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开始了他的帝国征服史。他首先灭掉戈,然后把这个地方赐给寒豷。这是个妙招,斟灌离戈不远,相又被监控了。相想必生就一副苦相,他的命实在是苦,他的灾难还远未到头。
灭戈之后,寒浞消停了六年,史书上没提他做了什么,不过他脑子肯定没闲着,从他后来做的事来看,他在谋划一举扫清夏朝所有的嫡系力量。
寒浞的军事才能无庸置疑,他打仗从无败绩。后羿在世时,他就率军把几个不听话的部落淮夷、风夷、黄夷和于夷打服,逼着他们来朝上贡,可谓战功彪炳。他被后羿委以重任,不是光靠拍马屁和哄女人这种软招子,他软硬都行。
风、黄、于都是彪悍的东九夷,非常难搞。《后汉书·东夷传序》:“夷有九种,曰畎夷 、于夷 、方夷 、黄夷 、白夷 、赤夷 、玄夷 、风夷、阳夷 ”,直到夏朝的第九代天子帝予才把九夷彻底打趴下,让他们俯首称臣。
淮夷不属东夷,他们活动在江淮、黄淮一带,生活方式与别的夷类迥异,他们居无定所,靠水路在国与国之间做买卖,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团体,哪里有买卖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叫他们“漂夷”可能更合适。淮夷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依然很活跃,他们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诗经·鲁颂》里:“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给鲁僖公进献珍宝、大龟、象牙、巨玉和南方出产的黄金,可见他们多么有钱。后世的漕帮(即后来的青帮)继承了淮夷的路子,在这个意义上,淮夷比任何一国的存在都长久。寒浞当初帮后羿打淮夷想必是为了捞点硬通货,有穷氏不缺弓箭,缺的是钱。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寒浞完成了三件大事:他的儿子寒浇率军灭掉斟灌氏;次年还是寒浇再灭斟寻氏。等这两大夏朝的力量肃清了,寒浞开始做最后一件事:杀死废帝相,他又成功了,杀死相的仍是寒浇。那时寒豷可能还太年轻,不堪重任,据《左传》他后来参与了寒浞与夏朝的终极之战。
我相信那时候寒浞一定得意之极,说不定开了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以示庆祝。
典礼上的女主人是纯狐,她的手被握在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手中。她想起后夔了吗?那是全天下最有艺术范儿的男人(笔者按:那时的主流艺术就是音乐,舞蹈主要是跳大神时用的。尧舜禹几位“圣人天子”均对音乐推崇备至,包括颛顼和喾,都会玩音乐。虽然《山海经》提到了启在听神曲《九歌》或《九辩》时的舞姿:“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翳是白色羽毛织成的华盖,用来装饰车顶,帝王专用;玉璜是巫师祭祀时佩戴的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启分明就是在跳大神。),眼前的男人不懂艺术,但同样有范儿,从一个小混混混成君临天下的天子,多么“励志”啊!纯狐当然不知道后世这样的混混不知道有多少,她家寒先生根本排不上号,她更不知道的是寒先生辛苦工作了六十年,在中国历史里连个名份都没有。
寒浞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他把夏朝的军事力量摧毁并杀死夏朝唯一的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相后,他把夏朝更名为寒,只不过后世史家没人拿他当干部,他的“寒朝”仅仅是他自说自话,《夏本纪》直接对他无视,提都不提他。
“寒朝”也许称为“寒潮”更合适,它把“盛夏”突然变成严冬,可冬天依然有生命之根蕴藏于地下。寒浞以为万事大吉了,又有个能干的儿子浇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于是便尽情享受,怎么爽怎么来,具体细节可参照舜对丹朱的指责和以及墨子给启贴的大字报。《竹书》里说:“浞恃浇皆康娱,日忘其恶而不为备。”
浇比他老子还猛,不仅打仗百战百胜,本人还力大无穷,可以陆地行舟。孔子的弟子之一鲁国大夫南宫适说了一番话让他老师大为欢心:“羿善射,奡(念敖,即浇)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他说浇荡舟,绝不是指在水里划船,本人还曾在delaware湖里划过船哩,有啥稀奇?他指的是浇力气大得可以在陆地上划船。后羿和寒浇虽都有技术强项,但都不得好死,大禹和后稷以身作则务农却能拥有天下。这话说得太不准确,后稷从未“有天下”,过了一千年他的后人才建立了大周;伯益也曾“躬稼”,为啥他和他的后人都不能“有天下”?还有大禹“有天下”真的是因为他“躬稼”吗?三苗的灭族之祸拜谁所赐?防风氏是谁杀的?孔门弟子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摇头晃脑,陶醉得很,眼睛一直是闭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