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tics,君子不器,和读不读博士 精选
||
读不读博士,一直是个问题。
遇到一个来自亚洲某国的国际学生,在自己国家念书时,就开始仰慕一位身处北美的、国际知名的大牛教授。心里的那个博士梦想总是蠢蠢欲动,总想上学术研究那条船。于是辞掉了国内的工作,不远万里来投奔,期望学到真本事。可是无奈在修了课程之后,用光了所能尝试的次数,还是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由于之前全心铺在学习上,赚钱和照顾幼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搞得家庭也不甚和睦。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请”下船,其心境可想而知。可是下了船,也许就有别的机会,恰巧在他拿到硕士学位之后,遇到当地政府的一个招聘机会,用本地学历加上原来的工作经验,他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记得李昌钰博士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人,千万不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换句话说,做自己擅长的,才更有可能做出成绩。
博士这个词儿,传统上不管在哪种文化里都是让人有点仰视的字眼儿。洋人那里除了专业学位都大多叫翻译作“哲学博士”:顾名思义,就是某个领域里掌握了一定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的人。中文里虽然曾经和从事体力劳动的“师傅”的含义差不多(比如茶博士),人们更多的还是自然联想到历史上既有文化、又有官职的“五经博士”。比如孔夫子的后裔世袭的头衔儿里,就有个“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读博士的好处当然有很多。这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它会教人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我遇到过一位在国外大学从事行政工作的博士。交流中她告诉我,虽然不再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她感觉自己读书期间所受到的训练,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她的同事曾跟她说:“Dr.Y,也许你自己感觉不到,但是你在处理工作的时候也像在做研究,会从不同的角度很有逻辑的看问题,把工作处理的很全面、很周到。”
在崇尚学历,却不怎么在乎教育的目的的东亚国家,比如中、日、韩,不少人对于读博士,有种天然的向往。有些年轻人读了,读得不快乐,或者为了读而读,也还是不愿轻易放弃。但若问问他(她)为什么那么执着,却不一定能说出个所以然。可是读书所付出的巨大的时间、精力以及机会成本,如覆水般难收。
人的选择多半是在当时做出的最优的选项。但总是有走眼的时候。你上来的那条船未必是对的。怎么办?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上错了船,当然是想办法下来。读博士期间曾遇到过一位洋人仁兄,读了一半,发现自己原来对研究兴味索然,于是退学,去做了一名警察。跨度之大让人乍舌,可是又有什么不可呢?一个同事的太太,数年前也在一所大学攻读博士,不过据说和导师的沟通总有问题,矛盾逐渐由professional上升到了personal,搞得她无法安心工作,也渐渐失去了对研究的热情。思来想去,发现自己很喜欢教别人东西,于是离开了研究生院,去做了一名高中教师,现在生活地很快乐。
高学历,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含义。过去人们相信,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在民智未启、正义不张的时代,有学问的人,的确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过在今天,教育的目的也早已悄然改变。即使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道德水平或者社会责任感好到哪里去。人们还倾向于认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平均智商高。美国人几十年前曾经做个一个研究,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智商远高于普通人,达到137。而如今颁受的博士学位较那时多出了不少,博士的平均智商只能有减无增。还有民众想当然地认为获得博士学位的群体,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自然高,而事实证明,这也不是必然。
在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环境下,博士学位也许更适合被看作是职业准入资格的一种。而获得了学位的人,不论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是做了别的工作,都是社会分化出来、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和别人相比,只是分工的不同,无他耳。
很多年前看到美国1967年的老电影《毕业生》。有个情节是主人公父亲的朋友给刚刚走出大学的他一句忠告,用了一个词儿“plastics”。字幕翻译抛开了原意的双关,意译得颇有水准,作“君子不器”。这句话据说也就是当年华中理工大学杨叔子校长听到学生不懂,而下决心在全校理工科学生中推行人文教育的那句话。它是孔夫子的原话,出自《论语?为政》,今天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是君子应该不拘泥于某一种知识,应该博学多才。引申一下就是人不能过于固执,应该有可塑性。
选择当然要慎重,追求当然要执着,但是如果发现自己在一条不太适合自己的路上,又或者你只是来错了地方,寻求改变才是生存之道。人,要be plastic。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93226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邵鹏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
37 谢维 李宁 尚飞飞 姬扬 张金全 麻庭光 黄永义 李盛庆 张波 王建国 毛秀光 王凯 臧兆祥 赵克勤李侠 李雷廷 彭真明 白龙亮 王毅翔 沈律 苏红 刘淼 陈儒军 林中祥 田云川 苏光松 张利华 廖晓琳 刘波 杨小军 王善勇biofans liushuanbao ychengwei studio ganggang96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评论 (14 个评论)
- [14]qzw
- 本人就是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的授課者,生活中不会来plastics这一套。
- [13]ganggang96
- 君子不器简而言之就是人不要成为一件工具。儒家相对不看重人的工具/技能属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更注重人的修养和境界。西方的完人教育(象东吴大学的西文校训 unto a full grown man)、通识教育有类似性。而我D的教育模式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学苏俄,拆了综合性大学,搞成一个个技能专修学校,恨不得把每个人都锻造成一件工具,做革命的螺丝钉。
- [12]何毓琦
- Great article. Happy Hallowen.
- 博主回复(2015-11-1 05:40):Thanks Professor Ho, happy holloween to you too! I will take Andrew to visit you some time if you have time.
- [11]周健
- 4楼的回复一语中的
- [10]白龙亮
- 若是人人都像博主这样明白世间便会少很多烦恼。君子不器,不一定非要读博。呵呵
- [9]彭真明
- [8]李侠
- 写得好!必须点赞
- [7]曹贺贺
- 世界那么大,换个行业吧
- [6]ykmch
- Support
- [5]臧兆祥
- 在理!
- [4]蔡宁
- ”崇尚学历,却不怎么在乎教育的目的“这句是文眼
- [3]王建国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373&do=blog&id=932322 贵校有类似规定吗?
- 博主回复(2015-10-31 11:4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883582.html
谢谢王老师关注。请参考我的一篇旧文。
- [2]黄永义
- 机动灵活,别钻牛角尖!
- [1]谢维
- 说的是,我一个本科同学,医学博士毕业,在医院做牛做马、累死累活。。。而今辞职,在西雅图开了个西安名吃,不亦乐乎!博士就像个命题,敢于证伪,才能证实,在Plastic的人文环境下,真正读博士的才不算是给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