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抗战胜利70周年宿迁抗战史之四(完)

如果你不幸进来了,你会失望。如果在这里,你学到点什么,或有什么感受,那更是浪费你的时间了,咳,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抗战胜利70周年宿迁抗战史之四

第九章 迎接反攻,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

[1944.1~1945.8]

第一节 攻克日伪据点的斗争

一、日伪军的垂死挣扎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日军在中国华南、华中、华北战场节节败退,被迫收缩防线,处于穷于应付状态。解放区战场抗日军民已展开了局部反攻。这时,日军为了加强东陇海线的防御,驻宿城岛添日本宪兵分队调往新安镇,又从徐州调来宪兵分遣队,队长八木。加上驻城日军竹下部队,共计约一个营的兵力。主要依靠伪保安总队等武装四出骚扰,对交通线上各据点,已无力增援。宿迁解放区日益扩大,日伪统治的区、乡完整的寥寥无几。为了摆脱困境,这些残存据点中的日伪军,还在作垂死挣扎,向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骚扰破坏活动。

1944年1月,宿城日军百余人,由左庄出发,进犯宿迁根据地,途经来龙庵东侧,遭宿迁县警卫团伏击,毙、伤日军30余人,缴日式步枪5支,余敌溃逃。2月24日,来龙区边防队配合民兵一部,深入张圩、天龙庵、曹集等伪区,开展政治宣传活动。返回途中,遭伪军两路截击。来龙区边防队和民兵沉着应战,毙伤伪军多名,安全返回。3月24日,埠子日伪军偷袭泗宿县苏圩区前进乡公所,乡长陈云辉牺牲,乡队长王学江被俘,后不屈而死。5月21日,埠子日军14名,伪军百余名,到大西庄罗挑沟一带抢粮,遭当地民兵自卫队阻击,日伪军丢弃粮草,施放烟幕弹壮胆撤逃。6月中旬,日伪军300余人偷袭苏圩区署,区队副排长许永田,因掩护区委转移而壮烈牺牲。7月24日,宿城伪军230人增援左庄伪据点被围困的伪军,至蔡庄被当地联防队击退。次日晨,宿城伪军500人,再次增援左庄,至蔡庄时,再次遭民兵联防队截击。敌冲至左庄西圩门时,又遭邵西大队和刘集大队民兵阻击,除少数伪军逃人圩内,余部溃散。8月1日,左庄日伪军60余人,四出强迫群众填平左庄四周的交通沟,并割去青苗以防游击队接近其据点。民兵游击健儿采取麻雀战术,机动灵活地与敌周旋,当日毙、伤日伪军9名,余敌逃回据点。8月29日,宿城日军金井中队配合伪军一个中队及土顽王其可部200余人,在宿(迁)泗(阳)运河线上的林宫渡修筑据点,企图控制运河线,切断淮北、淮海的交通。这对宿迁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造成很大威胁。10月,宿城日伪军240余人,护送装有铅丝、粮米、子弹等军需物资的船队,增援运河线上的郑楼伪据点。运河特区的双河区队配合建新乡民兵伏击该船队,毙日、伪军各1名。次年7月,导淮据点日军掘开刘老涧河堤,造成涧河区大片农田受淹。

日伪军在宿迁县境的骚扰破坏活动,并不能摆脱他们的困境,而是越来越孤立,面临日暮途穷、气息奄奄的境地。宿迁根据地军民及时主动出击,吹响了局部反攻的响亮号角。

二、拔据点斗争

1944年上半年,宿迁县境的日伪军作垂死挣扎,猖獗一时,宿迁地方军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及时进行局部反攻,开展攻克据点斗争。1944年旧历除夕之夜,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一举拔除小胡圩伪据点,毙、俘日伪军60余名,缴获机枪、步枪100余支。大年初一,群众纷纷赶来拆除工事。同年春节期问,宿迁警卫团在来龙庵以南设伏,毙、伤日伪军30多人,缴重机枪1挺、步枪数十支。归仁集据点日军在泗宿地方武装长期困扰下于4月中旬开始撤退。4月15日,新四军9旅26团在25团配合下,在侍卫圩伏击从归仁据点撤往宿城的日军车队,毙日军17人,俘2人,缴获汽车2辆、轻机枪2挺、步枪18支。5月,泗宿县总队配合主力骑兵团粉碎了凌城、埠子、三棵树的日伪军对苏圩、杨圩地区的“扫荡”。随后,新四军9旅一部,拔除双蔡圩伪据点。接着,又攻克陈勋圩、陈林子等据点,俘伪军官兵200余人。5月,睢宿县辖宿迁境的杨集区地方武装在副区长刘昭诚指挥下三战三捷,先在施圩一带,粉碎浪波和尚所率伪军一百余人的“扫荡”,毙、伤伪军10余人;又在徐洼、何庄一带,粉碎蔡集伪军的“扫荡”;在和平乡粉碎高作伪军的“扫荡”。同年11月12日,睢宿大队配合邳睢铜独立团攻克蔡集平善堂伪据点,俘伪军一个中队,缴枪百余支。不久,攻克陆上庄伪据点。总之,形势在好转,斗争仍在继续,局部反攻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局部反攻的战斗中,敌我双方对运河交通线的争夺十分激烈。

1944年4月,淮海军分区军民开始向敌人展开局部反攻。全区先后拔除140多个敌伪据点,把敌人压缩在宿迁、淮阴、泗阳、沭阳等几个孤城和据点里。曾被敌人割断联系的淮北与淮海抗日根据地,又恢复了联系。敌人在运河线上的水陆交通完全被切断。8月中旬,宿城日军通过伪政府官员向抗日游击队恳求,只要让其通航,便不下乡“扫荡”,并给游击队10挺机枪。抗日游击队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当即拒绝了他们卑鄙的引诱,警告他们:“运河,是人民的运河,绝不让你们这些强盗通航,你们胆敢进犯解放区,坚决把你们消灭!”敌人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强行在运河线上安设据点,推行其“以点联系”的计划,企图恢复宿迁至淮阴之间的水陆交通,再度分割我淮北、淮海抗日根据地。

8月29日,宿城日军在运河线上的林宫渡设立据点。林宫渡位于宿迁县城东南约50华里,面临大运河,只有十几户人家。敌人进驻林宫渡便强征民夫,修筑炮楼。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一面调整部署作攻击准备,一面派出三两个班的小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民兵,每天晚上向林宫渡实施佯攻,致使敌人无喘息之机。

9月3日,攻打林宫渡战斗开始。淮海军分区二支队6个主攻连,分东、西、南三路,将敌人团团围住。4日,二支队六团一、四两连进占林宫渡以南黄河堤制高点。5日晨,金井率日军40余人、伪军60余人向河堤阵地猛攻,经过激战,日军遗尸6具,被迫退回据点。二支队六团乘胜占领据点以西一带民房。7日下午,二支队六团三连在炮火掩护下,攻占据点壕沟外民房。8日,我军开始炮击,敌据点工事大部摧毁。7时20分总攻开始。二支队6个连队分三路向敌发起攻击。经过一番厮杀,敌人被压回村落里。西、南两面的突击连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一举攻入村里,将固守各个角落之敌分割开来。从东面突击进攻的二支队警卫连和军分区特务连占领了村东一个院落,战斗在逐屋争夺中进行。在敌人固守的几个院落里,不时升起信号弹,向宿城日军求援。城里日军不敢出动,也在城里升起信号弹,表示对金井中队爱莫能助。这时,我方由日军解放联盟淮海分支的吉春、秋水二人向敌人喊话,劝其投降。而金井从这个院落窜到那个院落,声嘶力竭地命令士兵“死守到底”。凌晨三点,一部分敌人从村北突围,沿运河向西逃窜。村里的敌人最后被压到两幢房子里。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二支队集中所有迫击炮向这两幢房子射击。房子被炮弹打起火,金井及20多名日军,全部葬身火窟之中。此役,计消灭日伪军66名,俘日军2名、伪军90余名。从此,淮海区的抗日局面更加稳定。宿迁抗日根据地也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第二节 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一、党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

1944年至1945年9月,是宿迁根据地的大发展时期。这时期根据地不断扩大,党组织也有较大发展。党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都取得一定成绩。

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宿迁县委、县政府利用战争空隙不失时机地对根据地农村广大基层干部、民兵以及各群众团体负责人,普遍进行了培训,并对小学教员及工商税务人员进行政治业务训练。这些训练班,大都以县为单位集中举办,也有以区为单位,由区委主办。一般采取长会短训的方法,时间5~7天。1944年1月,宿迁县第二期积极分子训练班,一次训练全县乡长、乡农救会长和部分区行政干部计70余人。训练班上,县联救会会长杨巩总结农救会工作,要求与会人员在农民政治地位提高、经济条件改善的条件下,发动、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创办试验性合作社,发展大规模生产运动,会议收到良好效果。同年7月25日,县民主政府利用暑期举办小学教师研究会,有110余人与会,学习一个月。研究会课程除政治学习和整风外,还研究了农村文化工作和群众教育工作。这对于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办好根据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同年11月26日,县政府召开财粮干部会议,县财粮科长吴绍寅总结一年来工作,并带领大家进一步学习党的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制定了财经制度。通过一批批训练,党组织从各条战线上发现一大批积极分子,从中发展一批新党员,为党输送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党的组织。从1944年9月运河特区撤销,至年底,宿迁县根据地计有大兴、邵店、泰山、桃园、上岭、来龙、双河、顺河、陆集、涧河、悦来、刘集、沭西等13个区委,139个乡党支部,总计约有党员2147名。

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主要是党内开展整风运动。这个运动从1942年秋开始,中间因日军“扫荡”频繁而停办一段时间,至1945年8月结束。

1942年秋,县委在刘瓦房庄开办干部整风训练班,由县委宣传部部长陶白任校长,副部长邓洁具体负责训练班工作。杨巩、于华锋、陈萍等为训练班教员。学员由县委抽调各区乡干部轮流参加。每期约50人,学习时间一个月。这次整风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克服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全党干部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从而加强党的战斗力。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当时宿迁根据地整风训练班,没有书本,现编教材。这次整风学习,对提高干部马列主义水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起到一定作用。然而,这次整风训练班只办了三期,参加学习的区、乡干部仅百余人。至1942年底因日军大“扫荡”而中途停办。

1944年秋,宿迁县委遵照党中央继续整风的指示,在张桃园开办县委党校,抽调区、乡党员干部参加整风学习。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洁负责讲课。学习内容和方法与1942年整风学习基本相同,实则是那次整风学习的继续。是时,泗宿县委、睢宿县委也组织干部开展整顿“三风”的学习。这次整风持续到1945年8月,宿迁和泗宿、睢宿的党员干部,基本上都参加了学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整风,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根据地生产建设与文化建设

1944年,宿迁抗日根据地在发展、巩固过程中,完成政权改造之后,即把“增加生产,组织互助组与合作社,兴修水利,发展农村工副业,普及教育”作为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措施。通过全党动手,全民动员,群策群力,宿迁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与文化建设,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生产建设方面,县委、县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一面积极组织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提倡种棉,发展养猪,帮助农民订兴家计划,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一面发动机关、部队、学校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粮棉,以求自给自足,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当时纺纱织布在根据地已形成一个极为广泛的群众性运动,家家户户都有纺纱车,有的人家有两三辆,不少村都有织布机,织土大布。县政府把各地纺织合作社组织起来,在卜油坊村办起织布厂。此外,还因地制宜地发展根据地的工商副业。据1944年底统计,宿迁县根据地计有纺纱车8000多辆、织布机240多架,公办1个油坊、1个织布厂、1个造纸生产合作社。还在大兴集、邵店集开办土产行和布匹、杂货商店。这不仅增加民主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繁荣了根据地经济,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基本解决了根据地军需民用的问题,也缓解了民主政府的财经困难。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为发展生产,组织根据地人民兴修水利。1944年2月至8月,宿迁人民群众疏浚崇河3240丈,出动民工18000余人,完成5156万土方,受益农田百余顷。还修浚卓河、马河、广济沟、姚连沟、清心沟、兔藏沟等工程,完成20917土方。修筑沭河大堤3800丈,完成4743土方,从而提高了排灌功能,增加了农业生产。

在文教事业方面,1944年至1945年8月,宿迁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由于根据地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不断增加,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抓得更细、更实。具体表现在:(1)抓师资培训。自1940年建政以后,县民主政府对师资培训一直比较重视,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讨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任务,鼓励教师适应战时需要,努力为革命培养人才。1944年5月,县文教科进行小学教师文化考试,根据教师的文化,制定培训计划。同年9月抽调青年教师张仲英、胡志高等25人,到淮海中学师资训练班学习。每年寒暑假均以研究会或学习班的形式集训教师。1945年1月28日,县政府在大兴集东南陆庄召开教师大会,与会教师254人。会上听取县委作的《当前抗战形势》的报告,并就教育与生产劳动、中心工作相结合问题展开大讨论。大会选出储文锦、曾山等11名优秀教师作为出席县群英会代表。平时,县委、区委通过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在教师队伍中发展党员。因而,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文化知识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促进了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开展。(2)走夏陶然之路,开展勤工俭学。夏陶然是个荣军,家住洪泽湖畔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他从部队回来,把村里整天拾草剜菜的20多个孩子组成两个组,边学习边劳动,坚持常年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他的办学方法、教学经验不仅在全县、全区推广,而且受到党中央的重视。1944年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报道他的事迹,号召全国各解放区学校向夏陶然学习。当时,宿迁县委积极响应号召,要求教师以夏陶然为榜样,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泰山小学创办时没有校舍,学校师生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建校,经过两个月苦战,在地方干群支持下建起7间新校舍,受到县政府表彰。泗宿县辖宿境的乱庄小学200多名学生,计有60多辆纺车,利用课余纺纱,一学期纺纱1800多斤,换土布450匹出售,收入除解决全校学生书籍纸本费之外,还给参加纺纱的学生每人做一身裤褂,深受地方干群好评。宿迁根据地各小学,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一般都解决了学生书籍纸本费,有的学校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还酌情给予补助。(3)勇于创新,开办教育实验区。1945年7月,县政府作出决定:以大兴、关庙为中心,地跨大兴、丁嘴两个区共8个行政村(即大兴的街东、街南、街北3个村;丁嘴的陆庄、王庄、牌坊、高圩、团庄5个村)建立一个实验区。县文教科抽调精干教师50人,文教科长叶汉英坐阵实验区加强领导。通过全面发动,教师配合村干部深人动员、逐户登记,八个村都办起了儿童班、妇女班、成人班。每个班均做到三固定,即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学员学政治、学文化、学唱革命歌曲。同时,在教育实验区内,大造识字环境,将各种生产生活用具都写上名称,摸起什么用具,就认识什么字。在街头和要道口都设有识字牌,来往行人必须学几个字才给通过。为了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工作开展,文教科每天出一期《村学快报》。半年多来,教育实验区内各村青年男女,一般都能识1500到2000字,基本能看书报。有的通过学习能写会算,当上了村会计,有的能为群众写信。群众称赞:教育实验区办得好。

宿迁各根据地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活跃。各完小学校都有小型剧团、歌咏队、秧歌队,平时配合县委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部队、机关的剧团或文工队,也经常下乡巡回演出,及时把边区政府的方针政策、解放区战场的胜利消息传达给群众,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根据地每当晚上,万家灯火,书声琅琅,歌声嘹亮,民兵号角,震天价响,到处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三、减租减息斗争深入开展

1944年至1945年8月,宿迁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斗争已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减租减息斗争比以往更加深入、广泛,群众受益更大,思想觉悟较前提高,敢于和地主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不仅减了当年的租息,而且减了往年的租息,广大佃农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邵店区叶海子佃农,通过对地主叶兴五的清算斗争,使其退赔给佃农土地155亩。陈圩地主叶大楞,退出粮食3250斤。泰山区地主王文元,没有粮食退租,就以地作价相抵押,一次就写了15亩地契给佃户。泗宿县辖宿境的龙河乡地主陈尔铎比较开明,主动找佃户、债户协商减租减息办法。他家佃出土地500多亩,一次退租2万多斤、退息数百银元。群众满意,对其就没有采取清算斗争的方式。对散布流言蜚语攻击农救会、对抗民主政府法令的地主,除进行二五减租外,还要进行说理清算斗争。大兴区崇河乡地主陈庆林,占有土地400余亩,家中雇工、佣人很多,拒不减租增资,农救会就组织会员和他说理。通过清算斗争,地主陈庆林退租2万余斤,给雇工增加工资100多元。雇工刘运杰一次就算回13亩地。通过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热爱、拥护共产党,更加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活动。1944年春节,宿迁县政府号召拥军优属,各区、乡、学校都组织拥军优属小组,广泛开展募捐活动,历时3天,共募得猪肉1012斤,金针菜874斤,抗币3163元,总计约值10万元物品,及时送到抗属、烈属家中,从而密切了军民、军政关系。1944年冬,宿迁根据地再次掀起参军热潮,广大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这次参加主力及地方武装的,约有500余人。同时,泗宿、睢宿辖宿境区乡,也有数百人参军,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减租减息运动的深人开展,也推动了根据地群众抗日团体的发展。1944年至1945年8月,宿迁县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姊妹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基本形成县、区、乡、村四级组织网络,参加人数占根据地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救会、青救会在配合党委中心工作,发动群众,宣传与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政治运动,以及在参加生产、保卫根据地斗争中,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妇救会、姊妹团在拥军优属、互助合作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斗地主,抓特务,也为抗战作出一定贡献。

第三节 敌伪军工作与情报工作

一、敌伪军工作

“瓦解敌军”是克敌制胜法宝。1941年宿迁各根据地党委始设敌工部,对外公开名称是“新四军驻××联络处”,同时接受新四军主力部队敌工部领导。区设敌工站,或称联络站,配备股长一人,或由区长兼任。敌工部任务是分化瓦解敌伪军,争取更多的敌伪人员中立、联盟,直到反正起义,从而孤立打击极少数敌人,同时也兼搞情报工作。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敌占城市交通要道和大股敌伪军工作的指示》,把开展城市敌伪军工作提高到与解放区工作同等重要地位,提出“敌军工作是反攻先锋”。随后,敌工部改称城市工作部,有的仍沿称联络部,起初只设内勤外勤,后来为加强工作力量,增设组织科,敌伪军工作科、宣传科、调研科、秘书科等。

最早在宿城做敌伪军工作的是周化南。周化南,宿城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能诗文,通外语,有较高文化水平,家境优越,威望素著。他满腔爱国热忱,不愿当亡国奴,又痛恨国民党腐败,因此,于1941年通过王梓民介绍到淮北根据地要求参加抗日工作,经淮北区党委敌工部长王子光等动员,被派回宿城做敌军工作。他以卓越学识和社会地位,通过关系结识日本宪兵队情报班班长所薰,并利用敌工部提供的有关我军活动情况的过期情报,骗取所薰信任,当上宪兵队情报室主任,从而获取大量重要情报,通过柏寒、周长清及时报告给敌工部。根据上级指示,通过活动,于1944年夏当上洋河伪三区区长。他利用这个机会积极扩充武装,配合新四军9旅歼灭在洋河附近搞顽伪合流的泗阳保安团仓克志的力量,惩处一批为害地方的汉奸。1945年6月配合我泗阳县总队策动洋河伪区队300余人向我投诚。周化南归来后出任睢宿联络处副主任。

1943年,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派遣陆裕民担任驻宿迁联络站站长,后打入敌宿城情报队,任务是“长期隐蔽,等待时机”,并负责对宿迁敌伪军警宪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交通员徐秀湘(公开职务是邮差)定期直接向淮海区党委汇报工作。他与睢宿联络部派驻宿城的敌工人员王自清、肖伯歧等心照不宣,相互配合开展敌军工作,协助护送伪宿迁专员公署大队长吴承恩和张恕一投奔根据地。1944年5月,驻宿迁日本宪兵分队调往新安镇,陆裕民携陆裕庆一度随日军宪兵队到新安镇做陇海线敌军工作。

(一)宿迁敌工部

1941年9月,驻淮海区的新四军3师10旅政治部,派原28团敌工股长林德到宿迁担任敌伪军工作部部长,宋杰为副部长。林、宋抵宿后,在县委支持下迅速组建了县、区两级敌伪军工作机构。县设敌工部(对外称新四军驻宿迁县办事处)。下设情报科、组织科(负责管理敌伪军内部与我有联系的人员)。科长沈其平等。在各边缘区分别建立敌工站(对外称联络站),站长由各区长兼任,也有县敌工部派去的专职人员。具体工作人员有韦学圆、侍友正、冯尊美、张宝哲等20多人。这些同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虎穴,与敌伪各种人物打交道,斗智斗勇,机智灵活,从而在这条险恶隐蔽的战线上,凭一腔赤诚,采取特殊的斗争手段,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使命,为抗战作出突出贡献。

他们通过亲朋故旧、师生同学关系,到敌占区去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人。1942年,林德经蔡贡庭介绍结识了宿城开明人士韩占一。此人读过大学,在县城颇有声望。通过登门拜访、启发教育,激发了韩的爱国热情,他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在宿城上层人士中开展活动。不久,韩占一帮助林德把伪县政府一位姓王的秘书争取过来,成为我方的情报员。每当伪县政府召开军政警会议,研究推行伪化、“扫荡”根据地时,王秘书就偷偷地把会议纪要多搞一份,派专人于当夜12点左右送给我方。我方根据情报,及时作出反“扫荡”的决策。由于情报及时准确,致使日军精心安排的几次“扫荡”都以惨败而告终。当时,宿城“安清帮”组织势力颇大,其成员极为复杂,但也不乏有爱国思想的人。为了争取团结他们,消除不利因素,上级决定派林德打入“安清帮”组织。林德通过韩占一的关系,自称是安清帮辈份中的“念二”,在伪军伪职人员中,收了很多徒弟。对这些徒弟,林德多方打听,了解情况,对其中可能转变者,便开展政治攻势,促其转化。经过大量细致的统战工作,大部分人都倾向革命。他们不仅为解放区送了大量的情报,还做了一些有利于抗日的工作。驻城伪军中队长李少山被争取过来之后,经常护送解放区军政人员通过日伪军把守很严的运河大桥。有时,我方敌工人员要通过敌人控制的宿(迁)新(安镇)公路,也由李少山派伪军护送,从未出事。李少山、韩占一还经常带敌工人员侦察城内日伪军机关驻地,介绍那里的地形及兵力部署情况,为解放宿迁城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42年秋,为了多方掌握敌人的战略情报,淮海专署公安处派阎斌打入宿城。阎斌通过宿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蔡贡庭的关系,结识了张少桐,在宿城内落下了脚。后又通过张少桐结识了日本情报队队长戚仲侠,从而在宿城站稳了脚跟。同年冬,阎斌多方联络故旧,争取他们参加抗日工作。其中有天主教牧师、伪县长的勤务兵、伪保安中队长、伪警察局特高股长、伪情报科长等。这些人不仅保证了他的安全,而且及时提供敌伪情报。特别是发展警察局特高股肖延璜为我方情报人员后,肖不畏艰险,积极搜集提供机密情报,后来被敌警探发觉,开枪打伤了他的眼睛,他仍坚贞不屈,最终骗过敌伪的审查。

1943年春,阎斌通过蔡贡庭介绍,结识了郑飞卿。郑是徐州日本三井洋行的大买办。其兄是洋行老板,又与徐州日本宪兵队队长交好。阎斌接上郑的关系之后,就在宿城东大街开设三井洋行,自任经理,化名李道成。从此在宿城打开了敌伪军工作的局面。

首先是搞好情报工作。当时宿迁县委派来和阎斌接头的是两个女同志:一个是王侠,公开身份是县中学生,她母亲是城内蔡氏公寓的看守员;另一个是晁峰,宿迁县委书记晁福祥的叔辈姑娘。她的公开身份是手工业工人。交通员是城北矿山村王少山。阎斌就是依靠这些同志把收集到的情报,及时送到宿迁根据地的。

其次是搞布匹,解决根据地的困难。阎斌在运河边的四草坝开设粮行,按解放区的价格收买粮食,掺沙使水后,运往徐州三井洋行,再由郑飞卿把粮食卖掉,买上布匹转运给他。他拿出一小部分在城里出售作为掩护,把大批布匹秘密运往解放区,一次就是200多匹,从而粉碎了日伪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

(二)睢宿联络部

1941年秋,新四军九旅在泗宿县潘山设立敌工站,站长张国权,副站长陶涛,成员有叶新、周长清等七八个人。他们先后与凌城伪区长刘公孚、埠子伪区长蔡久香建立联系,达成不骚扰根据地、保护我过往人员的约定,并发展双方贸易关系。1942年冬,日军对淮北根据地进行33天大“扫荡”,根据地不少干部隐蔽到凌城,受到刘公孚的保护。但蔡久香后来被韩德勤拉拢而倒向国民党。

1943年秋,潘山敌工站迁到睢宿苗圩苗理之家,改称睢宿联络部,张国权任睢宿工委副书记兼联络部部长。这里虽四面环敌,但由于敌伪军工作做得出色,故能稳如泰山。成员分工:陶涛负责睢三区伪区长刘公孚、董子扬工作。1945年7月,策动董子扬率部起义。张国权、叶新、刘昭诚、周长清负责宿城、耿车、杨集方面工作,使宿一区伪区长管荣光、耿车镇镇长董惠桥、王道五、中队长施惠敏及国民党宿一区区长杨树仁等均与我方建立联系,掩护我方人员在敌区工作。刘明铎、周道明负责皂河敌伪军工作,使伪区团长李茂之、曹四与我方保持联系,不对解放区骚扰,不派粮派款。按规定,凡与敌伪乡镇长以上人员建立联系,即报告上级,由工委或联络部派员打入敌军内部开展工作。

1943年冬,睢宿联络部派王自清到宿城工作。王以宿中教师为掩护,组织联络一批青年学生搜集情报、散发传单、瓦解敌伪军;并策动伪宿迁专员公署保安大队长吴承恩、日本特务机关处张恕一等弃暗投明到淮北根据地工作。他利用会日语专长,结识日本宪兵分遣队队长八木,出任八木的汉语教师,直接从宪兵队搜集情报,掩护我地下工作人员,又发展肖伯歧为我方敌工人员,肖伯歧根据上级指示打入日军情报队,经常把搜集到的日军扫荡时间、规模、方向、口令等报告联络部,使根据地早有准备,避免损失。他为联络部搞到部分日本宪兵队通行证,为我敌工人员进出宿城开展工作提供方便。1945年8月,肖获悉日军将撤往新安镇消息,遂通过联络员徐震将情报送到根据地联络处,使泗宿县总队得以及时进占宿城,截俘部分日军,缴获大批物资。

1944年5月,睢宿工委书记赵卓如出任徐州工委会主任,将睢宿联络部大部分成员带往徐东,面向徐州开展工作。不久,又成立睢宿联络处,叶新任主任。联络处常驻扬集,次年迁至蔡集,并成立武工队,陈茂森任队长,配合杨集区队开展边缘区武装斗争。叶新利用在黉学日军“红部”做杂工的王学礼、姜某,把“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淮北支部”印发的日文传单和通行证散发到日军兵营,号召日军起义参加反战同盟。传单上绘制通往淮北根据地的路线图及接头方法等。先后有6名日军携传单、通行证逃到淮北根据地,参加反战同盟。1945年7月,联络处策动伪耿沙联防办事处主任王维贤率部起义,从而切断睢宿海郑公路交通线,使睢宿与泗宿解放区联成一片。

此外,泗宿联络部曾策动洋河伪军中队长乔振山、邵子安起义反正。运河特区联络部与导淮日军据点伪军中队长施建章建立联系,掩护我军在运河线的交通。

二、情报工作

1944年冬,为准备反攻,淮海地委、军分区决定加强对敌伪军、情报工作的领导,配合其他战线向日伪军发起政治攻势,并将宿迁情报站与洋河情报站合并,成立“宿迁县情报中心站”(对外称宿迁联络站)。任命李云飞为中心站站长,周家保为副站长,还配有通报员、炊事员等共8人。工作重点是宿迁县城。当时,情报中心站常驻六塘河北岸茆庄(现属新庄)。

情报中心站的主要任务是:搜集、侦察、掌握宿城日伪军的动态,诸如兵力部署、部队番号、武器装备、工事构筑、部队调防以及敌战区社会情况等。中心站获得情报后,迅速送交淮海军分区司令部、当地驻军及县党政领导机关。情报来源是城内外情报员送来的情报,由中心站领导进行分析研究、检验核对、辨明真伪,然后写出《敌情通报》上报。

下面是一份《敌情通报》的内容梗概:

“宿城常驻日军一个营的兵力。他们不叫营,官长也不称营长。其番号多用军官名字命名。如防城日军军官名叫藤原,这支部队就叫‘藤原部队’。藤原为部队长。后换小森为部队长,又改称‘小森部队’。宿城日军增减、调防受徐州日军指挥。宿城日军大本营称‘红部’,设在黉学(今宿迁中学),建有碉堡、构筑防御工事等设施。平时红部日军常在黄河故道旁边操练。守城日军及伪县大队等约数百人。日本宪兵队常在城里抓人。宪兵队下设情报所和情报队,专为搜集我方情报。情报所长傅本,宿城东大街人,其父是东大镇伪镇长。情报队共有20余人,其中有4人为我地下情报员。”

宿城东大街原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沦陷后变得萧条冷落。1939年日军借口城内治安,不准群众进城。伪商会在北圩门外至洋桥头,设贸易市场;又在东南门外至东关口,以魁星楼为中心设立商场,形成南北两大市场。两大市场常有三三两两日伪军荷枪实弹往来巡逻。伪宣抚班男女队员打着太阳旗,唱汉奸歌曲,向赶集群众宣传“大东亚共存共荣”、“中日亲善”等骗人谎言。出入两个市场不要“良民证”,因此,情报人员经洋桥或过渡都比较方便,侦察、接头也从未发生过事故。

情报中心站的情报员按规定时间将情报送到中心站,情报员之间彼此不发生横的关系,中心站把他们送情报时间岔开,避免在中心站碰面。当时城内约有10多名情报员。他们有的在日伪军中任职,有的是小商人或诊所医生、学校教员,也有城郊农民。他们没有待遇,组织上只是对生活困难的情报员不定期发给几块钱作为往来茶水费。

洋河镇是宿迁至青阳公路上较大的据点。名义驻日军一个中队,实际只有两个分队。另派一个小队驻离洋河6公里的导淮据点。洋河伪军大队部有个姓夏的文书是共产党的地下情报员。夏同志因工作关系不便离队,所获情报由他嫂子送到仓集某商店,然后由中心站派人去取。中心站交给夏同志的任务,亦由他嫂子当面交付。宿迁中心站辖新安镇情报分站。为确保转递迅速及时,上级决定分站所获情报,直接报送淮海军分区参谋处,然后再向中心站汇报。

此外,泗宿县情报北方站站长刘保康,也利用各种关系,在宿迁敌伪军内部发展情报人员,建立内线情报。如通过武海峰关系,了解宿迁、洋河、埠子等处敌伪据点情况;利用肖登五是埠子街人的有利条件,了解埠子敌伪据点情况。宿迁县伪保安队长刘奎中(罗圩乡人)是宿迁县城内线情报员,通讯员有王建明、刘云启。他还利用罗圩伪乡长鲍宇清作罗、陈、蔡几大家族的内线,有特殊情况及时向泗宿情报站汇报。

第四节 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一、连续不断的拔据点攻势

1944年下半年,全国抗战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从战略防御即将转入战略大反攻阶段。这时,宿城日军藤原部队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且处于人民四面包围之中。宿迁抗日军民在攻克林宫渡据点之后,连续出击,不断扩大战果。至1944年底,伪淮海省“治安区”面积,由80%缩小到20%,睢宿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军游击队已活动到城郊后庵、釜山。点线之敌,惶惶不可终日。

1945年春夏季,局部反攻的形势,风起云涌,连战皆捷。1月21日,宿迁警卫团夜袭导淮据点,俘伪军及工程人员各1名。2月26日,泗宿县苏圩区队,在宿迁至洋河的公路上,截俘伪洋河镇警察局长钟克明及所属官兵40余人。3月15日夜,宿迁警卫团拔除城郊雨露庵据点,毙日军9名、伪军6名;俘日军上士左藤三郎及伪军50余名。3月中旬,苏圩区队再次在宿洋公路线上截获日军汽车1辆。4月,宿迁陆集区罗桥、惠民两乡民兵,连续袭扰文昌阁据点,活捉伪军2名,并争取15名伪军投诚。4月29日,洋河9名伪军到闸塘区郭庄绑架群众,被游击队毙1名、伤1名、俘7名。5月1日,宿迁警卫团攻克龙埝伪据点,击毙伪中队长以下4名,俘16名。5月6日,宿迁警卫团围攻左庄据点,毙伪军1名,当夜焚毁该据点树枝圩一段。7日晨,宿城伪军300余人前来增援,被地方军击退。8日,伪军又纠集8个中队增援,中途遭地方军伏击,退入王圩伪据点。被围困3昼夜的左庄伪军见救援无望,弃点潜逃。当夜该据点被军民平毁。6月初,睢宿联络处武工队在雎宿公路蔡牌坊截俘伪军送粮队30余车,缴步枪10余支。6月18日,在泗宿地方武装围困下,埠子伪区团长蔡久香携部逃往王夏圩,新上任的伪区团长周云村见大势已去,于同月22日率残部向我投诚。泗宿县队进占埠子。6月21日,井儿头、墩吴、连六庄等地小刀会,为抗拒敌伪苛政举行暴动,砍死伪军队长以下20余人,活捉伪军49人,缴机枪1挺,步枪40多支。27日,伪区团长王斗山,勾结新安镇日军骑兵和伪军150人前来报复,打死刀会80余人,妇孺被杀害40余人,焚烧房屋100余间。6月25日,主力毛河部队包围睢宿县耿车镇,伪耿(车)沙(集)联防办事处主任王维贤率20人投诚,伪中队长童太昌率部逃往高作。耿车、沙集为我军占领。7月16日,宿迁警卫团攻克小胡圩据点,毙、伤日军5人、伪军7人,余敌逃窜,据点当夜被平毁。7月20日,洋河、导淮两据点日伪军,弃点逃往宿城。8月2日,宿迁警卫团在主力配合下,一举攻克文昌阁据点。新驻雨露庵据点之敌,也撤逃宿城。两据点遂被军民平毁。

通过60多天的攻克据点的斗争,宿迁地方武装在主力配合下,共袭击敌伪据点4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20余人,先后拔除龙埝、左庄、王圩、小胡圩、文昌阁、雨露庵、耿车、洋河、埠子、导淮等敌伪据点,取得了春、夏季局部反攻的可喜成果。

二、大反攻前的准备工作

当县境水陆交通线上敌伪的大小据点基本被我攻克后,宿城之敌处在四面包围之中。为了迎接全国大反攻的到来,宿迁根据地军民不失时机地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1944年7月,淮海行政公署决定:运河特区正式并入宿迁县,撤销运河特区建制。原特区办事处主任陈静尘出任宿迁县副县长。特区大队编为宿迁县总队第三营。同时县总队改称宿迁县警卫团。团长张荫堂,副团长吴大林(后为陈国钧),政委为县委书记李干成(后为罗代周、夏炳桂)兼任。同年10月,泗宿县总队改称泗宿独立团,团长夏玉华、政委吴植橡。同时进行整顿区、乡武装和民兵。1945年1月,睢宿县政府成立,县长张国权,县委书记吴云培。同时成立睢宿县总队,总队长由张国权兼,总队副何东加,政治部主任夏同浩。同年4月,宿迁县警卫团三、八两连250人上升主力,县里抽调区、乡武装充实,编制未变。各地区、乡武装都进行了充实,民兵也得到大发展,从而大大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为我军全面反攻创造条件。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0日,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宿迁县境各解放区军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七大”闭幕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更加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战。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0日,延安总部命令各抗日根据地所有武装部队,向一切敌战区和交通要道展开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8月11日,朱总司令发出命令,命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本投降。

是时,蒋介石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也发出了命令:一是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他的嫡系部队“加紧作战”、“勿稍松懈”;三是要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抵抗人民军队受降。宿迁县参议会朱礼轩、张相文等20多名参议员联名致电国民党重庆政府,强烈呼吁“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进攻解放区。”泗宿县参议会也发表了类似声明。同时,宿迁各解放区军民纷纷集会,进行反攻动员,号召“一切为了前线”,并以县为单位成立反攻团,以区为单位成立反攻大队,每大队约200至300人,为全面反攻做好准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宿迁全境解放

1945年8月18日,宿城日军分乘12辆卡车,逃往新安镇。临行时,宪兵队长八木把关押在宪兵队的张怀礼等20多名群众和干部,带到河东洋桥头,用刺刀逐一剌死,放火焚烧大桥。当天,泗宿县副县长兼总队副傅茂如带县总队进占宿城,俘日军2名。次日,运东宿迁县警卫团也进驻城内极乐庵,双方配合在全城进行一次大搜查。后经淮海地委指示:宿迁城由淮北泗宿县接管,宿迁县警卫团遂撤往运东。同时,何东加率睢宿县总队攻克皂河。至此,宿迁全境解放。8月下旬,淮北行署民运部长张灿明率工作队进入宿城,开始进行各项恢复工作。

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宿迁人民终于和全国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夺取了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八年艰苦抗战中,宿迁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日军入侵之初,国民党五十七军在宿迁作百日抗战后撤往山东,国民党地方政府借抗日之名流动全县,搜刮钱粮,反共扰民。宿迁人民没有被日军残酷凶恶的“三光”政策所吓倒,纷纷组建人民武装,英勇抗击入侵之敌。中共山东分局成立后,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八路军苏皖纵队先后入境开辟根据地。从此,宿迁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旗帜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断粉碎日伪的清乡“扫荡”,坚持斗争,保卫、巩固与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华中淮海与淮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八年抗战,宿迁县有4000多无辜乡亲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有近600名优秀儿女战死在疆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英勇业绩永垂青史。

抗战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的历史,但是,时局的发展表明,胜利与内战俱来。宿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将投入新的伟大斗争。

登录后才可评论.