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橄榄球何以是“绅士”必修课?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石曙萍

2015年05月23日

  • “野蛮”的橄榄球运动(照片由作者提供)
     

    “野蛮”的橄榄球运动(照片由作者提供)

  • 私立学校孩子在打橄榄球(照片由作者提供)
  • 打板球(照片由作者提供)
  • 英国乡村夏季的板球赛(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者按:本文作者石曙萍,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硕士、中国复旦大学博士,曾在新加坡任教,现旅居英伦。“萍谈教育”系列文章是石曙萍为联合早报网撰写的专稿。她以教育专家和身为人母的双重身份,对中国、新加坡、英国三个国家教育制度和教学环境进行比较和观察。本文是该系列的第四篇。

板球,是典型的英国绅士运动,一整个夏季,绿茵场上总看得到白衣白裤白鞋白帽的绅士们玩板球,优雅从容地丢球击球捡球。两三个小时一场的漫长比赛,极为温和。旁边围观的是衣冠楚楚的女士和孩子,边观赛边笑语闲谈。在英格兰明媚和煦的夏日阳光下,无论看球或打球,都是一种享受。简奥斯丁的作品就有许多关于玩板球的描写,这也是上流社会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绅士风度,除了事业成功,心怀慈悲,不吝助人,在我们的想象中,当然还是谦逊礼让,干净文雅的代名词,因此绅士们玩的运动,就应该是如板球这般彬彬有礼,或者也可以玩高尔夫,马球或击剑,却断不可能与冲冲杀杀的蛮横、泥泞不堪的肮脏联系在一起。但英国私立学校里学生必修的,却是貌似很不绅士的橄榄球,着实让我困惑了一阵子。

英国最古老的五间公学之中,有一间叫拉格比公学(Rugby),师生在玩球的时候,发明了一种新的玩法,队员可以用手持球进门得分,当时是1845年,现代英式橄榄球Rugby就由此起源。英式橄榄球比赛和足球运动相似,队员各司其职,虽可以用手抱球,但不可以向后传球。竞技中可以双方可以在一定范围里以限定的方式发生肢体擒抱。谁先抱球冲到对方球场底线并触地,就可得分。之后,橄榄球逐渐成为英国人最爱的运动之一。而JK罗琳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创造的魁地奇球Quiditch,除了足球和板球,还融合橄榄球的因素,当然还多了会飞的扫帚。

从三年级(相当于新加坡小一)开始,私立学校的学生冬季学期每天下午就有三小时的橄榄球训练,其中每周三和周六是校际比赛,根据年级和程度不同来安排比赛组别。除了生病,学生一般不被允许缺席比赛。即使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学生通常只被准许缺席英文数学等学科,而非橄榄球赛。因为学校认为学生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的责任感。

英国的橄榄球运动,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冷,脏,野蛮。首先,橄榄球是冬季学期的必修课。英国的冬天阴冷有雨,偶然碰上难得的晴天,那便是霜冻或雪霁,更是冷得刺骨。而学生穿的是单衣,短裤,长袜,球靴,膝盖外露。其次,由于多雨,学校的场地通常都泥泞不堪。球赛通常都风雪无阻地按照日程进行。除非出现闪电,比赛会暂停,否则在滂沱大雨里比赛,那是家常便饭。学生们驰骋在风雨交加中的泥地上,把对手或被对手扑倒在地,一场比赛下来满身满头都是泥泞,一点都不雅观。球衣装备通常都放在学校,每周五才带回家换一次。又脏又湿的球衣球袜,粘满泥土的球靴,第二三天照样继续穿。观赛的洋人家长通常关心的是比分如何,我们华人家长则满心焦虑,纠结着孩子会不会受冻?会不会感冒?赛后会不会马上洗热水澡并吹干头发?橄榄球比赛,越高级的赛组,肢体冲撞就越多,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大多数老师也都是橄榄球的好手,平时会分派做橄榄球教练或裁判,不时也会有教师间的球赛。从西装革履地传道授业,到短衣短裤地冲杀拼搏,他们转换得很自然。由于水准较高,赛事通常很激烈,手脚骨折也很常见。你时而会看见吊着绑带,或者拄着拐杖的教师,依然镇定自若地上课。学生必须要带上牙套,否则不能参加比赛。在级别稍高段些的比赛中,学生则需要带上防护盔甲。有一次中年级比赛,教练在赛前指导,我听到他正吩咐队员:“蹲下身站稳,眼睛狠狠地盯住对方,让他在心理感到害怕,然后冲上去”。哦,橄榄球不仅是体力与技巧的比赛,原来还有心理上的较量,很有一种战场上的野蛮精神。华人家长总不免顾虑着孩子是否会受伤。匪夷所思的是,孩子们却很少因球事而受伤,也从未因在雨雪中打球而感冒。有次我不禁问孩子是否会冷会痛,8岁的小儿子淡定地回答道“妈咪,不要担心,因为我是一个男人(I am a man).”

绅士除了温文尔雅 也应该有所担当

我逐渐体会到,橄榄球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责任感,同时更是一种对意志力的磨练,和对勇敢精神的塑造。新加坡的国民服役制度,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绅士,除了能温文尔雅,同时也应该有担当力,有责任感,应该能在挫折和磨难中不轻言放弃,并坚持到底;应该能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社会挺身而出,勇往直前。无论是在职场做工创业,或是在战场冲锋陷阵,孱弱的体格,怯懦的品性,都绝非真正的绅士所应该有的。翻开英国的历史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你可以看到一串串阵亡士兵的名字。如果你再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为国捐躯的士兵们大都只有十八九岁。很多是当年剑桥,牛津等知名学府的学生。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英国当年的文化精英,天子骄子。可是在国家需要之时,他们热血沸腾地自愿奔赴前线,浴血疆场。每到冬天,全英国的人都会在胸前佩戴着红色的罂粟花以纪念一战阵亡将士。今年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纪念,我孩子的学校组织他们到比利时和法国的西线战场游学一个礼拜。我从孩子拍回来的照片中看到,敌对双方的士兵,如今竟肩并肩地躺在同一片墓地上,未免显得很是荒诞。但想到这些年轻人的勇气和担当,不免深有感触,或许真正的英国绅士风度,应该是雅典气质和斯巴达精神的完美统一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