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立 - 撤 - 复 三部曲】

 

 

立!

 

1950年代初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逐渐稳固、全面转入和平时期经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军人復员转业。与苏联接壤的新疆经济落后,汉族在人口民族构成中占少数,存在大片宜农荒地。中国领导人决定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仅保留一个现役国防步兵师,绝大多数军人(17.5万人)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安家落户从事工农业生产,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首任司令员为陶峙岳

 

兵团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开垦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戈壁荒漠,兴修农田、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发展经济。当时兵团也吸引和征调了大量中国其他省份的青壮年男女来调整兵团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在1960年代中苏交恶的时候,由于大量边民逃往苏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大量人力到边境地带“代耕、代牧、代管”,以填补边境地区的防卫空缺和农业生产缺额。到1966年末,兵团的总人口达148万人。

 

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75年3月25日被撤消,成立新疆农垦总局。其背景是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军队要整顿”。当时全国各生产建设兵团,包括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都是隶属于各大军区的正军级单位;兵团、农建师、团场、营、连各级干部主官均为现役军队干部,连队人员则为国家正式农垦职工。截至1975年底,全国一刀切所有这种体制的军队领导的农垦单位全部脱离军队,划归地方。其中的现役军人干部或者转业留在农垦单位、或者转业回老家,极少量被调回军队另行安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后,各农建师改为地区农垦局,划归地区行政公署领导;新疆农垦总局仅有业务指导权。例如,农一师改为阿克苏地区农垦局。

 

1980年3月14日、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了工作,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座谈讨论西藏地区的工作,进一步明确西藏面临的任务及需要解决的方针政策等问题,并形成《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1980年4月7日,中共中央以“中发(80)31号文件”发出《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批转《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给全党全国,决定西藏的工作“以藏族干部和藏族人民为主”,把绝大多数汉族干部、汉族技术人员与职工撤回内地。

 

1980年5月29日,胡耀邦、万里西藏自治区干部大会上,提出西藏在一个时期内要办好六件大事;其中第六件事是“要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在一个短时间内把西藏脱产干部队伍包括教员,藏族干部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二至八成;在西藏的汉族干部“要有计划地、相当大批地回到内地去妥善安排工作”,目的是:“你们没有算这个账:减少五万人,一年就减少两千万斤粮食。不知你们算没算这个账?我们现在从内地把猪肉、鸡蛋、大米、白面、还有日用品运上来,要花多大力呀!这么一来,我看三方面会满意:中央满意,汉族干部满意,藏族干部同人民满意。三方面满意,我们为什么不干这个事情呢?”新疆在传达胡耀邦在西藏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与中央31号文件时,时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汪锋提出“新疆也应按这个精神办,要绝大多数汉族干部、职工退回内地”。这时,一些混乱言论也流传起来,引起在疆汉族情绪浮动,其间还有新疆农垦系统的上海知青闹事要求回上海;维族则大受鼓舞,民族情绪高涨,南疆喀什、阿克苏、和田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事件。1980年8月2日发生了震动全疆的高旭事件。处理高旭事件中,时任南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阿不都瓦依提·乌拉太也夫及时赶往事发地所在乡村,耐心细致地做民族群众思想工作,并亲自按伊斯兰教习俗作了善后安抚工作,使事件得到了平息。事后乌拉太也夫顶着“与胡耀邦制定的民族新政策唱反调”的压力,1981年通过新华社记者张万来和秦卫东在新华社《内参》发表了乌拉太也夫对边疆民族问题长期思考总结的《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民族纠纷问题的八点建议》,提出“在新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无论在生产、生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都要相互依靠,谁都离不开谁。”这个观点得到邓小平的肯定,邓小平在新华社《内参》上亲笔批示:“南疆军区政治部有位副主任,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样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我赞成这一句话。这个观点很正确、很好。大家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这就是从此作为中国民族工作“两个离不开”基本方针的来源。1981年7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了新疆民族关系问题,会议纪要根据邓小平批示精神,提出“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纠正了胡耀邦、万里、汪峰在民族工作上的原则错误。1981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接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负责人时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开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分管新疆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立者王震在1981年上半年巡视新疆后即向邓小平提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构想。1981年8月13日,在中央已正式决议纠正胡耀邦、万里、汪峰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错误的背景下,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陪同下到石河子市视察,参观了棉田、原兵团农科院、原兵团战士的家之後,邓小平说:“原生产建设兵团的业绩,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不会忘记。”又指出:“兵团事业要大发展,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要为新疆的稳定作出贡献。”

 

 

复!

 

198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调当时担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受中央委托,王震专程到新疆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此后兵团成为稳定新疆局势的支柱。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建设兵团”、“兵团”;或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2]

 

兵团属于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事务;司法事务受新疆的高法高检领导管理,由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兵团各级法检的组成人员;行政业务受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3]

 

兵团部驻乌鲁木齐市;分支机构遍及克孜勒苏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两周一线”〔即“两大沙漠”和一个边境线(中国西北边境)为主,管理多个县级市,拥有健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司法机构;分布有37个民族(2002),主要民族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

 

兵团的一级单位为“”,师下设“”或“农场”;现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兵团总人口260.72万人(不含疆外居住的7.33万离退休人员),占新疆人口的12%。按民族分,汉族人口222.98万人占85.5%,少数民族人口37.74万人占14.5%(2010年六查[4]。2012年,兵团GDP总量1,197.21亿元(189.66亿美元),同比年增幅18.4%,人均GDP45,501元(7,208美元)[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