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听说过弃工务农吗?

从大陆来到美国,至今在东西方度过的时日大致各半。愿以我所见所闻触及一下东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也许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小勤是徐家姐妹中政治色彩最浓的。不是故作声势的人,而是真心实意想对社会做出正能量的贡献。

前面讲过小勤做孩子王时,除了带我们玩,还带着大家一起政治学习。入中学后,小勤又是利用住房宽敞的条件,在家里定期组织马列小组学习。(也可能是大家一起组织但利用小勤家的条件。)潘阿姨当时说过一句,马列学习小组里有男孩在追小勤,只是她不知道是哪一个!

政治上如此要求上进的小勤自然是紧跟形势,坚决要求到农村去。过来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上海有所谓“硬工”的说法,就是硬当当可以留在上海做工人。上面三个姐姐都去了外地务农,她又是剩下唯一的一个了,73年中学毕业的小勤没有选择的去了家附近的一个工厂做工人,“组织上”根本就不理睬她插队落户的要求。

(打岔一句,我始终不理解最硬的直接去工厂,而不硬不软的却是去读技校,好像读书是一种惩罚似的。在当时,高等教育没有了,这是唯一的可以继续“深造”的机会啊!)

用杨阿姨的话来说,小勤“她的革命性强呢!”“她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决性!”于是,小勤开始了“弃工务农”的万里长征。

小勤为什么达不到目的呢?家里人不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部门管的,但我知道小勤必须得到家里所有人的同意,这个相关的部门才会考虑让她务农。当时,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有意思的是,反对最激烈的是自己誓言扎根农村的小红!庆国的态度简单明了:都走了,爸爸妈妈谁照顾?而小红却不是以此为理由的。我不确切记得小红是如何说的了,但大致意思是这样做没有意义!我的感觉是小红作为“资深”插队落户知青,把小勤当个毛孩子看,很有一点你根本不懂,你什么都不了解的味道。(不排除我理解错误啊!但我真的是感觉直到小勤走过了人生的沟沟坎坎后,小红才对小勤越来越敬重。这也正符合了我向来强调的尊重必须靠自己去赢得,不是要来的。爱也同样哈!)

小勤有她的坚决性啊,她打持久战。不说是每时每刻、每日每夜吧,反正也是三天两头了,只要一有机会,小勤就和家里的每一个人磨。渐渐地,家里人一个个放弃了。我的理解,这就好像你坚持要一个家里人不赞成的婚姻。只要你坚决不放弃,作为爱你的家人,最终只能依从你。好像潘阿姨是最后一个点头的,或者说潘阿姨不点头的理由是还有人不赞成。当潘阿姨也点头之后,这件事就算是可以成了。在真正运作之前,这一事例被用来做宣传,有一阵子小勤和潘阿姨经常被邀请到各种场合作报告,也许这是上海(也可能全国?)唯一一家父母身边最后一个孩子也去务农的,而且是弃工务农。这就是我说的徐家在知青上山下乡方面的登峰造极,也是我认为徐家最富传奇色彩的方面之一。

记得小勤的讲稿我只读了开头的部分(现在想想很遗憾),而一开始就是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说家里两个姐姐在父母的安排下被送进了培养资本主义(还是修正主义)的温床。我好奇,问是怎样的温床,就是这时我第一次得知大姐是读的市三女中,庆国是读的外院附小还是附中,那是在我还没有重点中学概念的时候。庆国的情形我不了解,大姐其实就是考的啦,因为后来我进了XX中学,大姐知道后说,“我也想去的呢,没考上,就去了市三”。大姐说这话时我一下想起了小勤的讲稿 – 敢情我是去了个更大的温床!

终于,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小勤于77年与上海76届高中毕业生一起去了上海近郊青浦插队落户。我知道,上海近郊不是小勤的选择,她是希望去更边远,更艰苦的地方。但就家里的状况(似乎这是家里人同意她务农的条件之一),更由于当时的政策,这是她没有选择的选择。事实上,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知青的大量回城,在海外文学城郭老师的博文“告别南村”中就说到“这样,我们大队一九七四届的知青,百分之一百,全部招工回城,没有漏掉一个人”,而那是77年1月,是广州近郊。估计上海在这方面比有些城市迟了一步,居然77年还在往青浦送人。迟归迟,知青回城已是大势所趋,80年10月小勤也招工去了上海金山石化。我不知道小勤和小红谁早谁晚,反正最后徐家四姐妹全部回了城,就像城市中每一个其它家庭一样。

 

我这外人回头看去,仿佛历史和人开了个玩笑。当事人是何样心境,只有自己知道了。我曾偶尔辅导过小勤数学,好像是他们那几届的考高中同等学历或是类似的什么的时候,很聪明的,有不懂的地方稍一点拨就通了。我也辅导过别的考大学的人,书本学习能力比小勤差的也考上了相当好的学校。有时就想,如果历史换一个轨迹会如何?

令我佩服的是,小勤是个热情始终不减的人。尽管她属于被定义为不幸的一代,尽管被历史开了玩笑,她始终生活得多姿多彩。40岁那年,她经历了一场与病魔的生死搏斗,从此一切以健康为第一,在其后的几年苦练瑜伽,达到了换了个人的效果。赢回健康之后,她又与当年一同搞上山下乡的“战友”一起下海做生意,不说是风生水起,至少是有声有色。

也是个性决定吧,小勤那一批“插队”伙伴热热闹闹一起做生意,退休后也轰轰烈烈的一起游山玩水,始终团在一起。几年前,他们三对夫妻结伴一起来了个美国50日游,从东海岸扫到西海岸,部分跟团,部分自驾,花样繁多。其中小勤的老公和个别其他成员还是我小时候就在小勤家认识的,我这个自小就跟着小勤后面沾光的小妹妹很荣幸的有机会招待他们到家里玩,在家附近吃了一顿日本海鲜自助餐,吃得他们一个个赞不绝口,倒是我这个不吃生鱼片、生蚝的没有太多的选择,用小勤老公的话说,他们都赚了,只有我一个是亏的。今年他们又是几个家庭卷土重来,又一次50天,补遗上次没去的阿拉斯加、加拿大,重游黄石公园,再加上一些别的。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特意安排了在阿拉斯加的Homer呆 6天,就为了保证能看到北极光。他们每晚轮流值班,2小时一班的换,等待北极光。当小勤激动万分地在微信上贴出北极光的照片时,我哥哥也忍不住赞叹她“激情不输年轻人”!

 

就像小勤喜欢带着小孩子玩一样,小勤在自己努力争取务农的同时也设法带动别的青年,我哥哥就是她的动员对象之一。小勤可不是孤军作战,她有很多战友,这些战友是已经分布在农村广大天地的。小勤还替哥哥找了个对子,是个已在吉林插队好几年的。我敢说,若不是哥哥中学毕业前就恢复了高考,他十有八九会去吉林插队,而我也心领神会这就是小勤在我出国后首次再见面时说的所谓给我们不好影响的“左”的行为。这一切我爸爸妈妈都知道。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想法,反正当着我们的面他们始终未置一词。后来看见哥哥全力以赴准备高考,我才从妈妈喜悦的神情中知道她的心是一直吊着的。

我曾多次自问,为什么小勤没有来动员我?自认无论是“革命性”还是“上进性”我都不亚于哥哥。我从没问过小勤,当时没有,以后也没问过,但我成年后开始有点懂了。我们家就两孩子。哥哥去了农村,我就是“硬工”,可以留上海的。小勤自己愿意去农村,但她不用同一把尺子去量别人,她不会把我们家动员得一个孩子也不留在父母身边,更何况我当时的年龄也太小。尽管她“革命性”很强,小勤是个负责任的人。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博文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续) – 来自徐家姐妹的反馈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后记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徐家的脊梁潘阿姨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扎根典型小红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爱读书的庆国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大姐的故事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徐伯伯的故事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保姆的故事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小勤是个孩子王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乒乓传奇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开篇 

美国点滴系列
育儿篇系列
海内外转文系列
美国教育系列
我的文章系列

溪边愚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石假装' 的评论 :

是不容易。我是看人挑担。你下过乡呢,有资格说话 :)
石假装 发表评论于
这思想体力都过硬的人,佩服。
严惠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溪边愚人' 的评论 : 谢谢溪边愚人的悄悄话回复。看到你对我讲的一席话,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对于我这样一个你不了解不认识的陌生人,(但我是你的粉丝哈),你不惜花那么多时间精力,仔仔细细跟我讲,热心鼓励我,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我都激动的拉我老公来看你写给我的话。你写的这个系列故事,我都仔细看了,为你
在人生道路上与徐家相识相伴数十年的情谊感到非常幸运和美好。你们一定是互相激励互相温暖着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温暖而又残酷的世界上。你讲的故事,与我能够产生共鸣,因为我与你是同时代的人。握个手吧!
溪边愚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严惠姗' 的评论 :

回你悄悄话了。希望有点帮助。
严惠姗 发表评论于
谢谢溪边愚人回复。不麻烦你了。我只是好奇,再一个,最近也想好好练练瑜伽,好好经营一下身体。身体好的人,不觉得啥,但是身体有麻烦的人,还真挺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的。我比小勤小点,但比你大点,所以,那个年代的故事,很触动我的。再次感谢你的动人描述。
溪边愚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严惠姗' 的评论 :

对不起,我唯一知道的是小勤得了病,已经到了几乎丧命的地步。(不想在这里公开是什么病,如果你认为这个信息真的是重要,请用悄悄话。)活过来之后,她就不再工作了,而是全力以赴经营身体。她选择了瑜伽,经过几年的努力,出现了换了个人的效果。

我想如何练瑜伽,即便谈小勤的情况也未必对读者有具体帮助吧,而且我没有了解过具体信息。

谢谢留言!很抱歉没能提供你要的信息。还是那句话,如果真的需要,请悄悄话,我可以去问。
严惠姗 发表评论于
请讲讲小勤是如何练瑜伽赢回健康的故事,好吗?
溪边愚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哈哈,我也一样!
波城冬日 发表评论于
喜欢小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