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农耕杂忆-利比亚(1)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此文为 先祖父 肖世民 所撰写。我会陆续把他所写的在各国农耕队的经历上贴。)

五十五年(1966)夏天,我由越南回来。在经历了将近十个月烽火洗礼之后,正想在台北暂作短时休息,以调济在战乱中不安的身心,也有朋友想推荐我去象牙海岸工作。但想不到却接受了另一个不太轻松的任务:去主持我国驻利比亚王国的农耕队。

当时我对利国以及利队的情况,所知极为有限。只知道利比亚是位于非洲北部,紧邻地中海的一个盛产石油的沙漠国家,只知道利比亚农耕队是一个能够在沙漠中很成功的种植出水稻的农耕队。除此以外,我对当地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接受此任务后,曾专程到中部拜访利队原任队长,准备束装前往。想不到动身日期,却被主管单位再三延宕,直到是年十一月,才确实获得许可,登机启程。这其间有什么玄虚,当时我没有注意。后来到了利比亚几个月,我才弄清楚,原来我的派遣,并不被利国所欢迎,利农部希望不再有新人员到来,只等原有人员任期届满返国,便自然而然地把利队结束。后来,几经驻利大使馆交涉,我的入境,才勉强被接受,也因此使我在利国过了两年多处境困难的日子。

利比亚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要人种的国家,人口总数约三百万人,信奉回教,不食猪肉,不准饮酒。当时政府是一个回教王国,有国王、王后、太子等宫廷制度。国土面积为我台湾的四十九倍,但沙漠占去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有经济价值而适于耕作的土地极为有限。这些可以勉强用来种植的土地,大部分在北部沿地中海岸的狭长地带。在广大的沙漠中,只有散布各地的少数绿洲,有部分耕地,由当地人耕作。他们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的一种为属于棕榈科的海枣。这种作物适应沙漠气候,很耐干旱和风砂,只要有少量水分,即可生长。在利国石油为发现前,海枣果实是沙漠人民赖以维生的主要粮食。到了石油开发后,政府有钱,进口粮食供应充沛,海枣之重要性已没有了,有时甚至无人采摘,任其自行掉落,弃之于地。

除此以外,还有橄榄、葡萄、杏、无花果、石榴,以及少量蔬菜。橄榄与葡萄,多半在沿地中海一带,是制油制酒的主要原料。原来本有很大片的橄榄园和葡萄园,作经济生产,也有油厂与酒厂相配合。后来石油生产上收入充足,人民生活富裕,工资高涨,橄榄与葡萄,落到与海枣相同的命运,无人采收,任其自行掉落于地自行腐烂。

至于无花果、石榴、杏、蔬菜等,多在都市近郊之小型菜园或住宅庭院中生产,赖家畜(驴)自井中挽水灌溉,大都仅供自家消费,运到市场出售者不多。另外政府也贷放种子给农民,于冬季降雨后种植小麦及大麦。他们种植方法很粗放,犁地后播下种子,就不再去管理,直到次年三四月再去收割,产量有多少,全要看冬季有多少雨水而定,如雨水稀少,以致颗粒无收者亦所常见。

利国农业现况如此,主要是因其特殊气候条件所造成。沙漠气候特征是:雨少、干燥、温差大、日照强、风砂大、利国北部沿海地带,因有地中海潮湿气候的调节,算是他们雨量最丰沛的地区,平均年雨量只有三百多厘米,多在冬季十一月十二月间降落,其他日子则晴空万里,干旱无雨。至于沙漠中的绿洲,雨量更少,其年雨量有时还不及我们台湾有时一日中所降落雨水的数量。

沙漠气候第二个特性是干燥。空气中的水气极少,以致蒸发很强,田中灌满了水,不及一日即全部蒸发迨尽。衣服洗后悬挂在室内,不到半天就干了,完全不必去晒。人在劳力之后,也不见出汗,汗水随出随干,所以纵使你‘锄禾日当午’也不会‘汗滴禾下土’。

温差大,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冬夏温度相差很大,冬季平均为摄氏五度,寒风瑟瑟,非厚衣不足以保暖。夏季平均为四十度,热不可挡。人在夏季高温和干燥之中,人体很有点像放在烤箱中被火烤的感觉。一是昼夜温度相差很大,在夏季白天受尽炙烤之苦,幸好到了夜晚,尚有阵阵凉风,稍事调节,至少可以勉强入梦安睡。

沙漠中的风有时很强劲,飞沙走石,锐不可当。利比亚没有台风为害,但有一种叫做‘吉布利’的热性干风,非常特别。这种风多在夏天发生,每次要发一二天,每年总要发七八次。这种风是由撒哈拉沙漠中央发出。当风砂起时,黄砂蔽日,砂石满地飞,风力强劲,人在风中常被吹倒于地。这种风是非常干燥的热风,温度有时高达四十七八度,如果在这热风中曝露过久,人可能会被烤焦。记得有次于吉布利来袭时驾车回来,整个汽车热得烫手,我所戴眼镜的金属外框碰到脸上都会烫人。每当这种热风来袭时,人畜皆走避,田间作物经风吹袭,轻者黄萎枯干,重者枯萎而死。我们一遇吉布利,就关在室内,不敢外出,紧闭门窗,情况有如我们在台湾台风来袭时。每次热风过后,室内黄砂常厚达一寸,任你如何把门窗紧闭,黄砂仍能由孔隙进入。好在我们所住房屋墙壁厚度有一公尺,屋顶也是水泥灌注,在吉布利吹袭时,室外有如火炉,而室内仍不太热,人在室内仍可生活,否则恐无法持续下去。

沙漠气候因干燥少雨,故周年阳光普照,日照量比一般地区为多,这是利比亚气候因子中唯一有利于农业的一项。

奇怪的是,利比亚虽然雨水这么稀少,但地下水却很丰富,这种奇特情况,非常不可理解。所谓沙漠中的绿洲,常是散布在沙漠地区中有地下水自然流出的地点。因为有地下水流出地面,所以海枣等沙漠植物得以生长,有了绿色植物,人畜才能聚集而居,自成村落。像农耕队原来驻地白拉克的夏低漥地,以及后来迁到近米苏拉达的桃乌茄两处地方,都是有很丰富的地下水流出地面的地方。听说有一家石油公司在沙漠中探测油矿,无意间发现地底下有一个水量很大的地下湖。这种奇特景象,真不可思议。这种自然流出的地下水,水质清澈,略带盐味,水温周年不变,夏季时感到清凉,冬季则因比气温略高,给人一种温热的感觉,用来洗澡,可以不必再添热水。

利比亚的可耕地,经常受到风沙侵袭,风蚀程度很大。土质多半为粘土,因为雨量少而蒸发量很大,加以表土很薄,又少覆盖,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几乎等于零,而土壤又带有很高的盐分,所以土壤的生产力极低,带给我们农业工作者很多困扰。尤其土壤中的盐分,为农作物的克星,使盐害的排除,成为农耕队工作的重头戏,经常为排除盐分之害而奋斗。

按一般常识,土壤中的盐分,是随水的移动而移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由于干热而使水分迅速蒸发,水蒸发掉了,盐分不随水蒸发,仍存留在土壤中。这些含盐份极高的土壤,在地表结成一块块的白色盐斑。在田地中较高的地方如畦顶及田地的阡陌,盐斑最多;而在田地中的较低之处,因水分较多,盐分尚未聚集出来,反而看不到盐斑。盐斑所在地之土壤,其结构成粉状,呈灰白色,不如一般土壤之成块状,很容易分辨。

在一般地区,如台湾的海埔地,土壤中如有盐分,通常用洗盐的方法来改良土壤,即把大量的淡水灌进田地,加以搅拌,使土壤中的盐分溶解于水,然后再把这些含盐分甚高的水排掉。通常一块田地洗盐三四次,可以维持土地正常耕作好些年。但在利比亚洗盐,收效不大,一来因土壤中盐分实在太高,洗盐过后,邻近田地的盐分很快又渗透过来;二来因沙漠中水量很珍贵,用太多水来洗盐,会影响其他作物的灌溉。而且这些水的本身也含有盐分,故收效较小。

水稻在各种农作物中算是比较能耐盐的。但耐盐能力有他的限度,稻苗在有盐分的田水中,可以生长,但如遇到盐斑仍会受害而枯萎。其他稍能耐盐的作物有棉、麻、玉米、高粱、大豆、牧草、苜蓿等。这些作物农耕队都试过,在较湿润的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长,但仍不能遇到盐斑。盐斑所在的土壤,仍为作物的死角。故农耕队仍要不断努力消除盐斑。

我们所用防盐的方法,仍不外这几种:首先,在作物种植之前,先尽量用水洗盐,把田地中的盐分尽可能的洗净。第二,在天地里筑畦,诱使盐分聚集于畦顶,构成盐斑;而我们则把作物种植在畦沟之内,以避去盐害。第三,在作物生长期内尽可能增加灌溉次数,保持土壤在湿润状态,使盐分无时间去聚集。此三法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实施,好在我们的农场都靠近地下水水源,水不成问题,我们可以尽量用水。第四,用人力把田地中的盐斑铲除,把含盐份的粉状土壤移到田地之外。此法虽然有效,但所费人力太多,不甚经济,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或小面积的田地上才用。

我到利比亚农耕队任职,是在设队之第五年年底,前面已经经历两位队长。队员人数也由十个人减到只剩二人。工作地点也由深入利国撒哈拉大沙漠中央费桑省之白拉克迁移到地中海海滨,一个叫做米苏拉达市市郊南五十公里之桃乌茄地方。此时全队处在最低潮,队上群龙无首,只有两位队员在勉强撑持着。地主国政府对我们早已没有早先初创队时那股热忱,一切供应全部中断,连交通工具也不给,使队上业务极难推展,几乎已濒临停顿状态。我远道由国内赶来,碰到这种热脸贴在冷屁股上的困境,十分尴尬。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ubingqing65' 的评论 : 那一定也是蛮有趣蛮特别的经历,等着您跟大家分享。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interesting
xubingqing65 发表评论于
我在突尼斯工作过,阿拉伯人比较难以相处,变化很大。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朽木1976' 的评论 : 利比亚(2)(3)都贴上啦。
朽木1976 发表评论于
等待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