多人看都不看,哪怕本人出来辟谣也成了谦虚的表示。

  ——那人是谦虚的人吗?

  至于饶毅自己怎么说的,大家自行去考证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是他说的。如果我是造谣,也欢迎大家来辟谣。

五、基本事实

  当我们被乱花眯眼的时候,李小文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去看基本事实,就如他老人家在分析郭巨埋儿的二十四孝故事时拎出来的基本事实是郭巨拿到了巨款,“天赐”之类的就都是花头了。



相关专题:屠呦呦获诺奖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2920-929999.html
本文地址: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38&do=blog&id=9371
本文发表在《华人科学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署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须获得作者和本站授权。
***

博客

已有 41 次阅读2015-10-23 00:26|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学术打假|屠呦呦

屠教授获诺奖跟饶毅真的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屠教授获诺奖跟饶毅真的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我已多次发文揭露饶毅的“屠呦呦诺奖伯乐”之说是欺世盗名,但仍有不少饶粉认为没有饶毅的推举就没有屠呦呦的得奖。现在又有人出来说真话,饶毅还不“洁身自好”,把那个‘伯乐“的帽子给扔到太平洋里去。
 
附:
 
诺贝尔医学奖获奖人是怎样评选出来的?----浅析屠教授荣获诺奖 屠教授获诺奖跟饶毅真的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精选

已有 7810 次阅读 2015-10-21 01: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 屠呦呦, 屠呦呦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在抗疟药物上的创新研究,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屠呦呦教授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奖人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一 诺贝尔奖提名评审程序

诺贝尔奖始于1901年,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记录。诺贝尔奖委员会整个提名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评审过程严格保密保密期为五十年)
 
整个提名和评审程序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从上一年的初秋开始,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资格按照诺奖规格提出候选人的提名人发出私密邀请信。这些提名人都是各专业领域享誉全球的顶尖科学家。提名至1月31日截止。从本年2月1日起,各奖项的评定委员会(Nobel Committee)开始选工作。3月-5月,评委会拟定小名单,并向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征求评议; 这些专家就被提名人的工作成果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递交专家评议报告; 6月-9月,评委会进行评审,最后向诺奖委员会(Nobel Assembly)提出诺奖推荐名单。诺奖委员会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进行投票表决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会得到327位提名屠呦呦教授以及其他一些候选人可能会得到来自不同提名人的多次提名。327位被提名者中,有57位是第一次被提名,也就是说,大多数候选人已经在往年被提名。
 
整个诺奖评选过程非常严谨、缜密我们实在应该向这些做推荐和评议资深科学家(“大牛”)以及诺奖评委会致以感谢敬意
 
(二)四年前的美国拉斯克奖米勒院士苏新专博士
 
四年前的2011年9月屠呦呦教授荣获美国生物及医学领域最高级科学奖---拉斯克奖美国拉斯克奖亦被戏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毫无疑问,获取2011年拉斯克奖使屠呦呦教授青蒿素发现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更多资深科学家的注意,也为她今年获取诺贝尔奖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在美国纽约颁发拉斯克奖的同时,科学界的顶级学术期刊《细胞》(2011年9月)刊登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Louis Miller)和华人学者苏新专(Xinzhuan Su)博士合写的文章: 《青蒿素:中国草药园的发现》(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今年81岁的米勒博士,是世界顶级的研究虐原虫和疟疾病研究领域的科学家,2009年从美国国家卫生署(NIH)退休。在他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他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包括发表《科学》(17篇)、《自然》(18篇)、《新英格兰医学期刊》(4篇)、《细胞》(2篇)、以及《美国科学院学报》(多于30篇) 等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米勒院士是真正具备拉斯克奖诺贝尔提名资格的专家也是最有资格给出同行专家评议报告的专家
 
2008 - 2009年间,米勒院士和苏新专博士,仔细考查了青蒿素研究的原始记录,得出结论: “毫无疑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屠呦呦教授的原创性发现得到国际科学界认可并成为首位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三)《分子》国际期刊青蒿素研究专集----为庆祝屠呦呦教授80岁诞辰

 

早在2010年12月,《分子》国际期刊(英文: Molecules)为庆祝屠呦呦教授80岁诞辰发表了青蒿素研究专集表示对她的尊重和敬意。专刊封面:

Artemisinin (Qinghaosu): Commemorative Issue in Honor of Professor Youyou Tu on the Occasion of her 80th Anniversary

这集专刊主编为Dr. Geoff Brown(英国)期刊收录12篇文章(6篇综述文章,6篇原创研究文章)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北京中药所、清华大学)、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泰国等多个国家。专刊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经过和青蒿素的后期研究。其中中药所廖福龙教授的综述文章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Disco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廖福龙教授文章2009年发表

 
一份国际科学期刊特为一位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出版贺诞专集,史无前例令人感动
为庆祝屠呦呦教授80岁诞辰青蒿素研究专刊:  
 

综上所述, 中国和全球各国科学家在2009年与2010年间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让世界了解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而在此期间, 米勒院士和苏新专博士所作的大量调研澄清了青蒿素发现的经过。两位专家推荐授予屠呦呦教授拉斯克奖以及他们在过去四年间的不懈努力最终让屠呦呦教授摘取了今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桂冠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中国开始抗虐药物研究七十年代成功提取青蒿素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后续研发工作个团队和众多科研和医务人员的合作努力使原创发现迅速转化成新的治疗药物。早在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机构已经对各团队和主要贡献人员颁发了各式奖励。今,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医学奖颁发给青蒿素课题的最原创和最关键的人物---屠呦呦教授,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其原创性发现的尊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的认可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而且避免了很可能发生的大范围疟疾传染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相关专题:屠呦呦获诺奖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80157-929691.html
本文地址: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38&do=blog&id=9372
本文发表在《华人科学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署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须获得作者和本站授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